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1. 『醫生』生死一線間的省思 / 剎塵子 /05/2019

『醫生』生死一線間的省思

作者 剎塵子

一個週末午後,和游會長夫婦,溫醫師和夫人明珠,圍坐在Starbucks裡靠窗的一張桌子。窗外熙熙攘攘的行人,陽光斜斜地灑在身上,有些想閃躲的燙。窗內人聲拌著工作台上機器馬達的噪音,混合著濃郁的咖啡香,彷佛回到了大學時代,和三五好友置身在台北街頭的咖啡店裡,閒閒的打發時間。

我們的話題很快的鎖住了昱和的故事。昱和是溫醫師和明珠的愛子,聰明早熟,卻在十年前的美國國慶日,選擇告別世界。當時他祇有十三歲。十年後有部以他們的故事爲主軸的記錄片公諸於世,在台灣獲得了很多的迴響。我們今天也以一份誠懇的心探討他們一路走來,跌跌撞撞的心情。記錄片《醫生》也將在近日在邁阿密與大家有緣分享。

掀開痛心的往事,猶如揭開已結痂的傷疤,我們的遲疑,不如溫醫師和明珠的沈著。畢竟十年的傷痛,代表了十年來日復一日的療傷。醫生記錄片製作的過程裡,他們的內心世界和他們的昱和,又何止是千百次的被攤開來,在人們的面前敘述著。心血、淚水,流了又乾,乾了又流,在白天,在夜晚。也許這是另一種紀念的方式和療傷的過程,分享顯然讓他們很成功地渡過了一天又一天的傷心。而昱和的故事,慢慢的也成爲了我們生活的一部份,或者說是我們生命裡不再能分割的一部份。

年輕時代的溫醫師,非常內向。大家庭中家教森嚴,直到今日,溫爸爸來訪,全家也都還戰戰兢兢。溫醫師爲長子,父親期盼也最重。取名碧謙,「碧」是家傅輩號,「謙」者乃家訓,溫爸爸期待子女,一生待人接物,謙虛自持。明珠爲么女,在家中自然備受呵護,喜歡音樂、電影和小說,個性爽朗。然而客家精神的薫習,也培養了她成爲一位積極勤奮的女性。

碧謙和明珠在初中就相識,他們的成長背景非常的相似,都是新竹縣竹東客家人,功課也都一直名列前矛。在補習班內總是角逐第一的對手。初中就讀於竹一中和竹一女,高中雙雙來台北,一位唸建中,一位唸北一女。溫醫師數理非常傑出,原先希望大學能在理工科系發展,但是溫爸爸認爲醫生的工作是個可以不求人的行業。透過師長的勸說,碧謙改變志向,畢業後進入了高雄醫學院,最後成爲了一位醫生;明珠則進入台大動物系。由於兩人都來自竹東,寒暑假這群大孩子返鄕後,總會三不五十的聚在一起。情感就這樣地慢慢培養著。但是兩人真正的交往,是在大四的時候。著迷於橋牌和撞球的溫醫師說起交女朋友可遜的多了,聽說還要明珠鼓勵一下,才敢吐露心聲。

明珠畢了業,爲了等待溫醫生完成七年的學業和兵役後一起出國,便在台大的實驗室工作。信仰在他們的交往中是個很有趣的話題,他們彼此遷就與包容,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一念初衷。因此,溫醫師雖隨著明珠進出天主教,也成爲康寧基督生活團的一員,但是由於一些根本的因素,他始終不能深入。在傅統與信仰的妥協中,他們有著三個不同的結婚紀念日,也是趣談。而信仰在他們跌入最深谷底的的時候,也是支撐他們活過來最大的力量。

一九八二年兩人和襁褓中的長女佳禾一同來美,翌年六月三日,昱和出世。溫醫師已是愛荷華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並於一九八六年升任助理副教授。平靜單純的生活中,溫醫師曾擔任愛荷華大學台灣同學會的指導教授,台灣客家同學會和愛荷華台灣同鄉會的會長。

在居家生活上,有伶俐的女兒,早熟聰明的兒子,體貼的妻子,一家人和樂無窮,喜歡攝影的溫醫師,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在這段時間內,他忠實地用V8拍了超過兩佰四十小時的生活片段。而這些珍貴的鏡頭,之後成爲了『醫生』這部影片中畫龍點睛不可缺少的素材,也讓我們可以回溯過去,再看到昱和。

