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seems we can’t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Perhaps searching can help.

Popular Articles

  • 185. 早期台灣人在北美洲的壘球賽 / 呂俊廷 /2015/11

    November 20, 2015
    早期台灣人在北美洲的壘球賽 作者 呂俊廷 一、留學生負笈出國 台灣於1987年成嚴解除以前,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下,出入境簽證,由台灣警備總司令部獨攬大權,我行我素,惡名昭彰,出國好像是高官權貴之特權,對塵間凡人而言,是一件高不可攀之事,是爲眾所週知之事實。 六十年代,雖有短期的商務出國考察的簽證,或留學生簽證,但出入境的人數,還是很有限,後者的留學生與「福爾摩莎杯」壘球赛有關,是本書主要内容,兹簡述於後: 留學生出國深造的目的地,约可分三派: (一)留歐派 英國:以文理科爲主 德國:    法律學:因我國法律體系,屬大陸法,而德國居大陸法之龍頭,故學法律者趨往德國。    醫學:台灣的醫療制度沿襲德國的体制,即醫藥合一制度,日據時期經由日本導入沿用至今。 法國:留學生以專攻文理科者較多,藝術之都巴黎吸引不少留學生。 (二)留日派 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统治台灣達50年,留下了很多的體系。我們上一代長輩也受到日本教育,又有較近的地緣關係,加上同文同種的因素,是以赴日留學者眾多,馑次於留美,不管是醫科或文法科等其他各領域留學生,爲數可觀! (三)留美派 戰後,美軍顧問團進驻台灣,又美援普惠台灣的經濟、教育、文化、軍事、宗教等各層面,台灣急速的崇美,是以「留美」成爲新時髦,成爲留學生出國的第一目的地。當他們學成歸國,就職於髙層公私機搆,壟斷了就業市場,故有「鍍金」回來之美譽。留日者漸趨不受高層所聘,退而求其次,故有「鍍銀」之説,這就是早期的鍍金、鍍銀之由來! 在留美風潮中,又以美東之財經、文化大城,最受青睞,如:Boston、New York、Albany、Rochester、Syracuse及Ithaca等地擴大至Buffalo、Detroit、Ann Arbor、Chicago、St. Louis和Los Angeles,而遍及全國。 六十年代後期,留學生逐年增加,各地的台灣同鄉會也相繼成立,成爲留學生經常聚會的場所,可以説是留學生的大家庭。留學生剛到美國時,還習慣於台灣週休一日的作息,週休二日的週末,尤其是長週末,不知所事,課餘飯後,每逄佳節倍思親!但置身異地,舉目無親,更激起思鄉之情懷,爲舒緩離鄉背井之鄉愁,很自然的想起當年在台灣求學時,最熟悉的球類運動,以球會友(鄉親),熟悉的乒乓球與棒球,作爲消遣或娛樂,自然是最佳選擇。 二、忘不了的球 (一)乒乓球 乒乓球成本很低,只需要最基本的設備,如球桌、網、球拍即可,而且是單一球員,即可玩的球賽,反觀其他球賽,都需要團隊才可能比賽,如棒球最少需10個球員才能成軍。乒兵球因其簡單,所以很早就在留學生的圈子裡流行起來,在各大校園的體育館,只要有台灣留學生,都可以看到三、兩爲伍,在一起打球,這些情景是僅止於小型零星的相聚而已,雖有比賽,但未及時體制化,並無整體的組織,雖曾有世界台灣乒乓球賽盛行,但大家打完球就各自走人,從是逄場作戲,暫時的消遣而已!在加拿大多倫多台灣同鄉會,曾於1980年代舉行過乒乓球冠軍杯比賽,可惜此球賽僅只延續數年而已,近年來在熱心人仕及僑委會的場地贊助下,又開始有乒兵球賽了,但能延續多久?尚有待鄉親來愛護捧場。 (二)壘球 乒乓球有其好處,也有其壞處,泱泱大國的美國,乒乓球多半用做家庭的娛樂,未被重視發展,市場沒被發展起來。台湾留學生到美國後,看到美國人對棒球之瘋狂,身歷其境,使他們對棒球的濃厚興趣,遠勝於乒乓球,所以就在各大學打起棒球,首推Ann Arbor然後逐漸擴展East Lansing、Detroit、Syracuse等地的留學生,他們開始在大學校園内,揮棒擊球取樂,也就是説棒球經由早期的台灣留學生帶回到其發源地-美國,這是早期台灣人在北美的壘球賽-是福杯(F.C.)的起源。 三、福爾摩莎杯之淵源 (一)北美洲台灣壘球的第一棒 前述60年代留美風潮中,出了一位家喻户曉的杏壇聞人陳坤木教授。他在1955年畢業於台大電機1957年以魯氏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1960年取得博士學位後,開始任教於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
  • 616. Dean Chang 張怡仁

