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seems we can’t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Perhaps searching can help.

Popular Articles

  • 185. 早期台灣人在北美洲的壘球賽 / 呂俊廷 /2015/11

    November 20, 2015
    早期台灣人在北美洲的壘球賽 作者 呂俊廷 一、留學生負笈出國 台灣於1987年成嚴解除以前,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下,出入境簽證,由台灣警備總司令部獨攬大權,我行我素,惡名昭彰,出國好像是高官權貴之特權,對塵間凡人而言,是一件高不可攀之事,是爲眾所週知之事實。 六十年代,雖有短期的商務出國考察的簽證,或留學生簽證,但出入境的人數,還是很有限,後者的留學生與「福爾摩莎杯」壘球赛有關,是本書主要内容,兹簡述於後: 留學生出國深造的目的地,约可分三派: (一)留歐派 英國:以文理科爲主 德國:    法律學:因我國法律體系,屬大陸法,而德國居大陸法之龍頭,故學法律者趨往德國。    醫學:台灣的醫療制度沿襲德國的体制,即醫藥合一制度,日據時期經由日本導入沿用至今。 法國:留學生以專攻文理科者較多,藝術之都巴黎吸引不少留學生。 (二)留日派 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统治台灣達50年,留下了很多的體系。我們上一代長輩也受到日本教育,又有較近的地緣關係,加上同文同種的因素,是以赴日留學者眾多,馑次於留美,不管是醫科或文法科等其他各領域留學生,爲數可觀! (三)留美派 戰後,美軍顧問團進驻台灣,又美援普惠台灣的經濟、教育、文化、軍事、宗教等各層面,台灣急速的崇美,是以「留美」成爲新時髦,成爲留學生出國的第一目的地。當他們學成歸國,就職於髙層公私機搆,壟斷了就業市場,故有「鍍金」回來之美譽。留日者漸趨不受高層所聘,退而求其次,故有「鍍銀」之説,這就是早期的鍍金、鍍銀之由來! 在留美風潮中,又以美東之財經、文化大城,最受青睞,如:Boston、New York、Albany、Rochester、Syracuse及Ithaca等地擴大至Buffalo、Detroit、Ann Arbor、Chicago、St. Louis和Los Angeles,而遍及全國。 六十年代後期,留學生逐年增加,各地的台灣同鄉會也相繼成立,成爲留學生經常聚會的場所,可以説是留學生的大家庭。留學生剛到美國時,還習慣於台灣週休一日的作息,週休二日的週末,尤其是長週末,不知所事,課餘飯後,每逄佳節倍思親!但置身異地,舉目無親,更激起思鄉之情懷,爲舒緩離鄉背井之鄉愁,很自然的想起當年在台灣求學時,最熟悉的球類運動,以球會友(鄉親),熟悉的乒乓球與棒球,作爲消遣或娛樂,自然是最佳選擇。 二、忘不了的球 (一)乒乓球 乒乓球成本很低,只需要最基本的設備,如球桌、網、球拍即可,而且是單一球員,即可玩的球賽,反觀其他球賽,都需要團隊才可能比賽,如棒球最少需10個球員才能成軍。乒兵球因其簡單,所以很早就在留學生的圈子裡流行起來,在各大校園的體育館,只要有台灣留學生,都可以看到三、兩爲伍,在一起打球,這些情景是僅止於小型零星的相聚而已,雖有比賽,但未及時體制化,並無整體的組織,雖曾有世界台灣乒乓球賽盛行,但大家打完球就各自走人,從是逄場作戲,暫時的消遣而已!在加拿大多倫多台灣同鄉會,曾於1980年代舉行過乒乓球冠軍杯比賽,可惜此球賽僅只延續數年而已,近年來在熱心人仕及僑委會的場地贊助下,又開始有乒兵球賽了,但能延續多久?尚有待鄉親來愛護捧場。 (二)壘球 乒乓球有其好處,也有其壞處,泱泱大國的美國,乒乓球多半用做家庭的娛樂,未被重視發展,市場沒被發展起來。台湾留學生到美國後,看到美國人對棒球之瘋狂,身歷其境,使他們對棒球的濃厚興趣,遠勝於乒乓球,所以就在各大學打起棒球,首推Ann Arbor然後逐漸擴展East Lansing、Detroit、Syracuse等地的留學生,他們開始在大學校園内,揮棒擊球取樂,也就是説棒球經由早期的台灣留學生帶回到其發源地-美國,這是早期台灣人在北美的壘球賽-是福杯(F.C.)的起源。 三、福爾摩莎杯之淵源 (一)北美洲台灣壘球的第一棒 前述60年代留美風潮中,出了一位家喻户曉的杏壇聞人陳坤木教授。他在1955年畢業於台大電機1957年以魯氏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1960年取得博士學位後,開始任教於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
  • 616. Dean Chang 張怡仁

