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 林衡哲八十回憶集自序/林衡哲醫師/12/2019

《林衡哲八十回憶集》自序

大一時就開始迷羅素的著作
    我在進台大醫科一年級時,書架上就有英文版的《The Portraits From Memory by Bertrand Russell》和《Bertrand Russell The Passionate Sceptic by Alan  Wood》,到了大二時,才去聽殷海光的演講,才知道他也是《羅素迷》,大四時,開始翻譯處女作《當代智慧人物訪問錄》,譯完之後,我把稿子寄給文星書店,據說是李敖推薦給老闆蕭孟能,才使我的書列入《文星叢刊》第142號,並獲得4200元的稿費,此書包括:羅素、卡薩爾斯及以色列國父班固理安等14人,經此鼓勵,我再接再厲在醫科畢業之前,翻譯《羅素回憶集》和《羅素傳》這二本譯作,因為李敖文章觸怒國民黨政權,蕭孟能不得不関閉《文星書店》,我也祗好去拜訪在《文星書店》隔壁開《長榮書店》的張清吉先生,他看到《文星書店》関門時,人山人海的景像,他也正好想轉型出版對社會有貢獻的好書,因此我就適時鼓勵張先生説:「人死留名,虎死留皮,與其出版一些雜七雜八的英語會話書,不如有系統的翻譯一套世界名著,對台灣讀書界會比較有貢獻。」張先生也從善如流,加上他本人也頗受日本《岩波文庫》的影響,就答應先後出版我翻譯的《羅素回憶集》和《羅素傳》,而成為《新潮文庫》的創刊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出版後,一時洛陽紙貴,甚至連殷海光教授,親自來書店拜會張先生,並鼓勵他多出好書,同時也使張清吉對這種高水準的書產生信心。後來我又陸續替《新潮文庫》編譯了六本書,才在1968年7月到美國紐約行醫與欣賞20世紀名家的音樂會,在出國之前,我拜託同班同學廖運範,替我翻譯我沒有時間翻譯的《佛洛伊德自傳》,廖同學譯筆流暢,此書的出版,宣告台灣《心理分析時代》的來臨,20多年後中國也出版了廖同學這本書,也是洛陽紙貴非常暢銷,當時翻譯一本書,等於台大醫院住院醫生五個月的薪水,因此透過廖同學的號召,有10多位醫師投入《新潮文庫》翻譯陣容,包括翻譯四本佛洛伊德名著的林克明和翻譯佛洛伊德經典名著《夢的解析》的賴其萬、以及翻譯史懷哲《文明哲學》的鄭泰安等。
催生《新潮文庫》,為台灣社會開了一扇世界之窗
    總之,我在台大醫學院當學生的時代,無意中催生的《新潮文庫》,在七十年代獨裁恐怖政權下,替台灣社會開了一扇世界之窗,讓年輕人望向廣大的世界性的人文天地,使無數茫然、畏縮的年輕心靈得到一陣春風,一道陽光,同時也擴展了讀者的文化視野,滿足了讀者的求知欲,五十多年來,《新潮文庫》出書近五百種,實現了當年胡適想大規模翻譯世界名著的理想,創造了戰後台灣出版史上的奇蹟,把西方第一流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藝術家的作品介紹到台灣來,為台灣思想界的現代化、民主化做出歷史性的貢獻。羅素的自由主義思想、史懷哲的人道主義、羅曼羅蘭的理想主義、廿世紀流行的存在主義、禪宗思想、心理分析、現代小說、現代藝術、現代電影,都透過《新潮文庫》而在台灣流行起來,這是蕭孟能的《文星叢刊》之後,影響現代台灣思潮與青年人最深遠的一套文庫,我與張清吉、曹永洋主編雖然都是平凡的人物,在張先生五十年的默默耕耘下,也無意中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也因此天下雜誌在2002年選張清吉先生,為推動台灣社會進步的唯一出版界人士,使我也與有榮焉。
大學時代受歐美四大哲人的影響
    1968年出國之前,我可以説是台灣文化的文盲,影響我最深的是英國哲學家羅素,他培養我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認識共產主義的真面目;德國的哲人兼醫生、管風琴演奏家的史懷哲博士,他培養了我的人道主義與和平主義的思想,以及對巴赫音樂的深度瞭解;加泰隆尼亞的卡薩爾斯,他培養我反抗獨裁的精神,同時在1970年4月15日在親自聆聽他演出《白鳥之歌》之後,他更培養我《台灣文化獨立的思想》;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和《約翰·克利斯多夫》,使我年輕時代變成貝多芬迷以及對音樂的終身喜愛,並且也培養了我的理想主義以及對傳記文學的熱愛。總之,我替《新潮文庫》翻譯或編譯的八本書中,《台灣》這二個字從未在我的序中出現過,當時我都以中國智識份子自居,甚至在高中日記中寫道:「我要放棄學醫,並且獻身於推動中國文藝復興運動。」我想那時,大概是受胡適之的影響吧!
