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六十年代北加州台灣同鄉活動回憶/陳光博/2014/09

六十年代北加州台灣同鄉活動回憶

作者 陳光博

I960年代初期,北加州沒有台灣移民只有留學生,那時留美已蔚成風氣,台灣留學生來美國大學讀研究所的人數逐年急速增加。只是在那時,留學生初抵異鄉,語言及功課壓力很大,且多有獎學金須幫指導教授做研究工作, 平常幾乎沒有多少時間與同學來往。加上那個年代國民黨白色恐怖無所不至,校園又充滿著 打小報告的御用學生,同鄉對之心存畏懼。因此,除了小型的家庭互邀飯局外,很少看到較多的同鄉聚集。

六十年代中期,留美學生在學校已奠好基 礎,有的也陸續獲得學位,因此初期的思維漸有改變,1964牟加大柏克菜校園内掀起反戰及自由論壇,每天在行政大樓前之廣場宣揚民權及自由民主思想,無形幫助了台灣學生檢討以往保守的立場,開始對於外在的事務加以關心,尤其對從台灣來的同鄉特別親切,並積極地連络感情,相互交換學校及故鄉的信息。

當我在1966年夏抵達柏克菜加大,校園内的反戰及自由論壇已開始式微,可是每天中午學校行政大樓之廣場仍進行著精彩的演講並充滿著自由的氣氛。台灣來的學生大部份在加大校園南侧租屋,每到週末大家常相聚高談闊論一番,享受學校帶來的自由滋味,一些已婚的台灣學生大都在 Albany的Student Village 有宿舍,那地方常是我們被邀打牙祭的聚會所。我的同鄉學長林文欽、李秀美夫婦,就住在 Village内,我常是他們的食客,他們當時與 一群台灣來的留學生在El Cerrito的一家日裔教會做禮拜,該教會是由台灣來的牧師張瑞雄牧會,因爲這關係,張牧師也特地另外安排台語禮拜,約有廿多人參加禮拜,我也是常去參加,與從各地來的同鄉見面敘舊,不過這台語禮拜卻因張牧師奉衛理總會派往Fresno而告終,同時不久林文欽等也取得學位離開灣區到東部就職,原來定時相見的同鄉聚會就告一段落。

1967年春,從台灣移民來的杜麗水先生定居舊金山,他很快就認識了原來聚會的弟兄,並新認識了一些新到灣區的學生,由於他帶頭熱心的招待同鄉,有些柏克菜加大的學生, UCSF學生,Stanford 及 SF State University, Hayward State Univ.各校學生都有了連络。杜先生常在中秋、過年邀請同學到他家,起初不多,幾次後就有一二十人,因此後來就決定利用暑期舉行郊遊,讓同鄉有機會從各校同來參加。

當時台灣人的聚會是一盛事,各校人馬都來參加,我們的野餐很簡單,同學的太太們大家做些家鄉味的菜帶來,已是比到中國餐廳更美味。我因在台灣曾主持大專同鄉會及教會團契,就得負責節目的安排,雖然不是怎麼好節目,大家能夠相聚聯络感情已是難能可貴。到 1968年夏我們初次舉辦有五十人左右參加,到1969年夏,則約有一百多人,當然這數目比起 現在根本不足提,可是那時已是包括灣區各大學校的學生,而這些學生現在很多還是住在灣區的台美人,我們依稀還可記起的人名有:加大柏克萊:陳萬成、劉燦榮、李茂雄、吳靖雄、李芳茂、陳媽及、陳健助、林詩欽、莊東榮、江月娥、王仁哲、張慶仁、林武男、 楊振雄;UCSF :高光民、蕭百合、沈富雄、陳吉、傅漫祺;Stanford :李廣融夫婦、謝醫師 ;S.F State Univ.:蕭美智、蔡淑貞、林美德、許瑞貞; Hayward State Univ.:許永振、林 雅美、陳光哲;已在灣區工作:張令學夫婦、 張村樑夫婦、張汝修夫婦。

總之,當時的同鄉會是沒有正式的組織,只是由杜先生及熱心的社會人士決定日期,分別通知,主旨是連絡感情、促進鄉誼。在那時期,女生不多,僧多粥少之情形下,每逢這種聚會,男生都興緻勃勃,想見見新來的女生,我個人就因爲有這樣的同鄉聚會才有今日的内人。

1970年我結婚搬到南灣居住,由於工作繁忙就沒有再參與這樣的盛會了。(節錄自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三十週年特刊)

摘自 三十而立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成立三十周年特刊/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