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seems we can’t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Perhaps searching can help.

Popular Articles

  • 185. 早期台灣人在北美洲的壘球賽 / 呂俊廷 /2015/11

    November 20, 2015
    早期台灣人在北美洲的壘球賽 作者 呂俊廷 一、留學生負笈出國 台灣於1987年成嚴解除以前,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下,出入境簽證,由台灣警備總司令部獨攬大權,我行我素,惡名昭彰,出國好像是高官權貴之特權,對塵間凡人而言,是一件高不可攀之事,是爲眾所週知之事實。 六十年代,雖有短期的商務出國考察的簽證,或留學生簽證,但出入境的人數,還是很有限,後者的留學生與「福爾摩莎杯」壘球赛有關,是本書主要内容,兹簡述於後: 留學生出國深造的目的地,约可分三派: (一)留歐派 英國:以文理科爲主 德國:    法律學:因我國法律體系,屬大陸法,而德國居大陸法之龍頭,故學法律者趨往德國。    醫學:台灣的醫療制度沿襲德國的体制,即醫藥合一制度,日據時期經由日本導入沿用至今。 法國:留學生以專攻文理科者較多,藝術之都巴黎吸引不少留學生。 (二)留日派 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统治台灣達50年,留下了很多的體系。我們上一代長輩也受到日本教育,又有較近的地緣關係,加上同文同種的因素,是以赴日留學者眾多,馑次於留美,不管是醫科或文法科等其他各領域留學生,爲數可觀! (三)留美派 戰後,美軍顧問團進驻台灣,又美援普惠台灣的經濟、教育、文化、軍事、宗教等各層面,台灣急速的崇美,是以「留美」成爲新時髦,成爲留學生出國的第一目的地。當他們學成歸國,就職於髙層公私機搆,壟斷了就業市場,故有「鍍金」回來之美譽。留日者漸趨不受高層所聘,退而求其次,故有「鍍銀」之説,這就是早期的鍍金、鍍銀之由來! 在留美風潮中,又以美東之財經、文化大城,最受青睞,如:Boston、New York、Albany、Rochester、Syracuse及Ithaca等地擴大至Buffalo、Detroit、Ann Arbor、Chicago、St. Louis和Los Angeles,而遍及全國。 六十年代後期,留學生逐年增加,各地的台灣同鄉會也相繼成立,成爲留學生經常聚會的場所,可以説是留學生的大家庭。留學生剛到美國時,還習慣於台灣週休一日的作息,週休二日的週末,尤其是長週末,不知所事,課餘飯後,每逄佳節倍思親!但置身異地,舉目無親,更激起思鄉之情懷,爲舒緩離鄉背井之鄉愁,很自然的想起當年在台灣求學時,最熟悉的球類運動,以球會友(鄉親),熟悉的乒乓球與棒球,作爲消遣或娛樂,自然是最佳選擇。 二、忘不了的球 (一)乒乓球 乒乓球成本很低,只需要最基本的設備,如球桌、網、球拍即可,而且是單一球員,即可玩的球賽,反觀其他球賽,都需要團隊才可能比賽,如棒球最少需10個球員才能成軍。乒兵球因其簡單,所以很早就在留學生的圈子裡流行起來,在各大校園的體育館,只要有台灣留學生,都可以看到三、兩爲伍,在一起打球,這些情景是僅止於小型零星的相聚而已,雖有比賽,但未及時體制化,並無整體的組織,雖曾有世界台灣乒乓球賽盛行,但大家打完球就各自走人,從是逄場作戲,暫時的消遣而已!在加拿大多倫多台灣同鄉會,曾於1980年代舉行過乒乓球冠軍杯比賽,可惜此球賽僅只延續數年而已,近年來在熱心人仕及僑委會的場地贊助下,又開始有乒兵球賽了,但能延續多久?尚有待鄉親來愛護捧場。 (二)壘球 乒乓球有其好處,也有其壞處,泱泱大國的美國,乒乓球多半用做家庭的娛樂,未被重視發展,市場沒被發展起來。台湾留學生到美國後,看到美國人對棒球之瘋狂,身歷其境,使他們對棒球的濃厚興趣,遠勝於乒乓球,所以就在各大學打起棒球,首推Ann Arbor然後逐漸擴展East Lansing、Detroit、Syracuse等地的留學生,他們開始在大學校園内,揮棒擊球取樂,也就是説棒球經由早期的台灣留學生帶回到其發源地-美國,這是早期台灣人在北美的壘球賽-是福杯(F.C.)的起源。 三、福爾摩莎杯之淵源 (一)北美洲台灣壘球的第一棒 前述60年代留美風潮中,出了一位家喻户曉的杏壇聞人陳坤木教授。他在1955年畢業於台大電機1957年以魯氏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1960年取得博士學位後,開始任教於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
  • 616. Dean Chang 張怡仁