在美國紐約沉醉在世界名家的音樂會
      1968年7月生平第一次出國到紐約,到天主教聖瑪利亞醫院做Intern,起先三個月因為語言能力、醫院水準也沒有台大醫院好,而且醫院是在布魯克林黑人區,我有點適應不良,整天後悔來美國,但是紐約愛樂音樂季開始,我親自欣賞我一向心儀的伯恩斯坦指揮貝多芬《彌撒曲》,那是晚期貝多芬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我心靈的震撼無法用筆墨來形容,那時我就覺得美國還是值得來的,台灣是無法欣賞到這麼高水準的音樂會,紐約是美國的音樂首都,幾乎所有的世界名家都會來此演出,於是我默默發誓,我要聽盡所有20世紀名家的演出,因此住在紐約的前五年(1968-1973),我幾乎每週二天在醫院值班,二天在林肯中心與卡內基音樂廳值班,記得生平第一次到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聽歌劇《卡門》時,前一天晚上在婦產科值班,才睡了不到二小時,因此欣賞卡門最後一幕,是在睡夢中欣賞,也是非常過癮。那時醫院工作平均每週超過I00小時,我還是每週至少聽二場音樂會,記得有一次在一週之內,就連續欣賞魯賓斯坦、霍洛維茲、塞金三位鋼琴大師的演出,而且他們的演奏仍然在巔峯狀態,那真是一段我人生中,音樂欣賞的黃金時代,第二年我在林肯中心附近的一家羅斯福醫院做精神科住院醫生,那時我經常有機會到林肯中心做急診醫師,就可以免費欣賞一場音樂會,我在這家貴族醫院做精神科醫師時,有三位病人是越南的退伍軍人,從他們身上以及社會上的反戰氣氛,我很早就預知美國會在越南首吞敗戰,那時我的英文辯論不夠好,因此決定以小兒科做為我的終身志業。
                                                      出國後,台灣政治意識很快覺醒,但文化上仍然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在出國之前,我都忙於介紹世界文化到台灣,並一直以中國知識份子的眼光在看世界,一直到美國之後,才發現自己居然是台灣文化的文盲,不瞭解台灣四百年苦難的歷史,對台灣的文化、歷史人物也非常陌生,一直到1968年,在美國紐約第一次參加台灣同鄉會,聽完陳隆志、周烒明、林榮勲等五位博士演講,我的台灣政治意識才覺醒過來,在此之前,我總認為不是國民黨反攻大陸,就是由中共統一台灣,從未想過台灣人也可以自己當家作主,這樣就不會在自己的土地上過著二等公民的生活。後來經歷了黃文雄、鄭自才的《刺蔣事件》、1971年由黃彰輝、宋泉盛、黃武東和林宗義四人發起的《台灣人自決運動》大遊行、以及1972年鄭紹良主持的紐約希爾頓飯店的《台灣民眾大會》,邀請彭明敏教授做主題演講,會後千人到聯合國遊行,這三件事,更堅定了我的台灣政治意識。但是在與楊牧主編《新潮叢書》(1970-75)時,我的台灣文化意識才剛剛萌芽而已,因此5年間,我們總共出版24本《新潮叢書》,除了陳芳明處女作《鏡子與影子》、施叔青的小説、楊牧三本詩集之外,清一色是海外華人著名作家與學者的作品,其中以《鄭愁雨詩集》銷得最好,後來因為劉大任《紅土印象》出了問題,主要原因是劉大任去神州大陸旅遊,對中共颇為失望,因此開始批評中國,但國民黨以為他投匪,整天派警總人士來書店恐嚇,張先生內心深深受害,所以我們三人決定停止出版新潮叢書。後來因為讀了吳濁流《無花果》、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史明《台灣四百年史》、黃煌雄《台灣先知先覺—-蔣渭水》、李南衡《頼和選集》等書,加上l977年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影響,我的台灣文化意識完全覺醒。我慢慢地由台灣文化的文盲,蛻變為台灣文化的傳教士,不過我在紐約十年,很少有機會演講,祗在1977年美東夏令營做了一場介紹蔣渭水生平的演講,那時我的伯父郭雨新也在現場,對我鼓勵有加。
