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秀才造反 / 吳木盛 /05/2016

秀才造反

作者 吳木盛

近卅年來收到了不少台灣人辦的雜誌,大都是免費贈送的,有一些是花錢買來的。自三年前搬家,雜誌一直封在紙箱内。最近又得搬家,而且計劃搬到離現在的住地有二千八百英里之遙的地方。據初歩估計,只是家俱等之搬運費就要超過一萬二千元以上。爲了節省搬家費,不能不把書籍雜誌清理一下。想狠下心把一部份多年來用盡心血收集的雜誌丢掉。因此打開了雜誌箱。箱内並不包括我所收到的全部雜誌,很多雜誌被借走後再也看不到蹤影,有一些是在多次搬家時被丟棄了。經整理後發現還剩有五十四種,我把它們以年代分類如下,同郷會刊物則另列於后。

五十年代後期

Ilha Formosa

六十年代上半期

Ilha Formosa, Formosan Quarterly, Independent Formosa, 台灣青年

六十年代下半期

Independent Formosa,台灣青年, Formosagram, 獨立台灣,望春風

七十年代上半期

Independent Formosa,台灣青年,台立,光台,建台,出頭天,清水溪,台獨,蕃薯,白鷺鷥,獨立台灣,望春風,台風吹

七十年代後半期

台灣青年,台獨,望春風,台灣時代,台灣民主運動海外同盟快訊,台灣多數人政治促進快訊,台灣通訊,The Letter on Tai­wan, Formosa Digest, 民主台灣,TAI僑,人權通訊,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Defense of Human Rights in Taiwan.

八十年代上半期

台獨,望春風,台灣時代,台灣通訊,台灣民主運動海外同盟快訊,The Letter on Taiwan,民主台灣,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Defense of Human Rights in Taiwan,台獨季刊,海外政論,台灣大眾,台灣思潮,火燒島,台灣文化。

八十年代下半期

台灣學生報,台灣天地,台灣學生,台灣文化

同鄉會刊物

世台會年會特刊-世台會

愛鄉-世台會

全美台灣同鄉會特刊-全美會

望春風-全美會

台灣文化-全美會

鄉訊-全歐台灣同鄉會

會訊-大紐約台灣同鄉會

Formosans in St. Louis-St. Louis台灣同鄉會

鄉訊-哥倫布斯台灣同鄉會

鄉訊-支加哥同鄉會

台灣-普渡台灣同鄉會

鄉訊-Ann Arbor, Detroit, East Lansing 同鄉會

洛杉磯分會會刊-洛杉磯台灣同鄉會

蓬萊島-New Jersey, 費城等台灣同鄉會

會訊-全美會

毎本雜誌我都用過心花了很多時間讀過,有一陣甚至於達到没有雜誌念就活不了的心理狀態。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初期的雜誌英文的較多,目的是向外國人宣傳,而且當時台灣人用中文寫作較難。記得六十年代甚至於到七十年代初期,還有不少中國人及一些不吃人間煙火的「高級」台灣人,根據中文的程度而數落台灣人的雜誌水準之低落。所有雜誌的名稱都與台灣有關,大多數含有”台”字或”台灣”二字,也有以台灣鄉景爲名,如”白鷺鷥”、”淸水溪”(大概是希望濁水溪變清),”火燒島”等。同鄉會的刊物多數以”鄉訊”爲名。除了同鄉會出版的刊物以外,幾乎所有的都是政治性雜誌。同鄉會的雜誌也刊有一些政治性文章,讀了那麼多那麼久的政治性讀物,我想如不小心,聖若望大學可能贈給我一個名譽政治博士學位。

“Ilha Formosa”,”Formosan Quarteriy”, “Independent Formosa”, “台灣青年”, “Formosangram”, “獨立台灣”, “望春風”, “台獨”, “台灣文化”等等都是按期出版,而且出版了很久的,很有水準的雜誌。除了”台灣文化”外,所有的這一些令人刮目相看的雜誌都已壽終正寢,”台灣文化”亦奄奄一息已久,據聞正待林衡哲文化醫師的輸血與急救。很多雜誌的命運是曇花一現,後繼無力,但新的雜誌卻一出再出, 呈現的是出生率高,死亡率亦高的景像。曇花一現的原因大概是缺稿或者是財源不繼。壽命長的刊物除了上述雜誌以外,當然還有其它的,至於未能登錄於此的理由很簡單,因爲在我收到的雜誌中,找不到它們的生命及長壽的記錄。

