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 台裔吳弭角逐波士頓市長 家庭劇變母親患病讓她意外踏入政壇 | 10/2021

台裔吳弭角逐波士頓市長 家庭劇變母親患病讓她意外踏入政壇

雙親從台灣移民美國的36歲波士頓市議員吳弭(前),十多年前因家中劇變意外踏上政壇,她有望在11月2日登場的市長決選中勝出。(圖取自facebook.com/michelleforboston

 

(中央社波士頓28日綜合外電報導)雙親從台灣移民美國的36歲波士頓市議員吳弭,十多年前因家中劇變意外踏上政壇,她有望在11月2日登場的市長決選中,為這一長期與族裔紛爭搏鬥的城市開創新紀元。

紐約時報今天報導,波士頓選民愈來愈年輕化、受過良好教育且左傾,吳弭(Michelle Wu)在參議員華倫(Elizabeth Warren)提攜下,在這座處於轉折的城市開展她的政治生涯。

吳弭提議,將城市的合約重新分配給非裔市民擁有的公司、削減警察工會權力、免除部分公共運輸費用,並恢復一種恐影響房地產收益的租金管制,企圖將這一城市打造成進步政策的實驗室。

吳弭說:「在市政府工作近十年期間,我了解到在政府中最容易做的事,就是什麼都不做。而努力實現改革的過程中,投入現狀的人可能會被擾亂,或感到不舒服,甚至是處於劣勢。」

批評人士認為,吳弭承諾她無法實現的改變,因為她提出的部分政策,如租金管制,須由州級機關採取行動,非市長能力所及。

務實中間派的喬治(Annissa Essaibi George)是吳弭在市長決選的對手,她說:「蜜雪兒(吳弭)日復一日談論著不實際的事情。我的作風是言出必行,遵守承諾。」

喬治自稱是阿拉伯波蘭裔移民第一代,不管兩人之中誰贏得決選,都將為過去從未選出女性或亞裔市長的波士頓開創歷史新頁,因為過去200年來,波士頓市長全是由白人男性包辦。

據初選以來的民調顯示,吳弭的民意支持度領先喬治。

喬治是前波士頓市長華爾希(Martin J. Walsh)的盟友,相比之下,部分人士警告,在波士頓傳統權力中心缺乏盟友的吳弭,未來若勝選也恐遭遇阻力。

吳弭在父母從台灣移民後不久出生,她父母來到美國的目的,是希望下一代能開創成功。

吳弭的父親是化學工程師,獲伊利諾理工學院(IIT)錄取為研究生,但他與妻子幾乎不會說英語,因此吳弭自4、5歲便開始擔任兩人的翻譯。

吳弭於高中時修讀大學等級的進階先修課程,加入數學社團和儀隊,在美國大學入學測驗SAT和ACT取得亮眼成績,她也在畢業典禮上,以「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鋼琴獨奏,驚豔觀眾。

吳弭的妹妹雪瑞(Sherelle)說:「他們(父母)總是讓我們覺得,我們可以做任何事情,但無論選擇什麼,我們都必須成為箇中翹楚。」

不過,政治這一選項,從不在檯面上。吳弭的雙親由逃離中國飢荒與內戰的父母養大,他們認為,政治是一個腐敗、高風險職業。

吳弭父母冀望她踏入醫學領域,藉由考試和學位管道邁向穩定幸福的生活,她也依父母一生所期,進入了哈佛大學,但就在她就讀哈佛期間出現家變。

從吳弭高中開始,父親就與家人分開生活。她的父母最終離婚,母親在郊區與世隔絕、變得古怪,會對著電視大吼大叫,並撥打911通報受到威脅。

剛畢業的吳弭回到家,對母親的病情震驚不已。母親仔細檢查吳弭的臉,找尋她不是機器人的證據,並告訴她:「你不再是我的女兒,我也不是你的媽媽。」

這一刻成為吳弭人生轉捩點,她決定拋下父母為她而寫的人生劇本。吳弭說:「當這種轉變發生時,生命顯得很短暫。」

22歲的吳弭成為一家之主,最後更申請了當時11歲妹妹的法定監護權。她也為被診斷出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母親安排治療,開了一家小茶館。

接著,吳弭對她遭遇的官僚主義障礙感到沮喪,因此決定攻讀哈佛法學院,帶著母親和妹妹重返波士頓,並決定留下。

當時在哈佛教合約法的現任民主黨參議員華倫(Elizabeth Warren),仍記得吳弭第一學期來到她辦公室的情景。

吳弭告訴華倫她如何照顧母親和妹妹,華倫邊聽邊驚嘆不已,「在我執教25年裡,從沒遇過和吳弭做一樣事情的法學院學生。」這場交流也開啟了兩人的緊密關係。

華倫作為麻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的進步主義翹楚,當她今年夏天被問及為何替吳弭背書而非其他進步主義人士時,她簡單地回答:「蜜雪兒是家人。」

吳弭於法學院經歷政治洗禮,開始拓展她在政府中的人脈。她在波士頓市政府擔任法律研究員期間,為餐廳設計了一個簡化的執照許可程序,啟動快餐車計畫,吸引了時任市長梅尼諾(Thomas M. Menino)的興趣。

