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彈珠台的一顆小鋼珠-給醫學生與年輕醫師之十封信 / 李明亮 /12/2017/Life/生活

彈珠台的一顆小鋼珠-給醫學生與年輕醫師之十封信

作者 李明亮

前言

臺大醫學院前院長謝博生教授,也是財團法人台大景福基金會董事長,對台灣的醫界有一非常令人敬佩的使命感。他一直努力希望能將一百二十年來台灣醫界光榮的事跡全部記錄下來。

他說台灣醫界的歷史可以分為二大時期:二次大戰前及二次大戰後時期。二次大戰前台灣在日本人佔領之下,因為台灣優秀人才之大量投入於醫界,成果非凡。無論公共衛生之基礎建設、人才培養、人民教育等等都有非常傲人的成果,奠定了台灣今日醫療超凡的水準。但是戰後幾乎一切歸零。不少日本高級領導人員相繼離開台灣回日本。台灣因為人民生活貧苦,經濟衰退,再加上國府之退居台灣,與大陸上的中國共產黨展開了長期的爭戰,使台灣醫療建設暫時停頓下來。幸而,很快的台灣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氣,台灣二代的人才也漸漸出頭,開始又扮演了另一次醫療的大躍進。半個世紀下來把台灣的醫療成果帶到另一個境界,成果傲然。 在2000年,英國經濟學人研究部(ERU,Economist Research Unit)曾做了一次全世界先進國家(包括OECD國家,美、加、及亞洲四小龍等約三十個國家)的醫療服務及品質做了一個評比排行榜。結果台灣排行世界第二(瑞典第一、美國第二十)。最近美國電視Discovery頻道,報導說台灣在有些醫療技術之進步是佔有絕對的世界領先之地位,例如:我們之肝臟移植其成果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可出其右,還有我們的健保成果也是每每受人稱道,雖然後者這部分我們自己也有不少問題存在。

在戰前及戰後這中間,我們產生了一斷層,這中間,醫界的學子,因為戰爭而留下來的傷痕以及日本指導人員之退出,台灣醫界沒人帶領,因此,台灣之醫療建設也就明顯地出現了一個缺口,而這期間的學子呢?他們對台灣醫界做了什麼貢獻?在這真空狀態他們的生涯做了如何的調適?這段歷史也許就是謝博生院長想要記錄的。

謝前院長想,上述這段歷史如果沒有人寫下來,台灣醫療歷史將會出現一個大缺口。2016年初,我遇見了謝院長,他問我是否在這一方面可以幫忙出一點力?我因為自認一生平平凡凡,沒什麼可以提出來供人參考的,但終於還是非常猶豫的答應下來。

我出生在戰爭結束前9年(1936),所以我的教育可以說是斷斷續續,沒有接受什麼系統性、規劃性的教育,尤其是醫學教育時期。雖然我們也有過非常好的師長如魏火曜教授、高天成教授、李鎮源教授、董大成教授、林國煌教授、黃伯超教授、陳炯霖教授及其他不少努力教導學生的老師,但整體而言,那個時候的教師陣容是不足的,教育只能是隨機隨緣,學生也只好看你先天八字怎樣。我們這一代就是在這麼一種不很完美的環境中長大的。我常說我們是屬於所謂Pachinko世代(Pachinko generation)。Pachinko是日本很流行的遊戲,是一部小機器,你可以買一些小鋼珠,放進去。一根槓子,把小鋼珠一顆顆打出去,小鋼珠被打後就往上彈上,前面有一層層阻礙,小鋼珠就隨機自由落體往下滑落,一直滾,一直滾,滾到下面一系列小洞之一洞。運氣好的,小鋼珠可以掉到比較難進的洞,獎品就較多,可以得到不少不用錢的小鋼珠會跑出來,讓你繼續玩。但是大部分小鋼珠就落到很容易掉進去的洞裏,小鋼珠就被吃掉了。台灣的醫學生就是一個個的小鋼珠,每個人的天份都差不多,每個人都攻進來醫學院,每個小鋼珠都被彈出去(放入醫學系),但是出去之後就在那一堆層層阻礙的鋼珠彈路上,自由落體般,隨機滾動,終於掉到下面許多洞口中的一個,大部分的小鋼珠都被吃掉,平平凡凡的過了一生,像一個Pachinko的子彈。

我當然也是其中的一個小鋼珠,只是運氣好些,掉到一個還算不錯的洞洞裏,沒有被完全的吃掉,一生也有些成就,也就是這一點,謝教授要我把我的經歷寫了下來。但是我還是不敢放心答應。

