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SC 2002

親愛的朋友:

歡迎您來參加2 002年中西部台灣人夏令會。能夠主辦這次大會,並在這裡接待您,是底特律台灣同鄉會的榮幸。

自1971年中西部的台灣同鄉在芝加哥第一次聚會以來,迄今已經三十一年。在這期間,我們立足北美,心懷故鄉,和島内的鄉親共同推動台灣民主,完成了歷史性的改造。回想歷次的夏令會,多少民主蓮動人士曾來到這裡,尋求我們的奧援;多少支援島内的行動,在夏令會中醞釀而成。還記得那些慷慨激昂的政治討論會嗎?還記得一次次傾囊義助的捐款活動嗎?這是我們成長的歷史,也是夏令會留給我們最珍貴的記憶。而今,我們的付出已在故鄕開花結果;曾經熱血奔騰的朋友,也已兩鬢漸白。台灣的政治環境改變,台美人的社會也進入新的階段。唯一不變的,是保藏在台美人心中,熱情洋溢的蕃薯情懷。我們還有許多理想要實現,也有更遠的目標要追尋。我們要發揚「蕃薯仔」的傳統,開創台美人更開闊的天地。這就是大會主題「台美心,蕃薯仔情」所要探討的議題。

大會籌備會經過一年的策劃、討論與聯絡,安排出這次多元而緊湊的節目。包括多項專題演講以及討論座談,分別從文化、經濟、社會、以及國際形勢的層面,來探討台美人的發展。此外,也有台灣美術以及醫藥常識等講座。講員都是由台灣及美國各地邀請來的一時之選,希望能與大家共同切磋出新的概念與認知。除了演講和座談外,我們也準備了許多表演節目,將在星期六晚上的「台灣之夜」供您觀賞。當然,請您千萬不要錯過的,還有每天晩上最具中西部夏令會特色的「認親結緣」時間。希望能在這個輕鬆愉快的場合中,和您一起聊往事,喝啤酒,歡唱卡拉0K,共同留下美好的記憶。

我們相信,這次的節目將令您滿意。但夏令會最大的意義,還是因為您的參與。所以,我們要再次感謝您的參加,並預祝您有一個充實,愉快的周末。

2002年中西部台灣人夏令會

全體工作人員

敬上

 

又是一次中西部夏令會

李有禮

一、菜瓜(再會)一蕃薯藤

去年中西部台灣人夏令會在芝加哥舉行時,找不到今年的東家。最後勉強由底特律的同鄕會頂了下來。大家離開芝加哥時,都有依依不捨和尾聲已近的感受。今年,我們帶著參加「最後一次」中西部台灣人夏令會的心情,卻又抱著「明年再會」的希望,稅季忙完後,開始「招兵買馬」。我們沒有大Van,但至少要把後座位塡滿。結果一部四缸Honda Accord,擠坐五個人赴會。今年芝加哥出席的人數最多。我們不是來「送終」,我們是來「大拜拜」和「祝壽」(Cincinnati的李青泰也是)。

幾年來,由於同鄕和同鄉會的老化,中西部台灣人夏令會已由七十年代極盛時期的二國(多倫多遠征而來)、九州(中西部加密蘇里和德州,但不包括日本的「九州」)、十市、十二個球隊、…洋洋灑灑的千人大會,萎縮到今日的四州五市二百多人的小型年會。我們不必去探討萎縮的原因,就讓它在這個自由的國度裡自然地生存下去。跟我們一樣,在國民黨政權倒戈時,它已完成了歷史性的使命。

二、以球會友

在1971年正式用『中西部台灣人夏令會』之前,中西部以芝加哥爲中心,已有三、四年的「四強五弱」棒球賽。四強代表四個中西部的著名大學(U of Chicago、Purdue、Notre Dame、和 U of Michigan) 。那時,芝加哥同鄕會也組一隊湊熱鬧,是五隊中的Underdog ,也就是道地的「五弱」。那時年青,以打球爲主,消耗體力;不談政治。攜妻帶幼,早出晩歸,以球會友。芝加哥同鄕會主辦時,就用BBQ野餐方式饗客。芝加哥大學同學會主辦時,就借用Ida Noyes或International House,有晩餐和晚會。晚會除頒獎外,每個隊長、會長、或代表都得上台講幾句話。台灣人講台灣話真是唯我獨尊、唯我獨有,也唯我獨享。敢上台的都是皎皎者,妙語如珠、應運而生和脫口而出。