    September 19, 2015
  • 9. 楊秉彝的台美人社團影片集 Peter Yang’s Video files/2015/03

    March 17, 2015
  • 2. 王桂榮回憶錄一個台美人的移民奮鬥史/王桂榮/1999/01/Biography/傳記

    October 4, 2014
  • 6. 陳錦芳 Tsing-Fang Chen

    September 5, 2014

Random Articles

  • 273.胡民祥 詩歌聲裡 / 胡民祥

    November 26, 2014
    胡民祥 詩歌聲裡 作者 : 胡民祥 這些八十年代的篇章,都是以台灣民族為主軸,論述台灣民族文學與文化的現況與未來應走的方向。三十年後,再檢視,深覺值得再細讀,可據以再申論。全書共分五輯。 輯一、〈台灣文學論述〉有六篇,探討二十至八十年代的台灣民族文學的成長。採取作者,作品及讀者三個面向之「思維交流」來推論。「作品」在「讀者」群的集体再創作下,形成一個三度思維空關「文本」’「文本」是活的、動賴、變化多端的,它不是單一的、靜此的、—成不變的「作品」。輯—就是採用二度思維空間」的「文本觀」,論今台灣民族文學。 輯二、〈台灣文學研究會年會論文〉有六篇。「台灣文學研究會」在1982年秋於北美洲成立,年年舉辦年會,由同仁在會裡宣讀論文;並麟自料家來美參加特,來訪作家時到各地同鄉會進行交流關。就中有1989年較日本筑波大學國際性年會,美洲同仁會後回到剛解除戒嚴不久的台灣;在台北有台灣筆會的歡迎會,並往台南南鲲鯓參加鹽分地帶文藝營。1986年春,在野勢力公開上街頭舉辦二二八追思會,民進黨1986年突破黨禁;在高昂的反抗之下,國民黨政權被迫在1987年解除戒嚴令。到1993年,台灣文學研究會歷經十年,完成歷史任務;1993年在維也納開完年會,正式宣布解散。筆者自1983年春起參加,隨著它走完十年歷程;期間擔任秘書兩年(1986-1988) ,宣讀六篇論文,其中五篇收錄在本輯裡,偏偏都是以台灣民族文學觀論述。本輯第六篇是筆者秘書任期的畢業報告: 記述1988年來訪作家張恆豪與吳景發的專題演講及同仁論文發表摘要。 輯三、〈台灣文學見證與方向〉有四篇,第一篇<台灣人追求幸福的文學見證>,是記述台灣文學研究會的發展與檢討,是筆者編輯<先人之血 土地之花>同仁論文集之序。其他三篇論斷文學與政治的關聯,台灣文學在八十年代的意識內涵及定義;論述角度有深深的八十年代台灣社會運動尋求突破的痕跡在,其中之一是台灣民族解放運動觀。 筆者,整理這些文章,結集成《詩歌聲裡》一書,書名取自輯二的一篇論文,呈現給諸位,祈望透過您——眾多讀者——的批論,完成「三度思維空間」的交流過程,共同建構台灣文學與文化的潘湃的「文本」,使台灣民族解放運動有所本,是幸。 是為序。   作者 胡民祥 台南善化胡厝寮人,1943年生,1967年留美,得機械工程博士,西屋公司評鑑工程師,定居美洲茉里鄕。台灣文學研究會祕書兩年(1986-88)。研究台灣文學史,台語文學寫作,主編《台灣公論報》副刊四年(1998-002),現時「台文戰線」社委。著作有《胡民祥台語文學選》二本、散文集:《茉里鄕紀事》、《夏娃伊意紀遊》及《水鄕花草工程路》、詩集:《台灣製》及《台灣味青草茶》、社論集:《結束語言二二八》,文學評論集:《台語母奶情深》及《走探台灣文學痕跡》。主編《台灣文學入門文選》、《燭火闖關:蔡正隆博士紀念文集》。
  • 366. 一個鄉下孩子由台灣台南到芝加哥 / 林舜達 /2015/11

    November 17, 2015
  • 340. 寫在泰然音樂節前夕 / 許丕龍 /08/2018

    August 20, 2018
  • 15. 首屆全美 模範阿婆 選拔 / 賴高安賜 / 1994

    March 25, 2016
  • 1139. 美國台灣人獅子會2016年刊 / 美國台灣人獅子會 /06/2016/Magazines/雜誌

    October 17,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