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第一聲號角:台灣會館建館委員會的誕生 / 黃再添 /2014/09

第一聲號角: 台灣會館建館委員會的誕生

作者 黄再添

台灣會館座落於紐約市皇后區法拉盛的北方大道。此地發跡甚早,其中最有名的 「貴格會」聚會所,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雖然距離車水馬龍的緬街商業區步行即到,在此舉目可見的,卻是參天老樹和古色古香的建築,散發著歷史的寧靜和先人的典雅。悠遊其中,令人煩囂盡失、神淸氣爽。 台灣會館昂立其間,與歷史爲鄰,實爲得天獨厚。

台灣會館於一九八六年七月十九日落成開幕,但其正式籌備則早自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二日成立的台灣會館建館委員會。籌備期間整整歷時兩年八個月。這一段台灣會館建館委員會誕生的小故事,正是海外台灣人自力更生、團結奮鬥具體寫照,故以爲記。

我在一九七九年離開明尼蘇達大學,隻 身來到紐約。既無家累,又有時間,因此參加不少活動。當初最深刻的感受是,雖然紐約台灣人爲數極多,人才濟濟,社團也形形色色,名目繁多,但活動方式終究與小城市的台灣人無異:都停留在沒有自己的場所,「今日有活動,臨時擺地攤」的階段。可能 因爲我讀社會學,無形中比較關心這種活動方式的局限。

我當時認爲人數眾多的台灣人已經到了必須由從事個別的「社團組織」邁入整體性 「社區發展」的階段,才能進一步使台灣人 的活力進向前開展。

但是,如果沒有一個硬體的、看得見的 社區中心爲永久的基礎,光靠這種擺地攤式 若有若無的努力,不但辦起事來大費周章, 滿頭大汗的結果往往事倍功半,成爲高貴而 無效的勞動。

非常偶然、也非常幸運的,當我去參加大紐約區台灣同鄕會所主辦的「台灣日」活 動時,蔡明峰會長在致詞中語重心長地說, 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會館,他將以此爲努力目標。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台灣會館」的名稱。隨著認識的人越多,我陸續從陳隆豐、 彭良治、張富雄、魏瑞明、陳阿火、辜澄彬等弟兄的談話中,感受到大家對「台灣樓」、「台灣會館」的無限憧憬。雖然出身不同、行業各異,顯然很多人都在編織著這 個海外遊子共同的夢。

這時,適値許盛男醫師倡組「紐約紐澤 西台灣人社團聯合會」(Taiwanese Community Council),要強化社團間的聯繫和互助。創會的成員社團有大紐約區台灣 同鄕會、紐澤西台灣同鄕會、陳文成敎授紀 念基金會、台灣人權協會紐約分會、台灣人 公共事務協會紐約分會、台灣硏究會。大家公推許醫師爲創會會長。

紐約紐澤西台灣人社團聯合會的成立, 在台灣會館的催生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分水 嶺。因爲就實力而言,當時的社團聯合會象徵性大於實際,但在我代表台灣硏究會參加 的多次社團聯合會會議中,有關台灣會館的 討論卻是與會者經常的話題。

一九八三年我接任許醫師成爲第二屆社團聯合會會長。或許是初生之犢不怕虎,自 認籌建台灣會館的時機已經成熟,而開始付 諸行動:我把台灣會館的購買細節,委請正在從事地產業的張楊宜宜女士全權規劃,募 款則由我來傷腦筋。

萬事起頭難,募款尤其如此。我當時的策略是先起頭再說。認爲只要先把火車開出站,乘客就會跳上來。因此在一九八三年九月,公布「群眾募款辦法」,籲 請社團聯合 會的成員社團,仿照台灣民間廟會課收「丁錢」的方式,在舉辦活動時按人頭加收「台灣會館建館基金」,以便長期性、草根性的 集腋成裘。在辦法公布後的短短兩個月中, 錢沒募到,倒是但募到更重要的「能見度」,得到很好的宣傳效果。使下一步要推動的「台灣會館建館委員會籌備餐會」得以順利舉行。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二日,籌備餐會在林炯冠兄經營的曼哈坦中城東園餐廳舉行。 每人十元,不足部分由林兄全包。我以社團聯合會會長身分廣發英雄帖。很値得台灣人自傲的是,赴會者明知是破財有份的鴻門之宴,仍把二樓包廂擠得滿座。我邀 請德高望重的黃武東牧師和世界台灣同鄕會會長陳都先生兩位特別來賓助陣。