1971年芝加哥同鄕會把「四強五弱」棒球賽擴大。但也是一日賽程,球賽、晩餐和晚會都在芝加哥大學舉行。翌年由密西根大學接辦,在Ann Arbor舉行。那年球隊大增,開始有兩日(一日半)的賽程。

卅年後,這批球員還在打球。但用的球棒和球都變小了。以前四壘難進,今日十八洞容易。以前在沙土裡奔跑,今日在綠茵上漫步。近年來,中西部台灣人夏令會每年都舉辦高爾夫球賽。今年底特律辦得非常成功。希望,大會能球場選好、把獎品提昇、…讓球員有個美好的Golf Outing。獎品的來源,可以學佬美,向台美人的公司商號或社團機構「揩油」。

三、「認親結緣」

「認親結緣」是中西部台灣人夏令會的特色,也是傳統。根據Cincinnati王泰澤的報導, 「認親結緣」始於1982年,是辛城第一次辦夏令會時推出的。六、七年前,卡拉0K盛行時,卡拉0K就取代了以往的海闊天空節目。

去年『世台會』在巴西舉行時,台大經濟系有五對同屆的畢業生上台卡拉0K。因爲沒有寫年份,結果引來一大堆台大經濟系的畢業生上台大合唱。博得觀眾的讚賞喜好。底特律的文俊彥(其妻葉菊是經濟系的畢業生)知道主講吳澧培也是,就如法炮製和塡表點唱。這是中西部台灣人夏令會第一次的團體卡拉0K。接著,又有嘉中和嘉女的團體唱。二個晚上的卡拉0K,各地同鄕會都結隊上台過。七月十三日正好是李青泰的六十歲大生日。大夥兒大合唱『Happy Birthday』。

今年請來的主講者,個個都是名嘴兼歌手。我們只會唱老的慢拍哭調,台灣來的吳念真和謝志偉就唱新的快板歡歌。

四、台美心~蕃薯仔情

這是大會的主題。我們原本計劃星期五一早岀發到多麗都(Toledo, Ohio)可能趕上下午的節目。但因急事,拖到十一點才上路。結果星期五白天的節目全部沒趕上。這天有『全美會』會長邱義昌的「台灣正名運動」、『太平洋時報』林文政的「台灣媒體的使命」、何康隆醫師的 「在鄕畫裡重遊台灣」、以及FAPA何燕青的「美國對台政策有何轉變?」。晚餐後,『台獨聯盟』許世模從歷史的觀點來分析台灣的民主運動和加強正名運動的重要。

吳澧培是洛杉磯萬通銀行的董事長、扁友會的總召集人、台美政治協會、台美公民協會和南加州台灣人聯合基金會的會長、…也是台灣總統府唯一的海外資政。他講的是「台美人的草根外交」並主持「台美社會的遠景」座談會。

吳念真是瑞芳礦工之子,是台灣出名的作家,編劇、演員、和導演。除了電影,電視文化和政治文告也是他的專長和領域。幾年前享譽國際的『悲情城市』和『多桑』是他編劇的,後者也是他導演的。吳念真是底特律葉治平教授的同學和摯友,是透過南加州台灣人聯合基金會的資助,擺下繁忙的拍片工作,專程而來的。他的主題是「按台灣阿媽講起」。他也主持一個「文化、政治、媒體…」的座談會。因他講得很起色,大眾聽得津津有味,座談會在無人中斷發問下,變成主題演講的延伸。

陳淑麗是猶他大學的老人學博士。她是大會特別從田納西請來照顧我們這些老人的專家。她講的是「另類醫療與保健」。她用「另類」來代替「老人」,可見她是個慈悲客氣的年青人。她要我們細讀營養表(Nutrition Label、注意潛伏日常用品或食物中的十種致癌毒素、多運動、多喝水、少吃糖、吃綜合維他命、好好照顧自己、別無病呻吟而窮找醫生、…