                                                      1982年南加州三件文化界大事,讓我成為《台灣文化傳教士》
    1978年我由紐約搬到南加州,直到1997年底返台落葉歸根,這廿年間我遇到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尤其是音樂知已蕭泰然,我們大家一起在南加州《開創台灣文化的新時代》,可以說是我在海外推動台灣文化運動,建立台灣文化主題性的黃金時代。一九八二年南加州發生了三件文化界大事,使我變成了《台灣文化傳教士》:
  (一)文壇老兵楊逵於一九八二年十月三十日由愛荷華降臨南加州訪問,促成了北美洲台灣作家的大結合,那一天是戰後海外台灣人第一個《北美洲台灣文學研究會》,在洛杉磯希爾頓大飯店水牛廳成立了。在楊逵主持下,共有創始會員十四位參加:許達然、洪銘水、杜國清、張富美、陳芳明、林衡哲、謝里法、陳若曦、葉芸芸、林克明、江百顯、黃昭陽、鄭紹良以及榮譽會員楊逵,這一天楊逵演講有二百多位來自全美各地台灣文學關心者參加,聆聽他講述從《送報伕》到《壓不扁的玫瑰》的文學心路歷程,這場演講會揭開了洛杉磯台灣文化活動的序幕,也正式宣告《北美洲台灣文學研究會》時代的來臨。在此會11年(1982-1993)的歷史中有三大貢獻:(1)扮演了海外台灣人文化運動的火車頭,並促進島內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先後邀請將近20位作家來美國巡迴演講,讓海外同郷瞭解多采多姿的台灣文學傳統。(2)發表了一百多篇有關台灣文學的論文,同時也讓不少會友的文學生命復活。並由張恆豪與胡民祥主編《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台灣文學研究會論文精選集》。(3)1989年在張良澤與黃娟努力下,在日本筑波大學舉行台灣文學史上第一次《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有30多位來自台灣、美國、日本的作家學者參加,那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文學盛會,同時也有20多篇論文發表。
    (二)蕭泰然與許丕龍在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催生第一屆《感恩節三千人音樂會》,促成了《南加州台灣人聯合基金會》的創立,在南加州台灣人聯合基金會(簡稱TUF)在1986年成立後頭十年,雖然歷經五位會長:吳西面、林衡哲、吳澧培、楊子清、頼英慧,但是最具特色的十年《台灣文化之夜》、十場《台灣名家演奏系列》以及催生蕭泰然的三首不朽的協奏曲,並推上國際樂壇,雖然有眾理事的幫助,以及無數熱心同鄕的支持,和蕭泰然的主持音樂節目,但是主要的幕後推手,還是當時身為小兒科醫生的我,因此我的女兒才會給我一個綽號叫《Minister of Taiwan Culture》。
    (三)台灣文化的奉獻者張良澤於1982年從日本來南加州宣揚台灣文化,那時他給一百位優秀同鄕考台灣文化常識,結果只有五位同鄕及格,當時洛杉磯同鄕會長許英智說:「我一生考試從未考得這麼壞,讓台灣人不知道有台灣文化的存在,國民黨的教育在這方面非常成功。」這句話對我是當頭棒喝,因此下決心要奉獻臺灣文化的宣揚,於是在1983年10月31日在Cerrito華國飯店,創立《台灣出版社》,1984年3月15日出版三部國府禁書(1)江文也的生平與作品;(2)無花果;(3)自由的滋味。這三部書,都是當時戒嚴時期的國府禁書,也都是促成我台灣意識覺醒的書,而且具有永恆的文學價值,我們都希望透過這些書,能普遍讓海外同鄕萌發台灣意識。這套《台灣文庫》,我邀請張良澤、張恆豪擔任顧問,並由陳芳明、張富美與我共同主編。