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2. 一位台灣第二代的藝術總監之路 王美尹 / 耿一偉 /09/2017

一位台灣第二代的藝術總監之路 王美尹

作者 耿一偉

「台語我聽有啊,阮媽媽罵我都用台語!」走在台北的南京東路上正準備去搭計程車的王美尹(Meiyin Wang),臨行前這樣對我,她是紐約雷達外藝術節(Under the Radar Festival)的藝術總監。

我是今年1月中在紐約舉辦的全美表演藝術經紀人協會(Association of Performing Arts Presenters,簡稱APAP)的年會上認識她。說來也很巧,今年台北藝術節有一個與東京藝術節等共同製作的節目,也受邀到雷達外藝術節演出。我因為時間關係錯過了該劇在韓國光州亞洲藝術中心的首演,便趁機去紐約看演出。雷達外藝術節在全美表演藝術經紀人協會年會裡,也有一個推薦會(Under the Radar Speed Dating),我基於好奇,也報名參加了這場活動。

現場大概有十幾張圓桌,每一桌都坐了6到8位來自全美各城市的劇院或藝術節總監,被推薦的藝術家們則每10分鐘就會轉台到另外一桌,介紹他們的演出或未來計畫。過程中,我轉身要去拿台北藝術節節目手冊給另一位華裔導演時,王美尹恰好經過我身邊,看到手冊封面的文字,就說:「你會說中文?」「我是台北來的,台北藝術節。」「我也是台灣人⋯⋯」就這樣,在忙碌的曼哈頓希爾頓飯店會場,我們很快聊了一下,並約好她4月初回台灣時碰面吃飯。後來我問紐約台北文化中心與同行的台灣表演藝術圈同行,發現沒有人知道她的存在。

雷達外藝術節是國際上非常知名的前衛藝術節,特別是他們舉辦的時間,恰好國際表演藝術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Performing Arts,簡稱ISPA)與全美藝術經紀人協會都在紐約辦年會,世界各地的策展人或總監們,通常也會利用這個機會,到東村的公共劇院(Public Theatre)去欣賞雷達外藝術節的節目。

只要對當代美國劇場略有了解,就知道約瑟夫・帕普(Joseph Papp)在紐約大學附近設立的公共劇院,是當地非常重要的藝術組織,他們每年在中央公園舉辦免費的戶外莎士比亞藝術節(Shakespeare in the Park),更是紐約客津津樂道的文化盛事,雷達外藝術節則是公立劇院於2005年所創辦。

「我從哥倫比亞大學讀完導演就到公共劇院實習。」王美尹說道。看她很開心地吃著我們點的雞爪,我確認她身上流著台灣人的血。父母都是高雄人,後來移民到新加坡,出生於新加坡的王美尹,高中畢業後到美國念書。2007年她到公共劇院時,先是擔任雷達外藝術節總監馬克・羅素(Mark Russell)的助理,一路跟這個活動成長,到了2014年,王美尹被任命為聯合總監,與馬克・羅素一同經營這個紐約最具實驗精神的藝術節,在接受百老匯世界雜誌訪問時,她說:「現在每到1月就有一種熱度,大家會擠到藝術節去看戲,去欣賞這些實驗的創作。我們可以感覺到人們對這樣的節目有需求,我們可以成為這個過程的一部分,向紐約介紹這些藝術家。這是最棒部分。」

王美尹其實很常回台灣,這次她回高雄掃墓,在台北也只待一天而已。在以白人為主的紐約表演藝術圈裡,一個華人要能進入這樣的主流位置到管理階層,應該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我問她覺得自己成功的原因在哪裡?王美尹笑著說:「我還是跟那些美國長大的華裔小孩不太一樣,我在新加坡受教育,但家裡跟台灣關係密切,我想是我多元的國際觀,讓我在很多事的眼光上,更不一樣吧!」

