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專訪方幸七 / 李淑櫻 / 2014/12

專訪方幸七

作者:李淑櫻

緣起方幸七 演奏中的方幸七

方幸七與筆者是在同一年考進國立藝專的。自踏出國立藝專校門之後,在洛杉磯遇見方幸七已是畢業二十年後的事了。以前常在校園琴房聽到他在拉大提琴,筆者那時就在心中設定,他的主修一定是大提琴。等拿到他的名片一看,咦!白紙黑字上寫的竟然是小提琴製作家,好一個不務正業的音樂家,等到訪談的時候,才清楚明白,他的主修其實是如假包換的作曲家,這就叫筆者傻眼了。真是中了誰說的?連親眼看見的,都不一定真實。

神的美意

雖然方幸七在臺北時,對小提琴的製作即產生興趣,從訪談中卻得知,他原來也是一個追夢者,在藝專畢業後曾申請維也納音樂學院,也接到了入學通知,由於他是家中排行老大,媽媽希望它留在台灣發展,讓他不得不放棄這個機會,而今回想起來,不單沒有絲毫的後悔,反而心中充滿了感謝。的確,只有當你回首檢視來時路,才能很清楚的看到,這一路走來都是神在掌權、都有神的美意在引導。

方幸七,1945年出生台灣雲林,於1968年畢業於台灣國立藝專音樂科,曾任教臺北光仁中、小學、福星、南門中、小學、文化大學等,亦曾擔任台灣省及台北市交響樂團大提琴手。1983年移居洛杉磯。曾在洛杉磯西北、東尼兩個交響樂團擔任大提琴手。十年前加入La Mirada交響樂團擔任大提琴手(這是一個擁有七十個團員的樂團,成立逾半個世紀的交響樂團),亦在哈崗聖達台福教會擔任詩班指揮多年,目前退居幫忙性質的臨時指揮,仍然秉持著音樂人的所學。

師承

前段曾提到方幸七在台灣時,對於小提琴製作的興趣,卻苦於製造師傅的難求,後來終於在土城一家樂器製造工廠找到被公認為台灣製作小提琴第一把交椅的張朝宗為師,方幸七從他那裡不但得到無償教導還學到了製作小提琴的基本訣竅。移居洛杉磯之後,又找到一位法裔的提琴製作家提博(Ralph Tiebout)為師,提博家族在法國已有兩百年的提琴製作歷史,由於這位提博先生沒有子嗣,加上方幸七的勤奮學習,被提博先生視為入室弟子,傾囊傳授于他。在一般慢工出細活的工作中,提琴的製作為其中之一。

方幸七特別說到提博先生的口頭禪:「Slowly, Slowly, Catch The Monkey.」另外,提博先生是以史特拉底瓦里所做的小提琴為樣板,他也要求方幸七照著做,嚴格的要求與史氏的作品完全相同。而當方幸七照著樣子做時,提博先生則在旁目不轉睛地觀察,隨時加以指導或糾正。對於這樣的教學方式,方幸七認為:「這種教育方式有他正面的意義,特別是當一個人著手製造小提琴時,他完全沒有概念,他必需學習最好的典範,一步步的進入狀況。」為什麼?方幸七繼續說:「因為,像製作小提琴這種精緻的手工,一步也錯不得,當同樣的動作做了幾十次、幾百次以後,就能隨心應手了,之後才有創造力可言。」

筆者禁不住好奇地問:「為何提博先生特別要求做法要與史特拉底瓦里的一樣?」

方:「在西洋音樂史上,小提琴於十七世紀開始出現,1618年,義大利出現了一種稱為Viole Da Braccio 的古中提琴,有一位名叫阿馬蒂(Andrea Amati) 的提琴製作家,將這種古中提琴加以改良,他可說是小提琴的創始者。阿馬蒂的兒子及孫子繼承了這個提琴製作業,在一百年之間改造了古中提琴的琴身使其略形扁平,中段細窄,角端尖銳、音孔圓滑,並使用改良過的塗料。他們三代創造了小提琴的傳統造型。第三代的阿馬蒂培育了一位學生,他的名字叫史特拉底瓦里(Antonio Stradivari 1640-1737),活了將近一百歲的史氏,一生不斷的改變小提琴的外形,他認為小提琴和人一樣,沒有兩支是完全相同的。不僅史氏所製作的小提琴被視為經典之作,他本人亦被樂界尊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提琴製作家。)

方又接著說:「今天,史氏的作品已經是無價之寶了。名揚國際的台灣小提琴家林昭亮,就是用史氏的作品演奏的。」

那麼這個製作提琴的精湛手藝又是如何傳揚到世界各地?

