2. 台灣的移民於美國

台灣的移民於美國

作者 柯昌達

一、移民美國

於一九七九年美國與中共正式建交以前,台灣的移民美國配額是二萬名,差不多從第一優先至第五優先都有充足名額。這段時間是台灣的移民美國的黃金時代。在這個時候,當時的台北南京東路美國領事館簽證處門前,天有爲辦理簽證者而大排長龍。

台灣的移民潮可分爲兩大高潮,一是國府(國民黨政府)退出聯合國以後,二是上海公報發佈以後。導致移民潮氾濫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對台灣前途失去信心,深恐美時與中共建交後,國民黨會出賣台灣或中共會來冒犯台灣。這種失去信心及恐懼心理,由政府大官員傳染到豪商鉅賈,再傳染到一般平民,其始作俑者是官方。

台灣剛退出聯合國時倉皇辭職不幹的政府官員每日都有,生意人變賣產業,擧家往美國跑的,更是司空見慣。台灣上層階級,一時人心惶惶。卅年來的反共敎育和反攻大陸的政策,到此不攻自破。反共背後的“恐共心態”,原形畢露。聽說這種恐共心態和一九四九年的大陸大逃亡極爲相似。因此,這一時期逃亡的人仍然幾皆爲大陸籍人士。

這種情形對於涉世未深,對未來充滿幻想的靑年知識份子,影響很大,他們看在眼裏,其悲憤失望的心情無法遏抑。

二、學生運動

這種恐共心態,於七十年代初造成“學生運動”盛極一時。代表學生運動的台灣大學校刊及台大校外的《大學雜誌》,曾對此一卑劣的逃亡心態,提出極爲激烈的批評和反對。如今國民黨至上、政府神聖的神話完全破滅,年輕知識份子所看到的是—個自私、自利、自求多福的官僚機器。七十年代初期的學生運動,至七十年代末期,就進一步蛻化爲“新生代運動”。學生運動的火種由此種下了已無法根除的地步。隨後所發生的“認同鄕土”運動,美麗島的“民主運動”以及最近發生的“新生代運動”都是學生運動潮流的延續。

三、  牙刷主義

於一九七七年台灣盛行“牙刷主義”這一名詞,就是在譏諷台灣美國兩地跑的“綠卡官員”和“綠卡商人”。他們在台灣賺錢而在美國花費,這些有綠卡的人往來台灣與美國兩地,左右逢源。且政府機關不對他們怎麼樣,使得一時公營機構官員和有辦法的商人都競以有“綠卡”爲榮。於一九七九年民間開始攻擊“牙刷主義”的不是。

四、  第二次移民高潮

於一九七四年《上海公報》發佈後,台灣興起第二次移民高潮,這次移民潮除了舊有的原因之外,又加上新原因,逃亡對象由政府官員逐漸下降到民間,逃亡者奔相走告,說美國與中共將建交,台灣的兩萬名移民配額卽將不保,如果不儘快辦理移民,以後會更困難,從一九七五年到一九七八年,趕緊移民的是民間有財產者及家中有人入籍美國爲公民者。

第一次移民高潮發生時,大陸籍官員因他早有“未雨綢繆”,將子女送出台灣,因此他們的子女爲他們的父母以及其他們的親人申請移民者頗多。但第二次逃亡潮(移民高潮)發生時,佔移民人數最大宗的民間有產者却多數沒有這種配額的優先;有配額優先的台灣本地籍留學生,又因父母家人多數不願離開“父母祖先之地”。因此,政府在這時候,採取了兩件措施。一是讓他們能在美國以投資身份居留,二是,一九七九年初正式開放“觀光護照”使那些想來美國的人“有路可走”。觀光護照一開放假道中南美洲購買該國護照而藉此來美國的人數大爲減少。

五、台灣的移民難

就在國府僵化不通的時候,台灣的兩萬名移民配額已失去了一大半。從一九七九年以後正式申請移民出國的一般平民,必須和中共按人口比例分配配額,如此台灣的移民配額一再銳減,第四、第五優先幾乎全部被取消了。美國官方指出,因爲台灣和中共都堅持“只有一個中國”,所以二萬名移民配額必須由兩地共享,美國則不分開予以辦理。

中共人口雖多,閉關卅年,經濟落後許多,現在近二萬名移民配額驟然湧到中共,頗有供不應求之勢。而台灣經濟發達,地小人稠,長久以來移民國外之需孔急,目前移民配額銳減,其困苦不難想像。無形中,得以觀光考察名義出國申請投資居留的人,成爲“特權”令人羨慕不已。

摘自 台灣公論報 第二十六期 1981年10月廿七日

Posted in 02/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