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悲憫生命 凝聚涵養--紀念當代藝術家林莎/周東曉/2015/04

悲憫生命  凝聚涵養--紀念當代藝術家林莎

作者  周東曉232_悲憫生命  凝聚涵養--紀念當代藝術家林莎

在黑白虛實之間,光閃光滅,時空凝結,藝術家林莎的水墨創作裡,集結了他的生命內涵與深層體悟。林莎的作品源自他對傳統中國易經哲理長年的參透,以及對中醫命脈生、老、病、死的深刻體會,同時他也深入研究陰陽五行、命理星象、禪學,關懷生命的本質,繼而探討宇宙輪迴、萬物相生的運行之道。

1940年出生的林莎生長於台灣宜蘭,1960年代於台北師範大學主修西畫,同時也先後師承吳承硯、溥心畬、楊乾鐘、王攀元、廖繼春。1970年代和1980年,林莎歐遊西班牙、法國、義大利之後,於1980年代晚期後長年居住美國紐約創作。林莎除了有美術學院訓練背景與專業創作生涯之外,也是一位家學承傳、執業濟世的中醫師。

林莎數十年來,寄情於筆墨,有海外遊子的思鄉濃愁、對生命本質與宇宙輪迴的體悟、也有仁心仁術的慈悲醫道。林莎的平面作品從具象風格走向抽象水墨,從線條的勾勒到延展遼闊的面向發展,在黑墨、色彩與白紙間創作深沈內斂的畫中意境。他也開發新的媒材變化,在墨中加入中藥藥汁,後又添加了壓克力顏料讓畫面色澤元素更為豐富,其抽象水墨的表現方式有延續傳統,也勇於創新改變。

晚年以混合媒材在畫布上創作,有時畫面上也黏貼了繃帶,除了造成肌理質感的視覺效果,也與人性、醫道相呼應。林莎之後更嘗試了由平面往裝置創作發展,不斷尋找新的造形語言,以更適切地表現藝術家之想法。

誠如藝術史學者黃文叡於《易念、意念與藝念的結合--談林莎60.64.2000系列作品》一文陳述道,林莎的作品,試從易經、八卦、中醫及傳統哲學的交互論證中,尋找宇宙萬物最原始的生命訊息。林莎以中國的易經、命理哲學入畫、作裝置,並以人文關懷為根基的「中國傳統美學為背景的抽象表現」。他的作品打破了命理哲學止於文字敘述的框圍,是種反叛;而以中國傳統水墨配以抽象表現的手法入畫,是為沿襲。

近期於台北市國父紀念館舉辦的林莎水墨紙上作品回顧展,由巴黎文教基金會主辦,展出近五十幅水墨紙上作品,涵蓋創作發展的各階段代表精品創作。林莎於2010年不幸在紐約辭世,享壽七十。本次展覽特別紀念林莎在開創水墨新發展的獨特風格,他的作品曾在台灣、日本、韓國、法國、美國等地展出,並由美術館、博物館及私人收藏。

 

從藝術家的創作自述整理,林莎的生命歷程與風格演進約略分為五個時期:

五〇年代童年啟蒙

筆墨是林莎從小就十分熟悉的書房文具,在傳統中醫世家的薰陶下,他年幼即開始磨墨寫字,繪製醫學上的人體穴位圖,同時也引發了他對繪畫的興趣。特別在抄背醫經的訓練之下,他懸腕書畫、不論草書或筆直的線條都操控自如,奠下深厚的筆法根基。童年作畫從生活環境取材,他使用蠟筆、鉛筆、水彩、毛筆,把星月、海邊、村莊都入畫。

六〇年代懷鄉心曲

林莎六〇年代的水墨創作可見有大面積的黑墨渲染,墨色濃淡層次分明。通常以淡墨為底圖,再加上深一點的墨色或以線條勾勒主題,或有皴法描繪山景,最後再以書法題字加諸於圖上,點出作品的主題。

流暢豪放的書法線條與畫面景物十分協調地融合在一起,這批六〇年代初期的山水畫,有深邃寧靜的寫意風情。到了六〇年代晚期,水墨畫上的線條部份比重逐漸增加,似乎嘗試以毛筆作西方素描創作,展現細膩的素描筆法功力。

七〇年代旅居西班牙創作

由於深受達利、畢卡索的吸引,林莎前往西班牙深入體會大師的創作環境與研究作品。關於七〇年代的水墨創作,林莎曾表示,他特別想去勾畫人性生命的誇張,愛、慾融合的呈現,他用毛筆來表現鉛筆的筆觸,更能柔和呈現女性之美。

儘管是以水墨創作,但作品的構圖與描繪手法有時出現西洋繪畫的透視景深。作品中以毛筆線條來素描,又加以局部暈染,黑白的畫面上有超現實的夢境,以及對南女愛慾的刻劃與生命起源的歌頌。

八〇年代法國居遊

林莎來到巴黎停留,也到法國南部海邊,他表示,他用油彩及多媒材來表現花香、法國女人之美、海景、動物的造形,墨與墨交融,混和了單純而強烈的色彩。

這段時期的紙上作品,構圖簡潔化,加入了鮮艷的色彩,在大片渲染之外,出現點、灑、揮筆類似自動性技法的較隨性自由的表現。整個畫面深具流動感,造形也從具象逐漸往抽象風格發展,感覺藝術家對於墨彩在紙張上的效果相當純熟自信。