方:「由於史氏的學生散佈到義大利、德國、英國、法國等。」

因為小提琴的製作是一種非常精密的手工藝術,一般來說容易流為一種家族的傳承事業。除了這樣的私相授受之外,有沒有提琴的製作學校可以讓有興趣的人去修課?

方:「就我所知,美國有兩家提琴類的製作學校,一個在支加哥,另一在鹽湖城,不瞞妳說,事實上我有申請到支加哥提琴製作學校,後來因為總總原因沒去成。」

台美人第一位小提琴製作家

像筆者這樣不黯製作小提琴的質材者,看看小提琴,不就是幾片木材的組合嗎?

方幸七笑笑說:「製作小提琴所採用的木材,每一塊木材(面板是松木、背板是楓木)的硬度與組織都不一樣,而小提琴結構的最大要求是 ; 面板、背板、底板、腹版、力版、音柱、橋、弦等都要保持和諧,製作者必須隨時注意「音高」(Touch Tone),用鋼琴來調音,在此要求下,製作者必須有音樂涵養與很敏銳的音感,否則,他只不過是一個製作的“工匠”罷了!」對於方幸七來說正好符合了提琴製作者的最好條件,這就難怪在台美人社區中他是最優秀的提琴修護、製作者,也是第一位小提琴製作者。 台灣的提琴製作不比歐美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經驗,歐美的樂器製造業不僅建立了一套師承、工具、制度,也有比較完整的理論。方幸七有感于台灣樂器製造業者的需要,就經常將學習心得、工具、書本等寄給張朝宗等相關人士,盼他們也能同步吸收新知。

有趣的經歷(一元提琴)

台美人所從事的各行各業總會遇到一些趣事、挫折或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 ; 讓我們來看看方幸七所遇到的驚喜,話說,有一天,在阿罕布拉市一位美國老婦人的倉庫拍賣中發現了一把破舊的小提琴,他別具慧眼能識琴,斷定這一定是一把好琴。當老婦人獲知他在製作提琴時,表示願意送給他,然方幸七堅持要用金錢買下,最後老婦人象徵性地讓他以一元美金成交了這把琴。他與提博師傅花了三個星期的時間將這把小提琴修好,並鑑定出她是1902年丹麥製造的名琴。後來由小提琴家何楓先生在教堂台上演奏,經過六位中外提琴家及製作家,從20幾把名琴比較之後,這把修護好的提琴,被票選為音色最美,勝過其他價值高達萬元的名貴琴,這把「一元提琴」因而獲得了最佳讚譽,一時成為樂界的美談。

結語

所有台美人都知道,也大部份經歷過像我們一樣的移植的蕃薯要在陌生的異鄉建立或繼續已有的成就,總是不可避免的需要一番艱辛的過程與努力。方幸七當然也不例外,先是開張一家社區型的雜貨店,一邊經營一邊拜師學習提琴的製作,當然啦!先決條件是他有一位兼具賢妻又是良母的內助以及兩個乖巧的孩子,才能讓他在採購之餘安心的去學習、製作。學成後他曾先後在Tomas Metzler(在 Glendale) 及 Robert Cauer(在好來塢) Violin Shop(作 part time) 各工作過15年,並在洛杉磯學區提琴修理部門做過十年的全時職位(曾獲得洛杉磯時報的特別報導,附相片),雖然可以領退休金了,方幸七還是樂此不疲,仍保留著 part time 的工作, 目前他退而不休,仍在自家工作室修琴。大兒子取得哈佛大學的教育碩士及亞利桑那大學的科學碩士,目前與媳婦同任教職,老二畢業于UC Davis 獸醫系現任職動物醫院急診處。筆者偶而也到聖達台福教會做禮拜,看到他們夫婦倆總是呈現著一臉滿足與喜悅的笑容,的確,在異鄉生活能像他們這樣高興的從事著自己喜歡的事, 又能將神所賜于的才能在教會服事, 第二代也都各自學有所成讓人安心,這是多麼讓人欣悅與感恩啊!

方幸七 工作中的方幸七

源自 方秀蓉 201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