從2014年到2016年,在擔任藝術節總監期間,王美尹還負責編創劇場行動計畫(Devised Theatre Initiative)的總監,這是雷達外藝術節的節中節。從口氣中,我可以感覺到,她對這個行動計畫頗為驕傲,畢竟這是她擔任藝術節總監時創立的。或許這個計畫也能對台灣當前對表演藝術如何邁向下一步有所啟發。

「雷達外藝術節最重要的,就是要挖掘與推薦那些美國人還不知道的團隊。」她放下手中的筷子,放慢速度說:「現在新一代的藝術家要出頭非常難,每年紐約有好幾千的團隊在演出,新人要如何被看見?我們的做法就是會挑6到8個團隊,然後在半年間陪他們一起發展作品,最後在我們藝術節呈現,這就是編創劇場行動計畫。至少有80%的達成率,也就是8成以上的新團隊會因為在我們藝術節曝光,最後會被邀到美國其他地方或世界其他各地的藝術節去巡演。」

那你們是怎麼挑的,公開徵件?我問。她用力搖搖頭,「不,不是,是我們自己去找的。」答案很清楚,挑選藝術家不能透過企畫書,而是要靠策展人的眼光,加上類似戲劇顧問的諮詢與引導,讓這些藝術新血的創作,可以接軌甚至引導潮流,這也是雷達外藝術節能讓國際策展人趨之若鶩的原因。我們應該搬風,而不是跟風。

那你們給他們多少經費?我又問。很少,幾千塊美金而已,但能在雷達外藝術節曝光⋯⋯。我懂她的意思,年輕藝術家最需要的,不是金錢,而是創作出好作品與平台。

回台灣過完這個春假後,王美尹要搬到舊金山。原來她先生是我在圓桌推薦會上碰到的那位華裔導演丁維均(Eric Ting),得過外百匯的奧比獎(Obie),去年底被任名為加州莎士比亞劇院(California Shakespeare Theater)的藝術總監。丁維均算是台灣人第二代,父親到美國留學後就定居在那裡,母親則是香港人。但即使搬到西岸,十年下來的豐富人脈,還是讓王美尹工作做不完,聖地牙哥以因地制宜(site-specific)演出為主的無牆藝術節(Without Walls Festival)也要邀她去擔任策畫。

「你為什麼會想幹這一行,畢竟這不能賺很多錢吧?」我忍不住問,王美尹大笑說:「這一行全世界哪裡都賺不了什麼大錢吧?但是我很喜歡可以認識很多不一樣藝術家,交很多朋友,不斷碰觸新的想法,還有不斷學習,面對未知,讓我感覺很充實。」

我請她點一首歌,她馬上說大衛・鮑伊(David Bowie):「從新加坡到美國,他的音樂一直陪伴我。而且他很棒,不斷嘗試改變,像是⋯⋯」她的中文斷線,找不到詞彙,但手還在比劃,我知道她要說什麼,畢竟我也是大衛・鮑伊迷,「變色龍。」我說。王美尹用力點點頭,一面回答:「那就點Changes吧!」

ch-ch-ch-ch-changes 改改改改,改變

(turn and face the stranger) (轉身面對陌生人)

ch-ch-changes 改改,改變

don’t want to be a richer man 不想成為一個更有錢的人

ch-ch-ch-ch-changes 改改改改,改變

(turn and face the stranger) (轉身面對陌生人)

ch-ch-changes 改改,改變

just gonna have to be a different man 只願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

time may change me 時間也許會改變我

but I can’t trace time 但我無法回溯時間

即使未來時間如此忙碌,美尹,下次回來台灣就不是只有吃雞爪,而是要「改改改改-改變,轉身面對陌生人」,來場演講或工作坊吧!

2016.4.9

一路跟著雷達外藝術節成長,並在2014年被認命為聯合總監,王美尹(右)說:「雷達外藝術節最重要的,就是要挖掘與推薦那些美國人還不知道的團隊。」

 

Source from https://twreporter.atavist.com/opinion-song-changes

Posted in 09/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