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seems we can’t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Perhaps searching can help.

Popular Articles

  • 185. 早期台灣人在北美洲的壘球賽 / 呂俊廷 /2015/11

    November 20, 2015
    早期台灣人在北美洲的壘球賽 作者 呂俊廷 一、留學生負笈出國 台灣於1987年成嚴解除以前,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下,出入境簽證,由台灣警備總司令部獨攬大權,我行我素,惡名昭彰,出國好像是高官權貴之特權,對塵間凡人而言,是一件高不可攀之事,是爲眾所週知之事實。 六十年代,雖有短期的商務出國考察的簽證,或留學生簽證,但出入境的人數,還是很有限,後者的留學生與「福爾摩莎杯」壘球赛有關,是本書主要内容,兹簡述於後: 留學生出國深造的目的地,约可分三派: (一)留歐派 英國:以文理科爲主 德國:    法律學:因我國法律體系,屬大陸法,而德國居大陸法之龍頭,故學法律者趨往德國。    醫學:台灣的醫療制度沿襲德國的体制,即醫藥合一制度,日據時期經由日本導入沿用至今。 法國:留學生以專攻文理科者較多,藝術之都巴黎吸引不少留學生。 (二)留日派 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统治台灣達50年,留下了很多的體系。我們上一代長輩也受到日本教育,又有較近的地緣關係,加上同文同種的因素,是以赴日留學者眾多,馑次於留美,不管是醫科或文法科等其他各領域留學生,爲數可觀! (三)留美派 戰後,美軍顧問團進驻台灣,又美援普惠台灣的經濟、教育、文化、軍事、宗教等各層面,台灣急速的崇美,是以「留美」成爲新時髦,成爲留學生出國的第一目的地。當他們學成歸國,就職於髙層公私機搆,壟斷了就業市場,故有「鍍金」回來之美譽。留日者漸趨不受高層所聘,退而求其次,故有「鍍銀」之説,這就是早期的鍍金、鍍銀之由來! 在留美風潮中,又以美東之財經、文化大城,最受青睞,如:Boston、New York、Albany、Rochester、Syracuse及Ithaca等地擴大至Buffalo、Detroit、Ann Arbor、Chicago、St. Louis和Los Angeles,而遍及全國。 六十年代後期,留學生逐年增加,各地的台灣同鄉會也相繼成立,成爲留學生經常聚會的場所,可以説是留學生的大家庭。留學生剛到美國時,還習慣於台灣週休一日的作息,週休二日的週末,尤其是長週末,不知所事,課餘飯後,每逄佳節倍思親!但置身異地,舉目無親,更激起思鄉之情懷,爲舒緩離鄉背井之鄉愁,很自然的想起當年在台灣求學時,最熟悉的球類運動,以球會友(鄉親),熟悉的乒乓球與棒球,作爲消遣或娛樂,自然是最佳選擇。 二、忘不了的球 (一)乒乓球 乒乓球成本很低,只需要最基本的設備,如球桌、網、球拍即可,而且是單一球員,即可玩的球賽,反觀其他球賽,都需要團隊才可能比賽,如棒球最少需10個球員才能成軍。乒兵球因其簡單,所以很早就在留學生的圈子裡流行起來,在各大校園的體育館,只要有台灣留學生,都可以看到三、兩爲伍,在一起打球,這些情景是僅止於小型零星的相聚而已,雖有比賽,但未及時體制化,並無整體的組織,雖曾有世界台灣乒乓球賽盛行,但大家打完球就各自走人,從是逄場作戲,暫時的消遣而已!在加拿大多倫多台灣同鄉會,曾於1980年代舉行過乒乓球冠軍杯比賽,可惜此球賽僅只延續數年而已,近年來在熱心人仕及僑委會的場地贊助下,又開始有乒兵球賽了,但能延續多久?尚有待鄉親來愛護捧場。 (二)壘球 乒乓球有其好處,也有其壞處,泱泱大國的美國,乒乓球多半用做家庭的娛樂,未被重視發展,市場沒被發展起來。台湾留學生到美國後,看到美國人對棒球之瘋狂,身歷其境,使他們對棒球的濃厚興趣,遠勝於乒乓球,所以就在各大學打起棒球,首推Ann Arbor然後逐漸擴展East Lansing、Detroit、Syracuse等地的留學生,他們開始在大學校園内,揮棒擊球取樂,也就是説棒球經由早期的台灣留學生帶回到其發源地-美國,這是早期台灣人在北美的壘球賽-是福杯(F.C.)的起源。 三、福爾摩莎杯之淵源 (一)北美洲台灣壘球的第一棒 前述60年代留美風潮中,出了一位家喻户曉的杏壇聞人陳坤木教授。他在1955年畢業於台大電機1957年以魯氏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1960年取得博士學位後,開始任教於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
  • 616. Dean Chang 張怡仁