當華倫決定角逐參議員,吳弭成為她競選團隊中的一員。

波士頓前市議員康諾里(John Connolly)稱讚吳弭「對田野政治的非凡、天才等級理解」。

2013年,吳弭贏得波士頓市議會席位,成為波士頓史上第2位在市議會任職的有色人種女性。

吳弭在市議會主席選舉中,支持保守派的萊因漢(William P. Linehan),投票前夕,許多重量級人物試圖說服當時年僅28歲的她改變選擇,即便壓力讓她「在床上哭泣、沮喪和震驚」,吳弭最終沒有讓步。這一決定也為她的勝選蒙上陰影,許多進步主義人士認為,她的選擇是出於政治私利。

擔任市議員4屆多以來,吳弭以深入了解政府聞名,前州交通部官員鄧普西(Chris Dempsey)形容她「有條不紊」。

吳弭以能產生深遠影響的提議,吸引了年輕的進步主義人士,例如全市綠色新政和免費公共運輸;她在 TikTok、Instagram 和推特(Twitter)上推出這類活動。

吳弭去年9月宣布投身2021年波士頓市長選舉。大學生史威瑟(Benjamin Swisher)表示,吳弭的參選「彰顯年輕人可以做到,我們有想法推動這個國家向前發展,並創造新美國」。

但吳弭的批評者警告,她在選舉方面取得成功,不意味她能成為出色的市長,指吳弭恐面對波士頓發展部門重量級人士,試圖阻擋她的議程。

吳弭承認前方存在挑戰,但她說,沒有比自己22歲時拋下父母精心為她規劃好的人生,更大的巨變。她表示:「在某些方面,也許最大的風險,就是選擇遠離風險」。(譯者:張璦/核稿:徐睿承)1101029

 

Source from: 中央社

Posted on 10/29/2021

 

資訊更新:

台裔吳弭當選波士頓市長 用中文強調一切都有可能

台裔波士頓市議員吳弭(前)2日當選市長,發表勝選感言時強調腳踏實地大膽改革,

並以中文說「這些都可以成為現實」。中央社記者尹俊傑波士頓攝 110年11月3日

 

(中央社記者尹俊傑波士頓3日專電)台裔波士頓市議員吳弭當選市長,終結當地200年來白人男性主政的傳統。她主張大膽改革,遭部分人士質疑,為此她特別在勝選感言以中文說「這些都可以成為現實」。

波士頓市長決選2日正式投票,民意調查領先的吳弭(Michelle Wu)一如預期,以近27個百分點的得票率差距擊敗同為民主黨籍市議員的喬治(Annissa Essaibi George),兩週後就職時將成為波士頓首位女市長、也是首位有色人種市長。

吳弭在喬治承認敗選後現身慶祝活動,現場數百人反覆高喊Wu(吳),身著一襲紅色洋裝的吳弭多次露出燦爛笑容。

吳弭提到,其中一個兒子前幾天問她男生會不會當選波士頓市長。她說:「過去有過,有朝一日也會再有,但今晚並非如此。今天,波士頓選了你的媽媽。」

吳弭說:「波士頓每個角落都發聲了。我們準備好迎接這一刻,我們準備成為一個為全民存在的波士頓。我們準備成為一個不排擠人的波士頓,歡迎所有稱這座城市為家的人到來。我們準備成為一個所有人都有能力待下並成功的波士頓。而且,波士頓準備成為一座『綠色新政』城市。」

「綠色新政」是吳弭主要政見之一,以2040年實現碳中和為目標,呼應民主黨內進步主義派推動綠能因應氣候變遷的政策主張。

36歲的吳弭與恩師聯邦參議員華倫(Elizabeth Warren)都帶有左派色彩,政見著重社會公平,包括降低居住成本、免費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且主張警界改革。部分觀察家認為,她偏離3月轉任美國勞工部長的前市長華爾希(Marty Walsh)中間路線,就任市長後恐遭遇守舊勢力反彈。

吳弭說:「我們準備讓所有波士頓人知道,在世代變遷與讓路燈不熄之間,在以大膽方案解決重大問題與填補路面坑洞之間,我們不需要選擇,而要企圖宏大並腳踏實地實現變革,我們需要也值得兩者兼具,這一切都是可能的。」

她為強調這點,除英語、西語等語言外,還特別用中文說「這些都可以成為現實」。

吳弭雙親來自台灣,在芝加哥出生的她為赴哈佛大學求學而移居波士頓。她提到,初到波士頓時是個思鄉的大學生,當時一踏進波士頓華埠就知道「到家了」,她為此感謝這座城市。

吳弭當選後沒有太多時間休息,因為歷經兩週過渡期,16日就要走馬上任。她說會與現任市長潔妮(Kim Janey)團隊合作,確保一上任就能全力衝刺。

她說:「這將是個重大的團隊合作,我們不會坐在市府辦公室光說不練,而會把市府帶向每個街區、每個街道、每個社區。因為如果要實現變革,我們需要所有人參與形塑我們的未來。」

勝選感言結束,歷經400多天選戰嘗到勝利滋味的吳弭擁抱登台一同慶祝的丈夫佩瓦斯基(Conor Pewarski)與兩名兒子,現場灑下吳弭競選代表色紫色碎紙,喜氣洋洋。

根據美聯社,吳弭拿下8萬5798張選票,得票率63.6%;9月初選排名居次的喬治則獲得4萬9019張選票,得票率36.4%。

吳弭在活動結束後受訪表示:「波士頓選民今天用選票發聲。我們準備好面對多項重大挑戰,我們不能再讓現狀延續下去,我們將帶著緊迫感與行動邁向未來,和所需社群一同實現改革。」(編輯:林憬屏)1101103

 

Source From 中央社

 

Posted on 11/0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