幾年前我把我四分之三世紀的生命及一些思維,很簡單地寫了一本自傳式的書(書名:輕舟已過萬重山:四分之三世紀的生命及思想,2013,由心靈工坊出版)。這本書是敘述性的,也是論述性的,寫得有點太簡單,常常一下子就跳到結論,我自己也不滿意。心想,有機會要好好寫一本較詳細的。正好,最近我注意到哈佛大學Edward Wilson教授(生物學教授,是世界上有關螞蟻的第一號大專家)。他有一本小冊子書,是要給年輕科學家看的,書名是”Letters to a Young Scientist”。他平平順順道來,但是我覺得他的方式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於是我在想,我也有一些東西很想告訴台灣的一些年輕的醫師們,我覺得他們有不少的人有失落感,與我當年的遭遇有點相似。我如果能以書信的方式,也許也可以傳達到一些理念,於是我就把我想要表達的幾個題目及其綱要寫下來,準備以後有機會就可以集結成書。

就在這個時候(約2014年5月)我收到國稅局寄來了一張11塊錢的支票,說是我上述那一本書2013年的版稅,令我啼笑皆非。當然自己無能,寫的東西,人家看不懂或沒興趣看,因此一年版稅只有11元。如果我以此為生的話,應該不到三天就餓死了。自己只好自嘲說,一根油條20元,11元可以買半條,油條形狀像DNA的Double Helix(雙螺旋),11元可以買半條,只要我那半條是含有意義的那半條(有蛋白質資訊)我也勉強可以接受。2015年,我再收到另一張2014年的版稅,5塊錢的支票一張。我並不是介意版稅入這麼少,而是這是一個message告訴我,我的東西是沒人要看的。於是我將這本計畫中要寫的書之初稿,束之高閣,決心不再寫了!以前準備的資料用一把橡皮筋捆起來,塞到我書房的一個角落。

我將這段心路告訴了謝博生院長,告訴他我不想再做這一件事的原因,但他一再鼓勵我,要我不要放棄。最後我們終於達到一妥協,也是共識,就是我寫一本紀錄式的書當景福叢書,列入臺大醫學院文庫,書內就分二部分:前半部描述我個人比較不一樣的遭遇,當做這個非典型時代之見證。當然這部分有個人因素,有其特殊的時空背景,沒什麼是非問題。在這多元的社會,每一樣紀錄都是可以存在的。下半部就是寫前面所述的那一部“給台灣年輕醫師的10封信”。我很快的就提出了10個題目,因為我一、二個月後要出國很長一段時間,謝院長希望我的原稿可以在最近時間內完成,但我知道我無法達成,所以謝院長建議我,每一題目,由2-3位學生或年輕主治醫師參與。我講述之後,由他們參與討論,然後由他們整理、執筆,這樣多人參與可以使此書早日完成。就此我們寫成一小計畫,此後一、二個月,我就開始嘗試我從來沒經驗過的工作方法。但是一、二個月下來成效不是很理想。於是2016年6月初,我帶著一部不完整的大綱赴美,準備在美期間,想辦法由自己把它寫完。經過四個多月,因為身體不適趕回台灣,也順便將未完之部分寫完。這中間有慈濟王碧霞小姐、景福的王亮月小姐鼎力相助,將初稿迅速打字完成。

2017年,3月底我們又一次踏上回美國之路,其後有關出版之事就由景福同仁代勞了。

在此我要特別感謝臺大醫學院幾位學生(張閔喬、陳一雄、李岱霖、蔡炫錡、蔡博宇、郭捷姣、王韋筑、曾寶億)及幾位年輕醫師(陳沛隆、蔡幸真、黃泰中、蔡丰喬、陳尹愷、簡維弘、湯頌君、楊鎧鍵)之參與,有多次互動、對談,讓我受益良多;另外,還要感謝臨醫所楊偉勛所長及行政人員(趙芷瑩、張瑜華)籌辦。謝謝他們的興趣及提供了不少寶貴的意見。

 

作者簡介

李明亮

1936年生,台南縣歸仁鄉。台南一中初中、高中部,臺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小兒科住院醫師,1965年邁阿密大學生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哲學博士學位。

1969年,以Helen Hay Whitney基金會獎學金,赴英國劍橋大學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任博士後研究員,1972年成為邁阿密大學內科助理教授。之後美國約翰•霍普金 斯醫院(Johns Hopkins Hospital)接受遺傳醫學次專科訓練。1977年轉任新澤西州立醫科大學Robert Wood Johnson Medical School擔任小兒科副教授、遺傳學科主任,後晉升為教授。

1922年回台,擔任慈濟大學創校校長。2000年,擔任行政院衛生署署長。

2003年,在SARS侵襲台灣期間,擔任抗煞團隊總指揮,兩個月內,帶領台灣脫離疫區威脅。之後,陸續擔任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生政策研發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董事 長、國光生技公司董事長、財團法人台灣健康服務協會理事長、台灣工業銀行顧問兼銀行波士頓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2016年11月被聘任為總統府資政。

Published in 12/2017

Donated by Prof. M. Lee 07/2018

Posted in 0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