一九八八年起長住紐約

林莎四十八歲來美國,憑著一股對創作的執著和對藝術的熱情,毅然決定留在紐約追尋理想。初遇美東的氣候,他驚異於四季分明的大地景觀,被大自然的力量與變化深深打動,雪、冰、融、春與生命循環息息相關,由此林莎體悟了凍、動、生是生命的三種呈現形式。

林莎曾表示,以佛家或禪意的本質看待生命,從「凍」開始代替了死亡,是一種生的暫休,而非中止,會再動起來,再靜的循環,是生命的輪迴。在《凍、動、生》(1988-1993)系列作品裡,黑墨搭配水彩、壓克力顏料塗抹、潑灑、暈染,造成色澤多變的視覺效果,裡面有沈穩的構圖,也有行進間流動的動勢,彷彿凝聚能量於其中。

在紐約定居下來的林莎,開啟人生另一階段,除了在藝術創作上更潛心專注,也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林莎在紐約結識了終生伴侶林暉,兩人相知相惜,互相扶持。林夫人氣質優雅,兼具學識與涵養,她全心支持林莎創作,是位溫柔堅毅的賢內助。

中年過後的林莎在異鄉一切從零開始。在紐約打拼,不論創作水墨、綜合媒材裝置,或是行醫把脈診治患者全憑自己的雙手。林莎堅持自己的理想,一點一滴在紐約打造自己的工作室、診所、以及家園。

他行事低調,生活單純,立矩嚴謹,為人處世正直誠懇。白天看診是生活所需,晚上深耕創作則是對自我藝術生涯的高度期許,是他一生投入的志業。他經常不眠不休整夜作畫,靈感與熱情激發他源源不絕的創造力。

林莎表示,他的筆法和中醫淵源很深,由於家中幾代中醫抄醫譜、看病問診、開藥方,都是用毛筆,因此他也對懷素的草書很有興趣。他深入研究懷素草書的氣脈運動,跟中醫裡面打脈的脈的啟動、氣的運轉息息相關。

他對傳統水墨皴法進行創新,把現代工業顏料、壓克力顏料混合,呈現出水、油脂組合以後的分裂。這種分裂出來的皴法,很明顯地和中醫在診斷人身體病狀時血的流動、細胞的分化、人皮膚肌理血脈的乾濕變化也有密切關連,這些都反映在他創新的皴法上面。此外,他的水墨媒材裡,也曾加入煎煮後的藥水、藥渣,開拓新的媒材。

林莎在《開啟的一扇門》(1992年)創作自述中提到,他對於開創水墨的新格局有很深的自覺,認為如何從面臨瓶頸的傳統水墨窘境,開啟另扇門、走出新發展,是當代藝術家的使命。他的作品《天人合一》系列(1988-1992)和《紅塵內外》系列(1993-1996)開始在紙上使用綜合媒材,墨與彩之間的變化更多更豐富,營造出深沈、多層次的畫面肌理,展現了他獨特成熟的抽象水墨創作手法。再加上他在作品中表現對易經哲理的體悟,也有陰柔與陽剛相互搭配的構圖,企圖展現宇宙輪迴、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看似紛亂的筆法變化中,墨彩交錯中,其實蘊含了長久的沈澱,而有深刻的悲憫情感。

九〇年代起,林莎同時也嘗試在西畫亞麻布上創作,使用油彩、壓克力顏料、雕塑顏料,多次濃厚塗抹的黑色顏料搭配少量的彩色 ,再拼貼上白色的繃帶、銀色的錫箔紙、台灣民間朱紅水印金箔。畫面呈現出難以掙脫的強烈沈重感,陰暗深邃的空間中透出的銀白金屬色澤,彷彿表現了悲痛絕望中精神性空靈的光。 現成物錫箔紙和金箔來自台灣民間信仰,從藝術家本身的文化背景取材,伴隨了對台灣故土的種種回億。醫療用品繃帶則隱含了人身心所遭受的痛苦、感傷離別,似乎希冀繃帶或其他療癒方法能夠緩解生命中無可避免悲歡離合之苦。

於千禧年前,林莎著手《祈福跨世紀的來臨/60.64.2000》(1997-2000)系列,除了有平面作品,還有首度嘗試的裝置作品,更進一步突破媒材的限制,開創他個人創作的新階段。他試圖把易經內容與堪輿學裡的命理星象,表現在實體的裝置中,使用木材、石頭、水墨畫、燈箱、繩索、藥草,結合了空間配置、燈光效果、乃至於藥草氣味。在《隱修與神修/金、木、水、火、土》(2001-2010)系列裡,林莎把他的醫學經驗,結合易學、氣功學,以藝術形式呈現天地陰陽正氣所交於萬物。作品多為混合媒材於紙上,回歸之前的抽象水墨,展現更具氣勢能量的格局。

結語

在1994年的個展目錄,林莎曾提到要「用墨水洗傳統,用油彩涮現代,用綜合媒材締造藝術語言新境」。他期望以新的筆墨形式把內心對故鄉的情懷,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以及佛家的生、滅、輪迴的實性,呈現在創作裡。

林莎的創作生涯裡,他不斷挑戰打破形式限制,尋求更能傳達藝術家之意念的方式,從造形語言追求精神之美感。他的作品內涵展現宇宙眾生的本源與心靈交流,融合東、西方視覺語彙,開啟了水墨創作新的一扇門。232_悲憫生命  凝聚涵養--紀念當代藝術家林莎1

源自 林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