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seems we can’t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Perhaps searching can help.

Popular Articles

  • 185. 早期台灣人在北美洲的壘球賽 / 呂俊廷 /2015/11

    November 20, 2015
    早期台灣人在北美洲的壘球賽 作者 呂俊廷 一、留學生負笈出國 台灣於1987年成嚴解除以前,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下,出入境簽證,由台灣警備總司令部獨攬大權,我行我素,惡名昭彰,出國好像是高官權貴之特權,對塵間凡人而言,是一件高不可攀之事,是爲眾所週知之事實。 六十年代,雖有短期的商務出國考察的簽證,或留學生簽證,但出入境的人數,還是很有限,後者的留學生與「福爾摩莎杯」壘球赛有關,是本書主要内容,兹簡述於後: 留學生出國深造的目的地,约可分三派: (一)留歐派 英國:以文理科爲主 德國:    法律學:因我國法律體系,屬大陸法,而德國居大陸法之龍頭,故學法律者趨往德國。    醫學:台灣的醫療制度沿襲德國的体制,即醫藥合一制度,日據時期經由日本導入沿用至今。 法國:留學生以專攻文理科者較多,藝術之都巴黎吸引不少留學生。 (二)留日派 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统治台灣達50年,留下了很多的體系。我們上一代長輩也受到日本教育,又有較近的地緣關係,加上同文同種的因素,是以赴日留學者眾多,馑次於留美,不管是醫科或文法科等其他各領域留學生,爲數可觀! (三)留美派 戰後,美軍顧問團進驻台灣,又美援普惠台灣的經濟、教育、文化、軍事、宗教等各層面,台灣急速的崇美,是以「留美」成爲新時髦,成爲留學生出國的第一目的地。當他們學成歸國,就職於髙層公私機搆,壟斷了就業市場,故有「鍍金」回來之美譽。留日者漸趨不受高層所聘,退而求其次,故有「鍍銀」之説,這就是早期的鍍金、鍍銀之由來! 在留美風潮中,又以美東之財經、文化大城,最受青睞,如:Boston、New York、Albany、Rochester、Syracuse及Ithaca等地擴大至Buffalo、Detroit、Ann Arbor、Chicago、St. Louis和Los Angeles,而遍及全國。 六十年代後期,留學生逐年增加,各地的台灣同鄉會也相繼成立,成爲留學生經常聚會的場所,可以説是留學生的大家庭。留學生剛到美國時,還習慣於台灣週休一日的作息,週休二日的週末,尤其是長週末,不知所事,課餘飯後,每逄佳節倍思親!但置身異地,舉目無親,更激起思鄉之情懷,爲舒緩離鄉背井之鄉愁,很自然的想起當年在台灣求學時,最熟悉的球類運動,以球會友(鄉親),熟悉的乒乓球與棒球,作爲消遣或娛樂,自然是最佳選擇。 二、忘不了的球 (一)乒乓球 乒乓球成本很低,只需要最基本的設備,如球桌、網、球拍即可,而且是單一球員,即可玩的球賽,反觀其他球賽,都需要團隊才可能比賽,如棒球最少需10個球員才能成軍。乒兵球因其簡單,所以很早就在留學生的圈子裡流行起來,在各大校園的體育館,只要有台灣留學生,都可以看到三、兩爲伍,在一起打球,這些情景是僅止於小型零星的相聚而已,雖有比賽,但未及時體制化,並無整體的組織,雖曾有世界台灣乒乓球賽盛行,但大家打完球就各自走人,從是逄場作戲,暫時的消遣而已!在加拿大多倫多台灣同鄉會,曾於1980年代舉行過乒乓球冠軍杯比賽,可惜此球賽僅只延續數年而已,近年來在熱心人仕及僑委會的場地贊助下,又開始有乒兵球賽了,但能延續多久?尚有待鄉親來愛護捧場。 (二)壘球 乒乓球有其好處,也有其壞處,泱泱大國的美國,乒乓球多半用做家庭的娛樂,未被重視發展,市場沒被發展起來。台湾留學生到美國後,看到美國人對棒球之瘋狂,身歷其境,使他們對棒球的濃厚興趣,遠勝於乒乓球,所以就在各大學打起棒球,首推Ann Arbor然後逐漸擴展East Lansing、Detroit、Syracuse等地的留學生,他們開始在大學校園内,揮棒擊球取樂,也就是説棒球經由早期的台灣留學生帶回到其發源地-美國,這是早期台灣人在北美的壘球賽-是福杯(F.C.)的起源。 三、福爾摩莎杯之淵源 (一)北美洲台灣壘球的第一棒 前述60年代留美風潮中,出了一位家喻户曉的杏壇聞人陳坤木教授。他在1955年畢業於台大電機1957年以魯氏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1960年取得博士學位後,開始任教於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
  • 616. Dean Chang 張怡仁