    September 19, 2015
  • 9. 楊秉彝的台美人社團影片集 Peter Yang’s Video files/2015/03

    March 17, 2015
  • 2. 王桂榮回憶錄一個台美人的移民奮鬥史/王桂榮/1999/01/Biography/傳記

    October 4, 2014
  • 6. 陳錦芳 Tsing-Fang Chen

    September 5, 2014

Random Articles

  • 309. Caring for Soldiers 義工計劃讓我與美國女士兵「交心」/何燕青/2015/07

    July 20, 2015
    Caring for Soldiers 義工計劃讓我與美國女士兵「交心」 作者 何燕青 加入NATWA這幾年來,雖然不是每年都有機會參與年會,但是因為在FAPA工作關係,還是有不少機會在FAPA或是各地同鄕分會活動與NATWA姐妹相聚,也稍稍彌補年會缺席的遺憾。我這個後輩對於NATWA姐妹們在照顧家庭與忙碌上班工作之餘,還花這麼多心力,為NATWA、為台灣無私的付出,著實令我感動,許多NATWA姐妹可以說是我的“role model”! 早在美麗當NATWA會長時我就耳聞這個Caring for Soldiers的計劃,也在通訊會刊裡偶爾看到相關消息。當時的第一印象是這個計劃和送書給台灣學童計劃一樣,都極富意義,但是我並不瞭解計劃細節,只知道NATWA姐妹以NATWA名義幫助美國士兵,不僅讓NATWA與美國主流社會相結合,更直接幫助這些在海外捍衛自由與民主的美國士兵,也是為台灣宣傳的最佳工具。 後來,一直到兩三年前在NATWA年會上參加了Jin(Banrsdale)主持的Caring for Soldiers座談會,才有機會進一步認識這個計劃。聽了Jin座談會的詳細陳述後,我對NATWA姐妹無私地花心思與金錢投入這個計劃印象深刻。這些NATWA姐妹可以選擇不參與Caring for soldiers計劃。They had a choice,  and they chose to vol­unteer for the “Caring for soldiers” project。參與Caring for soldiers也許不需要花很多錢,也不需要花很多時間,但是花多少資源與時間不是重點,重點是這些姐妹決定為在地球另一端的陌生人付出一份關心,重點是這份「心」。 返回華府後,我對於Caring for soldiers計劃難以忘懷,何是沒有勇氣踏出第一步來參與這個計劃,加上我已經不定期在華府另外兩個慈善組織當義工(Dressing [...]
  • 94. 無師自通的醫生畫家 / 謝瑾瑜

    September 5, 2014
  • 102. Dr. Tsing-Fang Chen 陳錦芳博士 / First orient Ph. D. holder of the Art from Paris University, France / 1970

    December 10, 2015
  • 305. Chih-Yi Chen 陳志毅, Pianist / 2015/10

    October 24, 2015
  • 116. 台美人:懷念 “加”鄉/廖登豐/2015/03

    March 12,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