謝志偉的父親是廣東人,母親是高雄人。他是 「半山仔」。他唸的是德國文學。留德時,他是個穿唐衫(陳「唐山」也穿一件)的「芋仔」。在德深造期間,混沌頓開。拿到博士回台時,他已拋棄大中國包袱,變成輕鬆愉快的小「蕃薯仔」。他擅長壓韻配樂(如快板的Rap)的打油詩,經常有效地用來帶動群眾和鼓舞士氣。阿扁競選總統時,他在文宣和批敵上有傑出的表現和貢獻。他先去美東和美南,再趕到中西部。他用幽默風趣和「芋仔參蕃薯」的『新台語』,與大家分享「一個『全新半山』的心歷路程」。

范良信教授是國際知名的經濟學家,也是台灣和中國的經濟問題專家。他因病無法與會講解精闢的「台灣經濟的過去、現況、與未來」。

五、台美人的草根外交

吳澧培說他是六十年代的留學生,看到七十年反對運動的蓬勃、八十年代台灣民主化的成就、九十年代以選舉代替武力的契機、…但一進入21世紀,阿扁當總統和民進黨執政後,他有失落感,因爲已沒有人可罵了。他說要找「真正的台灣人」只有在美國才找得到。海外的台灣人已幫助故鄉完成了『民主化』,今後應該進一步扶佐故鄕進行『民族化』。同時,要積極影響美國 政府的對台政策,加強台灣的國家安全。爲此,台灣人民必須表態;50%上下的自決投票是很悲哀 的。其次,要想辦法修改『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 Act or TRA )和打倒「一中」政策。最後,要實現台灣獨立,讓國際人士知道 「一中」與台灣無關。他進一步創設非營利且免稅的Formosa Foundation(FF),一年捐出美金一百萬,二年二百萬,做爲FF的種子金。FF將幫助美國各大都市的分會設立『政治行動委員會』(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 or PAC),藉以多管道地捐輸和吸引美國政客。FF要進一步每年邀請30人的政客訪問台灣。同時舉辦國際性會議,討論台灣問題,借以改變媒體的偏見和短視。繼之,FF要提供獎助金,幫助有興趣的台美子弟,進入國會議員辦公室受訓與受雇。FF會雇用諮詢專業公司(Consulting Firm)從長計劃、從容進行。他特別強調FF和FAPA不會衝突,也不會重複外,還有可能減輕後者工作上和資源上的重擔。

座談會的重點放在如何讓第二代台美人熱衷於第一代台美人的設施與活動。發言很熱烈,但不是第二代的心聲。如果這些父母有信心能把自己的兒女帶來,讓他們發表意見和看法,可能會有比較可行性的建議。

六、台灣阿媽的文化觀

吳念真的開場白是唱『天總是攏會光』的終曲:窗外是長夜無邊,掩映的是悲歡的歲月;雖然暗暝是這呢長,但是天總是攏會光。遇到困難時他一唱這條歌,就會有勇氣的「站起來」。此曲是「政治人」(謝志偉的詼音,鄭智仁)作的,在921大地震後很流行,也鼓舞了一股重建的士氣。

到底什麼是台灣文化?它是包羅萬象的。語言是台灣文化,但可分主副嗎?歷史是文化,但可能取捨嗎?台灣文化因台灣的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而有其獨特性。台灣是個海島。海洋是台灣的自然防線,也是文化的自然圍牆。台灣土生土長的文化不會生腳出洋。殖民政權帶來的文化,不管好的壞的、建設性或破壞性的,都會留下來。就台灣文化來說,65歲以上的「阿媽」最有代表性。她受的是日本的皇(殖)民教育,兒女是國民黨教育,孫子是美國教育。她爲了和社會人士溝通,必須學北京話;爲了和孫兒女溝通,必須學幾句英語。她學習新語言是有目的的。台灣阿媽是文化的無名英雄。她可以融會貫通、消除代溝地吸收和傳播新舊文化。吳念真幽默風趣、語意深長地,用阿媽綜合參雜台英中三語有效地和美國孫溝通「吃漢堡粿」(Hamburger)的故事,來闡述阿媽的台灣文化觀。我們必須站在低一點的位置(從阿媽眼裡)看出來的台灣文化,才是大眾較能接受的。同理,要找尋台灣文化時,也要從「根」部開始和從「小」地方著手。台灣有三百多個鄕鎭,其興落的原由就是台灣文化的起點。

吳念真用許多文化笑話來描述阿媽的文化。阿媽常用悲慘比賽的方式來解決糾紛。阿媽真「雜唸」(囉嗦),那是「愛」的表現;阿公回以「哭別(爹)」,那是Thank You的意思。