一九九六年七月四日,全美沈浸在國慶的歡樂氣氛裡。溫家更是不同,因爲遠在竹東老家的溫家二老終於首肯來 美國愛荷華州探視思念他們的兒子、媳婦和孫子孫女。白天在自家的後院看著十三歲的昱和愉快地在草地嬉水玩樂,隨著日幕低垂,碧謙和明珠帶著遠來的訪客,去公園看一年一度的國慶煙火。佳禾和昱和兩姊弟自願看家。Teenage的孩子不與父母出遊早已思空見慣了,祇是今天不同。當明珠提前帶著因時差疲憊的溫爸爸返家休息時,姊姊佳禾在樓下看電視,昱和不見蹤影。明珠四下尋訪,卻赫然發現這才華洋溢的孩子,在自己的衣櫃間裡,以童軍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仍在公園裡觀賞璀璨煙火的溫醫師自廣播中傳來自己的名字。帶著忐忑不安的焦急趕到家裡,祇見兩輛警車和警察,卻不見家人蹤影,又匆匆地趕到醫院,迎面來的是哭花了臉的佳臉,再看到哭成一堆的家人,和沈靜如眠卻天人永隔的昱和。那一夜,老天拿走了他們心頭的一大片肉,留下是流不盡的淚,嘆不完的氣,無盡的思念,和一串串的問號。幸福,在這裡畫上了休止符。

昱和走後最初的幾年,溫醫師和明珠承受著無比的煎熬。其中有自責,有怨他和對整個世界的躲避。明珠愛音樂,而昱和更是拉了一手好的大提琴,十來歲就能把巴哈的音樂拉的韻味十足。在昱和過世以後的一段時間,他們根本不能聽到大提琴的聲音。

這些日子以來,女兒、信仰與朋友成了他們走出陰霾的最大原因。鄰居們送花,送餐點,擁抱,問候卡,讓他們覺的人間處處有溫情。有一位心理系博士班的朋友,在事情發生後,甚至全家搬來在他們家陪伴的住了一個月,努力的聆聽和分享他們的傷痛。

由於信仰的不同,他們分別走自己的釋懷之路,明珠是天主教徒,所以常到教堂去,在那邊比較能夠得到安慰,而且她也積極的參與教會的義工,在舒解別人的痛苦和困難時,自己的哀傷也得到了減輕。教堂裡有一個徐神父,他已經六十多歲了,非常的有智慧,經常的和明珠討論心中的痛苦。在葬禮上,神父這麼說的:「上帝是園丁,在人間花園中,長的特別好的花朵,祂將取回,留在祂的身邊…」。這是何等的恩寵和慰籍。

溫醫師則透過佛經和打坐,在靜思中自省和思考。在傷痛欲絕的日子裡,念頭上曾經自我放逐,剛出事的兩三年曾想過要跑到深山去與世隔絕,也動過出家的念頭。好在想到了女兒,畢竟痛苦不是父母的專利,孩子一樣有血有淚有感情。佳禾是無辜的,她也同樣的失去了最親密的玩伴,兄弟,面對幾近崩潰的父母,兄弟死己的陰影,小小的心靈上也要承受很多的壓力。在後來的打坐中溫醫師覺悟過去的自棄行爲,並沒有辦法真的去面對事情,不過是在痛苦中選擇逃避罷了。有一回在靜坐中誦心經,唸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刹那間體認世間萬物的空性,痛苦頓時減輕許多,此後每當思念的痛苦如排山倒海而來的時候,溫醫師便在心經的讀誦中尋求解脫。在每日清晨三時半許,溫醫師便利用這段腦袋最清明的時候,做約一小時半的靜坐。如此的日復一日,在『觀空』中,他慢慢地放下了自己的執著。透過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和觀法無我的心法裡,他悟到 了四聖諦裡的苦集滅道,也覺察到靜觀可以消宿業,並且要積極的珍惜自己的生命,認知每個人的痛苦都和自己的一樣大。在極度絕望時,何不爲自己最親近的人做些事,即便是非常小的事。這些人包括親人、朋友和鄰居。他更發現我們的生命可以在幫助人中找到力量,那也就是布施,也是度化自己的方式。

他們總是找不到解答,這麼一位古靈精怪又可愛的昱和,養蛇,養鳥,畫圖,玩大提琴,對一切事務都充滿著熱情與好奇,怎麼會去選擇這條另人心碎的路?雖然他從九歲起就對死亡充滿了好奇。在學校的Project上,他早已安排了他的葬禮。他愛看書,尤其是歷史。讀日本史,對幕府將軍充滿了著迷,最愛的就是切腹自盡的一段。死亡對他而言就像其他有趣的事一樣,他總是覺得他要有那樣的經驗,而且他總認爲他可以在最後一瞬間回來。然而他忽略了爸爸『生死只在一線之間』的睜言…