在陳會長遠自舊金山專程而來的積極鼓勵和黃牧師寶刀未老、訓人如子般的挑戰下,全場瀰漫一股籌建台灣會館捨我其誰的氣氛。當下,大家先推舉賴弘典醫 師等四十二位組成「台灣會館建館委員會」,再在建館委員會之下設置「執行委員會」,選出陳隆豐律師等廿一名執行委員。整個選舉過程中被提名者和當選者,全 部非常乾脆,沒有 人敢說還要回去問太太。

在餐會中,由張楊宜宜女士報告的購置 台灣會館草案,也引發令人驚喜的變化。她提出兩案: 甲案包括禮堂,需美金五十萬至 一百萬,以購買學校、敎堂、倉庫等爲目標。乙案不設禮堂,僅需十五至廿萬元,用來購買三家庭住屋,改裝一樓爲交誼廳,二樓爲敎室、社團辦公室,三樓短期宿 舍。對於財源的籌湊,她提出三個原則:(一)由 選出的台灣會館建館委員每人負責一定的責任額(三千至五千元),當購屋的頭款,先購置一棟三家庭住宅,以後逐漸由小而大。 (二)每月不斷尋求十位熱心同鄕來分擔該月的銀行貸款。(三)以上募款以投資方式 進行,所有出資者皆爲股東,擁有會館的產 權。

當晚大家似乎士氣如虹,輸人不輸陣, 聽了她的報告之後,紛紛發大願,咸認三家庭房子看頭不夠,氣派不足。説日本會館、 中華公所是如何體面,台灣會館至少應代表台灣人的身份…。總之,錢尚未開始募,大家已經非常可喜、非常熱烈的「挑剔」起來!回想那時的氣氛,越深深感受到 台灣人的氣魄、活力和可愛。

因時間已晚,最後確定下列原則: (一)出資者擁有產權,建物免費提供台灣會館使用;(二)繼續徵求熱心者,擴大建館委員會陣容;(三)各項細節移交執行委 員會接辦。台灣會館建館委員會籌備餐會就 在大家既興奮又感責任重大的複雜心情下圓滿落幕。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廿三曰執行委員會於賴弘典醫師辦公室舉行第一次執委會議,並選舉幹部及任務分組。會議由辜澄彬兄主 持,選出主任委員陳隆豐兄、副主委兩名蔡明峰兄、及辜澄彬兄,並聘請黃武東牧師爲 顧問。任務編制分爲六組,每組設負責人一 名:財務組方菊雄、宣傳組呂明森、企劃組 陳阿火、募款組蔡明峰、地點工程組辜澄彬、秘書組黃再添。並訂下六個月內募集五十萬元的計畫。至此籌建台灣會館的列車在 陳隆豐兄擔任新車長之後,算是正式開動!

迄今(一九九六年),這輛列車已經開動十三年,會館也已落成啓用十年,其間買票上車的乘客(捐款人)前前後後總計四百多名。對這四百多位打前鋒的同 鄕,和負責集資、購置、裝修、化夢想爲現實的執行委員們,我永遠心存感念。,經過十年的風雨, 許多人對台灣會館頗能體恤、珍惜,也有許 多人對於會館的過去和現狀不能滿意、釋懷。但願未來的十年,台灣會館力求進步, 有更多的人買票上車,繼續發揮事在人爲的 精神,大家向前看,寫下更輝煌的新頁!

摘自 紐約台灣會館十周年紀念特刊/199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