我們推出許多受到國府當局禁止刊行的台灣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和傳記各領域的名著,在台灣尚處於戒嚴的八0年代時期,《台灣文庫》的出版使海外台灣人,更進一步了解自己祖國的文化以及台灣多元的歷史面貎,豐富的人文內涵及先賢追求理想的艱辛歷程,到1997年我返台服務之前,共出版42部,在海外頗受同郷歡迎,同時也被美國各著名大學的東亞圖書館收藏,其中以《自由的滋味》、《無花果》、《浪淘沙》、《謝雪紅評傳》、《許曹德回憶錄》等最暢銷。解嚴後,李登輝民主時代來臨,1989年美國台灣出版社授權臺灣前衛出版社,在台灣發行《台灣文庫》,於是這套有良知的智識份子集體智慧與經驗的結晶,也同樣在台灣知識界造成不少震撼;透過《台灣文庫》,重新建構台灣人的價值觀和歷史認知,在台灣出版史上,似乎也繼《新潮文庫》之後,產生一些影響力。
                                                    建立《台灣傳記文學的新傳統》,希望有理想主義者的接班人出現
    1998年我落葉歸根,返台服務,與陳秀麗和陳倫美等人,以及吳澧培、李華林、張恆豪、陳永興等股東同仁合力協助下,成立《望春風出版社》,並在1999年創刊《望春風文庫》,首先推出《蕭泰然的音樂世界》、《福爾摩沙的呼喚》、《高俊明牧師回憶錄》、《我所看到的上一代》(謝里法著)、《一個海外台灣人的心思》(林莊生著),進軍台灣出版界,到2011年出版《無悔之旅》(陳永興著)、《西方音樂巨人馬勒》(林衡哲著)、《張四平回憶錄》以及《無國界醫學之愛》
(陳永興&林衡哲合著)和《我的心靈簡史》(李喬著),12年之間我們確實出版不少世界級台灣傑出人物的傳記,以及外國傳奇醫界人物的傳記,同時也出版了西方浪漫派音樂大師馬勒的三本書,以及十張蕭泰然音樂的CD,成為推動蕭泰然和馬勒這兩位東西方浪漫派大師的大本營。我在1997年由美國返台時,確實懷抱開創台灣文化新時代的雄心壯志,但是這個理想並没有實現。雖然12年之間,望春風出版社出版了60部好書,在誠品敦南店辦了廿場台灣傑出人物的文化講座,以及十場精彩的新書發表會,只可以説播下一點台灣文化的種子而己。台灣雖然經過李登輝與陳水扁的廿年本土政權,但是台灣的媒體和教育界仍然是大中國主義者的天下,我們台灣文化變成主流的時代,仍然有遙遠的路要走。雖然2011年我因中風而退出出版社的經營,仍然希望能以台灣優先的精神,開創國際化、人文化、本土化的新文化,並期待21世紀的台灣能邁向創造《文化奇蹟》之路,成為東方文化的精神重鎮,落實台大醫學院前輩蔣渭水的夢想:「有第一流的文化,才能創建第一流的國家。」
      當年在美國杜克大學圖書館,看到象徵日本文化精髓的三百本《日本文庫》,我就默默發誓,我也要出版三百部象徵台灣文化精華的《台灣文庫》,目前已經80歲的我,才出版100本左右的《台灣文庫》和《望春風文庫》,我期待年輕的一輩,能出現理想主義者,替我完成我未能完成的理想。我歷經半世紀的出版事業,最大的貢獻,可能是出版50部台灣傑出人物的傳記,建立了台灣傳記文學的新傳統,我個人也完成三部長篇傳記,以及一百多篇台灣歷史人物的短傳,在傳記文學的成就上,平凡的我,似乎比不平凡的胡適做出更多的成績。
《故友回憶集》是此書最重要的部分
    第二部分《故友回憶集》,可以説是此書最重要的部分,楊逵晚年受聶華玲之邀,來北美洲訪問,是他人生中最愉快的一段生命旅程,不但充分享受自由的滋味,同時異國的經驗也改變了他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看法,他的光臨洛杉磯也促成《北美洲台灣人文學研究會》的成立,這是海外14位作家與學者,因楊逵的關係,大家齊聚一堂而成立,在海外台灣文學史上留下不朽的足跡,他也因此獲得第一屆台美基金會的人文獎,我也因為他的小說《送報伕》而開始,投入台灣文學的研究。