這一幕悲劇的發生,在愛荷華大學的華人圈內曾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幾年過去了,昱和的爸媽也在2000年遷來邁阿密,姊姊進了哈佛。昱和靜靜地躺在他喜歡的墓園,看太陽一樣的天天昇起,四季一樣的運行,等著爸媽每年回到珊瑚小鎭和他短暫相伴,表面上一切歸於平靜,然而在溫家人的心中永遠澎湃如昔,祗是狂風巨浪,如今成了沈潛的暗潮,一如明珠所說的『整個事件就像存放在車箱內的皮箱,你不去開它,但是你知道它在那裡。』。然而昱和的故事卻透過了當時一位博土班的曾少千同學,傳到了在芝加哥唸電影的鍾孟宏導演。他對這充滿了問號和驚嘆號的故事,早已像一顆種子種在心田之中,剩下的是等待因緣。

三年前,鍾導藉著一個製作台美人奮鬥過程影片的理由,和溫醫師聯絡,並來到了邁阿密。但是他很難啓口他真正的目的,直到Sebastian的出現。那真是上天給予的主角。Sebastian人很聰明,很慧黠,又喜歡蛇,也喜歡畫圖,所以這些都和昱和有很多相關性。因此才慢慢把整個主題帶了出來。溫醫師和明珠也才知道鍾導的用心良苦。

整個影片的製作,就像一個幾近殘忍的療傷的過程。當初由愛荷華搬來時,他們打包了二百廿個箱子,定居後拆了二百個箱子。爲了這個片子,溫醫師和明珠終於打開了最後那廿個屬於昱和的收藏。在問與答之間,眼淚更是渲洩不 斷。週而復始的一遍又一遍,直到溫醫師及明珠可以平靜的敘述,不再流淚。攝影團隊在兩年中捕捉了二百小時的畫面,加上溫醫師提供的家庭影片二百四十小時左右。最後剪輯成了 92分鐘的記錄片。

鍾導將這部記錄片命名爲『醫生』。用心很深,不僅反應出溫醫師在喪子之痛後,將家裡對兒子思念的小愛,轉念成爲對所有小病人和他們父母親的大愛。大醫院醫生固然多,又有幾位真能用同理心來面對病人。證儼上人一直期許醫生們用一個醫『人』 的心情取代醫『病』的態度,做一位拔苦的大醫王。和片名『醫生』,醫是動詞,生是『生命』,取其對生命深沈的體會,有相互輝映的慈悲。

影片中的兩位小主人翁,昱和和Sebastian,兩位有許多共同性的孩子,前者一直嘗試著死亡的滋味,後者歷盡千苦,一意求生。就如同溫醫師看窗外樹木隨著季節變化而有著不同的外形,生命也是可以不同的相貌呈現。其實每個生命都是自己完成的,有他自己的起點和終點。最重要的是自己必須走過,昱和走了,Sebastian也走了,但是他們是一直活在我們心中。溫醫師學大提琴,佳禾去修日本史,他們都找到了一個方式來懷念昱和。

『醫生』已獲得了 2006年台北電影節,台北電影獎的最佳紀錄片。在台灣各地的演出深受好評,請參考 www.doctorthemovie.com.tw。我們很高興得到溫醫師和明珠的同意,將在十一月十一日晚上六時半起假邁阿密慈濟聯絡處播放這扣人心弦的影片。溫醫師和明珠會蒞臨與大家分享他們在生命中的大悲與大捨。

邁阿密慈濟聯絡處:8400 NW 17th Street Miami,聯絡電話954-830-4370或786-301-1222。

編後感

從民視新聞介紹台北電影節首獎紀錄片-醫生,一開始介紹溫醫師的畫面,這位在邁阿密享有盛名,也一直默默付出,令人敬仰的溫醫師,便吸引我認真的往下看,但這個故事卻震撼了我,原來溫醫師和Judy姊曾經歷人生的難題,而且他們不但如此堅毅的走過來,還繼續幫助更多的人,更多的家庭。他們一直是如此的堅強樂觀。

一直以來,人生的生死問題就不是容易討論與接受的,感謝也佩服他們以紀錄片方式呈現,讓我們再次面對與感恩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走過生命如此艱難的一段路程,願意將自己最切身之痛的一面與眾人分享的他們,叫人不捨也令人敬佩。

溫醫師,Judy姊,加油。昱和是個活潑調皮的小天使,依照靈魂不滅定律,他將永留我們心中,爲他祝福,也為您祝福。

感動並更珍惜當下的昭君

醫生 (2006)

經過多年,溫家夫婦每年依舊會到Felix生前談及心中理想的墓地陪伴他。

 

Source from Taiwanes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TAA)/South Florida Chapter, Newsletter Issue  # 173, October 2006.

Posted in 05/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