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大紐約區台灣同鄕會沿革 / 大紐約區台灣同鄉會 /07/2017

大紐約區台灣同鄕會沿革

作者 大紐約區台灣同鄉會

六〇年代開始,美東地區的台灣留學生開始群集,並組成了所謂的「East Coast Formosan Club」,這個團體是「美東台灣同鄕會」的前身,但當時並沒有完全成型,「美東台灣同鄕會」這名稱也是日後才訂下的。Club以紐約爲中心,每年有一次較大的聚會,時間都在聖誕節前後的週末。凡是在美東地區的台灣人,大多會趕來參加,彼此聯誼。很多人都想在聚會中互相認識,不少男女更因此結成連理。現在子女年紀在三十歲左右者,很多都參加過這項聚會。

紐約地區的台灣人留學生聚會,經常在哥大附近的國際學社(International House,簡稱I House),及河邊敎堂(Riverside Church)舉行。選擇該地區的原因是,當時美國民權運動尙未開始,美國社會相當保守封閉,只有在大學附近,民風才較開放,比較能夠接受不同膚色的外國人。因此,留學生也大多集居在那附近。同時,台灣意識的興揚,也悄悄的展開。

Formosan Club本身只是個聯誼性質的團體,並沒有特別強調任何的政治主張。但是當留學生聚在一起,看在美國的民主政治,便會自然的關心家鄕,不可避免的,主張台灣意識的思想與討論,在留學生中廣爲傳播。而慢慢的Club被視爲帶有政治色彩的團體,來自當時國內政府及部份少數有心人士的攻擊、損詆,反而使得一些留學生開始積極參與走上海外台灣運動之路。

而「台灣同鄕會」這個名稱,後來在各地廣爲使用。除了發源地紐約以外,華府、費城幾個大城市均有同鄕會組織的存在,不過活動仍是以紐約爲龍頭。一九七〇年六月一日,美東台灣同鄕會、芝加哥台灣同鄕會與洛杉磯台灣同鄕會共同組成了「全美台灣同鄕會」,在華府登記註册,英文名稱爲「Formosan Club of America, Inc.」。在成立的同時,美東台灣同鄕會改組爲全美台灣同鄕會大紐約分會,原屬美東台灣同鄕會的波士頓、康州、綺色佳、費城、巴爾的摩、華府等各分會,則各別加入全美台灣同鄕會。

當時是個有悲憤、有情熱的時期,國際情勢丕變,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加上美國與中共建交。位於國際政治舞台中心的紐約,同鄕也全力參與各項活動。一九七一年的民衆大會在紐約召開,有近二千人參加。隔年在華府也舉辦另一次活動。一九七五年,世界台灣同鄕會聯合會第二届年會則是在紐約舉辦。

同鄕會活動漸漸的從國際學舍那,於七三、七四年轉移到Hunter College High School後,於七五年遷到 Senator Robert Wagner High School。此後十多年,同鄕會活動持續熱鬧,但沒有多大變化。政治性的節目最能夠吸引同鄕,號召鄕親,參與人數及熱情也最爲熱鬧。八〇年代開始,隨著美國移民法的修改,台灣人非留學生大量湧入。這時,同鄕會的活動地,也隨著居住,就業地點,從求學時的曼哈頓,遷移到皇后區,特別是法拉盛地帶。在台灣會館成立之後,也變成了包括台灣同鄕會及各團體的中心。

近年來台灣政治及各方面開放,同鄕會仍然在紐約這個國際舞台上爲台灣發聲。本著同鄕會的宗

一、  聯絡鄕親,促進合作並維護在美台人之福利

二、  關心台灣,維護台灣人之人權及利益

三、  宣揚台灣文化,促進台美文化交流。

大紐約區台灣同鄕會不僅是紐約台灣同鄕的指標,也是紐約台灣人屹立不搖的堡壘!

照片敘述:

左上:參與國際文化遊行(九月)

右上:舉辦二二八手護台灣活動(二月)

左下:賴昭城理事於台灣會館婚禮(六月)

右下:聯合國抗議請願活動(九月)

Source from 紐約台灣 01/2005

Posted in 0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