    September 19, 2015
  • 9. 楊秉彝的台美人社團影片集 Peter Yang’s Video files/2015/03

    March 17, 2015
  • 2. 王桂榮回憶錄一個台美人的移民奮鬥史/王桂榮/1999/01/Biography/傳記

    October 4, 2014
  • 6. 陳錦芳 Tsing-Fang Chen

    September 5, 2014

Random Articles

  • 578. 蕃薯落土生根 / 林天德 /09/2017

    September 22, 2017
    蕃薯落土生根 作者 林天德 退休之後要住在那裡?這對我來說,確實是個課題。在留美鄉親中,我發覺有些家因工作、地緣、財務關係,決定就地生根;有些家因子女需要或想依子女防老,決定搬去跟子女同住;有些家因思台情深或在台有個工作,決定回台定居。這些決定對當家人來說,理應都是好決定,誰也不必羨慕誰。彼此各自尊重,各自寫家史,我也懶得去追問。不過,我樂意跟你分享我的決定過程。這經驗不透明,就有損於我的人生哲學和我對愛是分享的詮釋。 我來自台灣,娶個日本太太,在美國成家就業,因此,台灣、日本、和美國都有可能是我退休後的落腳地。先說日本,我幾次到日本旅遊與探親,發覺生活費過度昂貴,終於取消居住日本的念頭。這決定可跟我不會講日語沒有關係,因我相信我日語底子好,只要我在日本住段時間,日語一定瑯瑯上腔。也不是我阻擋我太太回日本住,相反地,她都比我搶先開口不住日本。既使有次住在沖澠某小島上的師大班上陳進福同學,寄張剪報給我看。看到他被戲稱為「國王」,一度引起我們到那裡退休的興趣。但因偏遠不順路,又沒得拜訪過陳國王,在沖澠退休的念頭始終未得明芽。 次說台灣,她是我成長的故鄉,再加以心上也有個落葉歸根的念頭,我曾不只一次想回台灣定居。一九八九年,我毅然放棄在南卡州的高薪,回台執教時就從美國帶回些錢,也把在台灣賺的錢,都存放在台灣,以便機會成熟就行動。雖然台灣氣候過份溼熱,到處人擠人,但我相信我能夠舒適地生活下去。更何況我喜歡台灣吃和台灣情,也樂於回饋故鄉。我預測我太太在生活上可有點困難,但以她的能力,我相信她也能克服,連她的日本同學也推薦我們在台灣退休。可是我子女都反對我們回台灣或日本定居,因為日後彼此相見不易。特別是回台灣定居,她們都認為媽會受不了。因此,是否回台定居全落在我的肩膀上。看到我屏東老家早被扯除,在都市也沒有專職,因此,我若回台定居勢必另起爐灶,就很可能選住屏東或東部或海邊或山坡,因我們夫婦比較喜歡自然與也喜歡種植花草。然看到台灣每年夏天的天然災害,叫我有點膽怯;看到眼前的高密度繁華,叫我感受不到舊有的生活情趣;再看到認識的鄉親大都已凋零,叫我落葉歸根的意味流失大半。再轉頭一看,我也沒有個可供發揮的專職,回饋台灣母親也將是夢,因此我打消回台定居。 我這蕃薯要在美國落土爛生根。我居遊過美國大部地區,對加州特別有好感。她的居民較不保守也較不排外,況且越戰後,當地亞裔居民大增,南北加州都有個小台北,東方超級市場形同雨後春荀。我在洛杉磯加大唸書時,早就對加州的氣後、庭園、海岸線、山景、和人文有所偏愛。況且加州是在美國西海岸,來回台灣和日本,比起東海岸來說,將縮短五小時的飛程。就以我以前住在南卡州來看,往返因過站轉機還得多花二小時,就可直接感受到住加州是一大恩惠。因此,我和太太兩人一口同聲說要回加州退休。 然加州又那麼長,南北相距大約十二小時車程,要住加州那個地方?我對北加州比較陌生,一九六四年來美的第一站就是到舊金山,對她一見鍾情。在加大唸書的四年中,我曾往北遊過Santa Barbara市、Sequoia 國家公園、和 Monterey海洋博物館,她們都在我心中留下甜蜜的回憶。我有兩位子女唸柏克萊加大,一位已在舊金山成家立業。還有一位陳姓鄉親,不時說他多麼喜歡住在灣區,就因這些因素,我捨棄南加州,二○○一年決定搬到舊金山灣區居住。 如今我在灣區已經住了五年,在專業上還無法充份發揮長才。然退一步想,既已退休,魚與熊掌不可得兼,何不就地追求退休後的幸福生活?我開始寫書,並規劃性的出國旅遊,更重要的,想盡辦法活在當下,充份利用舊金山灣區本地的資源。在這五年中,我出國遊過泰國、日本、台灣、蘇俄、北歐、中西歐、和南美,也出加州遊過美國西半部七個國家公園。在加州,我舊地重遊Los Angeles, San Diego等大城,Kings Canyon, Yosemite 等國家公園,以及母校UCLA。 如今我在灣區的退休生活情趣,可說漸入佳境。讓我約略介紹一下灣區的地理情況:北加州Sacramento 和San Joaquin兩河所形成的舊金山海灣有五條跨灣大橋,最著名的是金門大橋。環繞灣區的大城在北灣有San Rafael, Novato, Vallejo,東灣有Richmond, Oakland, Hayward, Fremont,南灣有San Jose, Sunnyvale、半島/西灣有San Francisco, San Bruno, Redwood City, Palo [...]
  • 1643. Wen. H. Chang 張文旭 05/ 2017

    May 10, 2017
  • 60. 咱的故事—NATWA的歷史/ History of the North America Taiwanese Women’s Association (NATWA)/ Grace Chou Wu, Elena M. Ling

    November 9, 2014
  • 1186. Jan-Yung Lin 林政原 /2016/07

    July 28, 2016
  • MTSC 2001

    October 17,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