七、謝志偉的心歷路程

謝志偉去了德國,才從德人口中得知『二二八』這個大事件。他自覺羞慚外,也非常憤怒。他的台灣意識就此油然而生,也奠定了他要文學從政的意圖。1987他拿到博士回台教書後,立刻參與民主運動。和大多數的教師一樣,非常忌諱於老師上街頭的政治行爲。但看到島內外的犧牲打拚,終於打破禁忌,大量師生走上街頭。他更進一步參加了『外獨會』、『台教會』和「『北社』的反對活動。

謝志偉是文學教授。他說文學就是歷史的縮寫;也是將來的影射。台灣應該透過教育,慢慢地立體化爲一主權獨立的國家;不必再經過選舉、上街頭、…的方式去爭取。今日的台灣,新聞有自由,但沒有水準。台灣的族群問題相當嚴重,「半山仔」和「全山仔」有認同的問題。許多「無山」的台灣人也有認同的問題。

謝志偉善於利用名詩名詞、同音異字、政治笑話、歷史文化、名著典故、…加鹽加醋、轉型變樣、點到爲止、…羅織編制成新穎活潑、捧腹眼濕的破竹笑話。他的文學文化和芋仔參蕃薯的笑話,深長爆短,不易記下,也難重複。

八、台灣之夜

1998在多麗都欣賞「台灣之夜」,當最後壓軸話劇啓幕前,妻Susan—陣納悶、緊急缺氧。她剛走到走廊,就暈過去了。話劇也停演了。今年多麗都的氣溫涼爽,觀眾只有四年前的一半,照理坐那裡Susan都不會暈倒。但還是坐最靠大門的最後一排,以防萬一。因爲坐在近入口處,從此入場的同鄕都會停下來探問。差一點被問倒。今年兩個話劇,一個是用來補上次的?

今年四個同鄕會帶歌舞團來。「台灣之夜」有芝加哥的農村舞、安仔婆的草裙舞、歌輪巴士和辛辛那提的合舞。辛辛那提今年少了好多熟面孔,一定是當地有喜宴。雖然人少,也演出一幕「台灣祖媽」的笑劇。鄭啓斌男扮女裝,演祖媽的角色。之後,他又在底特律李明信的『打拳賣膏藥』中客串演武師。「台灣祖媽」的劇本是李明信寫的。地主東家的底特律同鄕會出兩個大節目:『四國演義』布袋笑鬧劇和『打拳賣膏藥』。兩劇都是李明信主編主演的。前者用布袋戲的戲路和配樂,以人爲木偶,帶面具(陳水扁、李登輝、宋楚瑜、和連戰)上演。當晚謝志偉自休士頓趕到,講了幾個別開生面的笑話和快板節拍的打油詩。

九、明年再來

星期五晚上中西部區理事長呂盈姬召開中西部台灣同鄕會會長會議。這個會議將決定夏令會的命運。我不是芝加哥的會長,照理沒有權利和義務與會。但我是夏令會基金的管理人,就以報告基金財務爲由與會。其實,財務沒什麼好報告的。我耽心的是萬一明年沒有東家,以我在中西部的廣結人緣,屆時可能助呂盈姬一臂之力,遊說一個同鄉會出來接棒。

會長到齊,呂盈姬告訴大家,明年的東家還沒有下落。她算一算,應該輪到Columbus了。但她整天都找不到哥城的會長周月秋。此外,前任區理事長施忠男沒有周月秋的授權,不敢代表會長開會。在無法知道Columbus會不會接下之前,大家不想討論次要的東西。我跑到會場找施忠男兩次,毫無辦法。回到會議室,周月秋也走了進來。周會長說哥城同鄉會已開會決定不接辦明年的夏令會。

呂盈姬在我出場時,利用時間和會長們交換意見。當Columbus不接已定、幾分鐘的遊說後,Ann Arbor的會長黃哲成答應接辦。會長會議同時決定,今後夏令會與全美會輪替,每兩年舉行一次。沒有夏令會的那一年,請大家踴躍地去參加全美會的年會。同時,呂盈姬的任期已到,底特律會長方晃贇當選下屆中西部區理事長。最後,黃哲成表示明年有可能再來多麗都。

Now you have it!

See you next year and remember, please

Bring your friends and relatives with you!

 

摘自台灣公論報 第1937期 7/23/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