同鄉會的刊物多數是不定期之會務報告及開會通知等,但也有例外。譬如”愛鄉”、”望春風”、”台灣文化”、”全歐台灣同鄉會鄉訊”及”哥倫布斯的鄉訊”,它們的壽命相當長,也按期出版,尤其是哥倫布斯的鄉訊,自1972年問世後已出版了二百期,現仍在壯年期,還未過崗(over the hill),哥倫布斯的同鄉可因此記錄而自傲。這一些雜誌除了”愛鄉”専用於傳達訊息外,其它的都有濃厚的文藝氣息,尤其是”台灣文化”,”歐洲鄉訊”及”望春風”。”台灣文化”與—般同鄉會之刊物不同,不做通訊用,鈍粹是一本文藝雜誌,它的後半部是用英文寫的第二代專欄。

秀才造反的第一歩,是寫文章及辦雜誌,尤其在言論自由的美國,許多秀才都躍躍欲試,因之有一陣子雜誌如雨後春筍到處出現,難怪哥倫布斯的施忠男所說的一句話:”有一日台灣人會呼(被)雜誌壓(teh)死”變成了名言。平心而論,雜誌對海外台灣人的政治運動有難於估計的貢獻,除了加深意識與合作,思想的淨化及影響他人思想之外,在思想的溝通及消息的傅播上亦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們很難不同意”消息是力量”(Information Is Power)這一句話。

除了雜誌以外,我也收到海外台灣人出版的報紙,現還在發行的有”太平洋時報”及”公論報”,已成爲歴史名詞的有”遠東日報”、”美麗島週報”及xxx週報。xxx週報的名字我忘了,它是”美麗島週報”停刊以後與”太平洋時報”未出世以前發行的週報。這個週報名稱我是不該忘的,然而卻把它忘得一乾二淨,它要了我的續訂費後無聲無息地消失了,没有一聲交代,眞是”豈有此理”。年紀一大,記憶變得很奇怪,三十年前的蒜皮雞毛小事記得很清楚,但無論如何也想不起早餐吃了甚麼。據聞年紀老的訊號有三,其一是健忘,第二及第三我都忘了。最近聽到的消息是謝聰敏兄積極在爲海外日報催生,祈望並祝福聰敏兄早一日完成此項艱巨工作,以滿足毎一位海外台灣人的心願與時代的需要。

80年代上半期以後,如以我收到的雜誌爲準,雜誌之種類及數量減少了甚多。以80年爲例,我只收到”台灣文化”與”台灣學生”各一期及幾本鄉訊。90年則除了鄉訊以外,未收到任何雜誌。好像我們正在由被雜誌”壓死”期轉進”飢餓”期,此時此地”台灣文化”之復活工作變得甚爲重要,期望衡哲兄之急救工作 早日成效。

對我來稱,收集雜誌比丢棄雜誌容易,前者靠決心與恆心,是屬於”腦”的範圍,後者要靠狠心,是屬於”心”的範疇。我可以用事實證明我所說的。三年前聽醫生的建議減輕了二十五磅的体重,至今還保持,那人人羨慕的窈窕身材,但我的心肺仍爲五年前失去的小狗涙滴。雜誌已整理好,被分成二堆,一堆是要保留的,另一堆將與垃圾爲伍,因爲還狠不下心,所有的雜誌仍被堆在壁櫥裡,等待處理。在爲雜誌分堆時,Meryl Streepy在 Sophia’s Choice内的幾個影像數次地出現在腦際,我對自己說了一句極爲無奈的話:但願我不必做此選擇。

至於舊報紙,我已決定把它們送到再循環箱。

Source from 台灣公論報 1990年3月26日,29日

Posted in 05/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