    September 19, 2015
  • 9. 楊秉彝的台美人社團影片集 Peter Yang’s Video files/2015/03

    March 17, 2015
  • 2. 王桂榮回憶錄一個台美人的移民奮鬥史/王桂榮/1999/01/Biography/傳記

    October 4, 2014
  • 6. 陳錦芳 Tsing-Fang Chen

    September 5, 2014

Random Articles

  • 9. 我的西部開拓史 / 蔡烈輝

    August 24, 2014
    我的西部開拓史 作者:蔡烈輝 前言 朋友柯錫杰在紐約開了一個相當成功的攝影室,時常打電話或寫信回台灣招我的魂,希望我來美國見見世面。當時我在台灣和朋友開了廣告公司,又剛從日本學習廣告攝影回去,正想大顯身手,好好發揮所學,對他的的邀請沒認真去考慮過。 不料從日本回台灣不久,內人服務的醫院,1970年卻要她到美國當交換護士受訓。內人也希望自己的觀念,技藝能更上一層樓,欣喜的滿口答應,並且立即辦理手續。當年八月就獨身來美國伊利諾伊州,Park Ridge的一所教會醫院報到。這一決定,改變了我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第二年,她和附近的台灣人朋友,一起辦理配偶移民手續,不到幾個月就收到移民局回函。她希望我過來看看,住個三五年,學些新觀念回台灣,做更大的廣告事業。就這樣1971年,我背井離鄉,放棄了高職高薪的工作,跳進一個完全陌生的社會裡。更沒料到,一住就是四十幾年,這裡變成我的第二故鄉。 剛到芝加哥郊區的 Park Ridge市,舉目看到的都是白人,只有在教會裏才能看到幾張我們東方面孔。沒想到當時來美國的台灣人幾乎都是醫師,工程師,科學家。學歷也是碩士,博士,還有我從來沒聽過的所謂超博士。 新朋友見面第一句話,幾乎都是:「你是哪一所大學畢業的?」 這是生平第一次,有人這樣做開場白問我。對我這中學都沒畢業的人說來,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我只能說:「我是大園國民學校畢業的。」 新認識的朋友,大部份都靜靜地等著我再說下去。 過了一回兒我笑着說:「下面沒有了。」 大部分的反應是,以為我在開玩笑。我只好說:「唬人大學。」 有時候這樣瞞天過海, 他們以為是(輔仁大學),也就沒再問下去了。 有一次,幾位輔仁大學畢業的同鄉們親切地問我:「哪一屆的?」 我只好再混下去說:「豬八戒。」 他們馬上推算是哪一年是第八屆,不是抓我把柄,只是要攀談有沒有相識的朋友。 為了從此不再有人問我這難題,我跟新認識的朋友說: 「各位博士朋友,為了不再困惑你們,我簡單介紹自己。1952年,中學要升三年級時,因為父親微薄的教師收入,無法一下子籌出三個小孩龐大的中學註冊費用。當時因為我覺得,哥哥和妹妹的學業成績都比我好,和父母商量結果,我就自動休學到外面找自己喜歡的工作。 因為我喜歡畫畫,十六歲休學後,就到鎮裡的一家電影院,畫電影廣告的大招牌。大的有二三層樓高,不是碰風,一個眼珠子有臉盆大。 十九歲在當時的兒童雜誌“學友”當插圖員(Illustrator )兼日文翻譯員。後來除了前者兩個職位外,還當“新學友”編輯。 二十三歲在故鄉桃園信東製藥公司,當美術設計員,負責包裝及廣告設計。為了加強自己的職業能力,我用函授方式,進修日本東京的“武藏野美術短期大學”。 二十五歲時由國華廣告公司日本顧問田村晃推薦,考進當時最大的廣告公司 “國華”。當了兩年設計員(Graphic Designer)後昇任為督導(Art Director)。 二十九歲,和攝影師柯錫杰開設新的廣告公司“藝園文化社”。後來因為柯錫杰赴美自創天地,我只好吃回頭草,回國華當美術部督導。 三十二歲又不安於室,和幾位同事開設“清華廣告公司”,擔任美術部主任。因為當時台灣的廣告攝影落後,攝影師的品質無法達到我的要求,遂決定到日本深造。說服公司股東後,由公司派遣到日本學近代廣告攝影知識。 三十三歲夏天,留下在馬偕醫院當督導的妻子和四歲的兒子在台灣,單身到東京“千代田寫真專門學院”和鈴木恆夫攝影室(卸任日本廣告攝影協會會長,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專攻廣告攝影,學習新的技術和觀念。隔年1970年春天,因為公司內亂,總經理打來緊急電話,要我趕快回台灣調解。結果雙方堅持己見,談判不成,還是一分為二,結束了相當成功的“清華廣告公司”。因為兩邊都是我的朋友,叫我為難要靠哪一邊。最後決定進入美商“格蘭廣告公司台北分公司”當 Art [...]
  • Taiwanese American Presbyterian Church of San Jose 聖荷西台美基督長老教會

    May 12, 2016
  • 86. Mrs. Ruth Yeh 葉李麗貞 / First 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ist 第一位婚姻與家庭治療師 / 1985

    December 10, 2015
  • 364. 2011台灣之夜音樂會/華府台灣文化中心/2011/05/Magazines/雜誌

    November 27, 2014
  • TACEC 1988

    June 11,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