    September 19, 2015
  • 9. 楊秉彝的台美人社團影片集 Peter Yang’s Video files/2015/03

    March 17, 2015
  • 2. 王桂榮回憶錄一個台美人的移民奮鬥史/王桂榮/1999/01/Biography/傳記

    October 4, 2014
  • 6. 陳錦芳 Tsing-Fang Chen

    September 5, 2014

Random Articles

  • 1004. 美東台灣人夏令會2016年刊 / 美東台灣人夏令會 / 07/2016/Magazines/雜誌

    July 13, 2016
    美東台灣人夏令會2016年刊 2016第47屆美東台灣人夏令會 理事長的話 各位鄉親: 我1984年抵美,隔年受方菊雄兄和靜枝姐的邀請參加美東夏令營,從此成了美東夏令營的常客,由於當時的資訊不是那麼發達加上臺灣島内的獨裁政治,夏令營就成了臺美人思鄉、探討島内消息與親友聚集的好場合,常可看到三代同堂扶老攜幼大家聚集在一起,天南地北的的話家常,這是他們最快樂的時光。 1986年美麗島事件後高俊明牧師被釋放來美東夏令會演講,那是美東臺美人的盛事。那年有2500人在 Cornell University參與,我也跟著去幫忙。美東夏令營是由美東五個州輪流辦,只要我人在紐約大多數都會參加。1996年受靜枝姐所託,第一次籌籌備音樂會,因此讓我有辦音樂會的經驗,接著大小的演講會,像臺灣巡禮大型的活動也參與策劃,非常謝謝前輩們的指導和幫忙。 夏令會是一個社會的縮影,有第一代、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也有可能有第四代了。内容從以前較關心臺灣的議題演變成臺美人的議題。現在TANG是一個很有活力的群體,我們收到從Cincinnati和加州的報名單就是些阿公阿媽要來和孫子同樂,夏令會多了一個功能而成為家族、同學及親友reunion的好去處。 30至50歲的族群是我們較少數的群體,我很希望能邀到這個族群的人,因此我費很大的勁邀請李伯寧教授來談他的專業,希望能帶動一些第二代來參與。其實我知道我們有很優秀的第二代在各行各業,但是較缺乏橫向的溝通。很多第二代抱怨沒他們的節目,但幫他們安排他們也不一定領情,希望他們能找到他們自己溝通的方式,總之在這炎炎夏日希望大家有一個快樂的假期。 2016美東台灣人夏令會理事長林雅玲   召集人的話 各位美東台灣鄉親您好: 2016年的「美東台灣人夏令會」(Taiwanese American Conference / East Coast),在各位鄉親的殷殷期盼下,我們又在賓州的東史岱勞斯大學(East Stroudsburg University, PA)與各位相聚,今年也是美東夏令會堂堂邁入第47屆,而大紐約台灣同鄉會也很榮幸成為今年夏令會的主辦單位。 今年美東夏令營的宗旨是「扭轉台灣,世代融合」。自2014年發生「太陽花學運」,我們看到年輕的公民世代開始關心台灣政治,緊接著台灣經歷了「六都選舉&縣市議員選舉」,到今年2016「總統大選&立法委員選舉」,我們看到台灣政治的民心思變;年輕人不再對政治持續冷感,反而組成新的第三勢力或政黨對於政府進行監督。看到這些青年世代對政治的前仆後繼,讓我們對於新崛起的年輕勢力充滿無限的期待。在年輕人對台灣公共事務的擴大參與後,社會上許多學者先進與社運前輩,也全力給予這些第三勢力指導與協助,讓這些年輕團體不斷的成長茁壯,進而帶動更多的年輕個人參與,因此,「世代融合」產生,這些有抱負的年輕世代持續影響台灣,更進而「扭轉台灣」,試圖帶領台灣走出過去八年的困境。 「世代融合」也是近年來美東夏令營能持續吸引年輕世代的主要原因。過去,第一代前輩們的努力擘畫,蓽路藍縷走過了四十幾個年頭,如今,第二、三、四代的台美人也陸續成長茁壯,這幾年在這些第二代台美人的動員下,我們有了TANG(Taiwanese American Next Generation)的出現,藉由TANG的年輕台美人活潑帶領,我們美東夏令營吸引了越來越多第三、四代的台美小朋友,甚至這一年一度的夏令會活動已經成為這些小朋友們間相互約定碰面的重要時刻;這些幼苗們對夏令營的樂此不彼,更進而把第二代的台美父母再帶回了夏令營,加深他們對於台灣的認同。 2016年的美東夏令營,我們從台灣邀請許多重量級的講者,有基進側翼的召集人陳奕齊(新一)、中國海外民運學者曹長青、前國民黨發言人楊偉中、民進黨新北市議員何博文、台聯前立委周倪安、哈佛醫學院整形外科教授李伯寧,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賴怡忠,玉山社東亞選書主編劉夏如教授,哲學星期五發起人沈清指、時代力智庫政策長馮光遠、台灣民俗學專家林茂賢副教授等重量級講師,更有許多美東當地知名的講者共襄盛舉,課程内容多元豐富,各位美東的鄉親千萬別錯過。 2016美東台灣人夏令會召集人 大紐約區台灣同鄉會會長 張君麟 Published in 07/2016 [...]
  • 81. T-Shirt quilt

    February 2, 2020
  • SETAA 2004

    August 15, 2019
  • 68.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by Taiwanes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 Yi-Ho Cheng 鄭義和 /07/2018

    July 11, 2018
  • 90. 我, 夢向新文藝復興 / 陳錦芳

    September 5,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