    郭雨新是我們的《家族之光》,我的祖父林煥曾經幫助他在宜蘭農校時渡過難關,他曾擔任過宜蘭省議員25年,是當年省議會五虎將之一,退休後,他成為台灣民主運動的傳教士,成為承先啓後的關鍵人物,他不但影響陳菊、林義雄、游鍚堃等宜蘭政治人物,1975年他參加立委選戰,結果廢票八萬張,這場選戰促成無數新生代的覺醒,產生了日後的黨外與民進黨;晚年流浪海外,曾經在美國國會作證,為《台灣關係法》的設立,貢獻一份心力,1985年77歲他在美國去逝時,舉國同悲,
受他影響的民主後輩,終於在1986年成立台灣民進黨,完成他未完成的夢想。
    陳泗治這位台灣音樂哲人,他淡江中學退休後,旅居美國,我曾三度一起與他到柑縣水晶大教堂做音樂禮拜,留下美好的回憶,從他那裡,我獲得日治時代台灣音樂家與音樂史的第一手資料,例如江文也的生平等,當我跟郭芝苑、蕭泰然一起到他家拜訪時,平常沉默寡言的他,突然暢談他在日治時代的黃金歲月底回憶,尤其是1934年他跟江文也、高慈美等旅日音樂家,在楊肇嘉帶領下巡迴全臺演出七場音樂會,那時的陳泗治彷佛返老還童,笑得特別開心。陳泗治的鋼琴作品充滿了濃濃的台灣味,聽起來特別感人。後來我主編《望春風文庫》時,特別邀請他最得意的門生卓甫見,為他的恩師寫出《台灣音樂哲人陳泗治》。
曹永和院士《台灣島史觀》與夏志清院士《現代中國小說史》都影響深遠
    我晚年才認識曹永和院士,2002年我擔任台南市文化局長時,曾與劉峯松合作,舉行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有關《荷蘭時代》的台灣底學術研討會,那時我們邀請曹永和、翁佳音等來做主題演講,後來臺南文化局邀請江樹生翻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部文字著作《熱蘭遮城日誌》共四本,想不到不久之後,荷蘭時代的台灣史變成顯學,這方面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出版的書貢獻極大。曹永和是大器晚成的博學之士,懂得十多種外國語,他的《台灣島史觀》是非常宏觀的看法,希望有一天,他的弟子中,有人能寫出,至少六千年的台灣島史,從漢人的角度來看,台灣祗有四百年史,但是從南島語系的原住民角度,台灣史至少有六千年。我曾經三次拜訪曹永和院士藏書豐富的家,加上他像是台灣史的活字典,每次拜訪他,都收穫滿滿,台灣史方面的智識成長不少。
    我和楊牧共同主編《新潮叢書》的時代(1970-75),夏志清無形中成為我們的精神顧問,因此志文出版社老闆張清吉來紐約時,我特別帶他去拜訪夏志清,而夏志清家無形中成為我們大家的清談中心,夏夫人王洞女士又燒了一手好菜,經常招待我們享受夏家的美食,那時就讀NYU的施淑青、和小説家於梨華,也常常在夏家歡聚,談的最多的是夏志清把她捧紅的張愛玲,當新加坡學者王潤華、淡瑩夫婦要返國任教時,王洞豐盛的告別餐宴,特別另人難忘,而楊牧、陳少聰告別東岸,要去西雅圖華大任教時,我把當時紐約的華裔人文大師:周文中、王浩、夏志清、於梨華、施淑青、楊牧、陳少聰等齊聚一堂,算是一次歷史性的盛會,難怪三年前在中研院碰到王洞女士時,她說:「當年跟你與楊牧在一起的時光,是我們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吳濁流和葉石濤是我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學的啓蒙者
    吳濁流《無花果》啓蒙我的台灣意識,而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啓蒙我對台灣文學的認識,我非常欣賞葉老純真的文人個性,每次見到他談起種種的文壇往事,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我祗有二次機會跟他有比較親密的接觸,1991年他獲得南加州《台美基金會人文奬》時,我剛好是評審委員,除了助他一臂之力外,也安排他在美國唯一一次演講《加州大學洛杉磯洛杉磯分校葉石濤演講會》,那時該校在台灣學生會長郭慈安主持下,大約有70人參加,不少學生在演講會後告訴我:葉老的演講讓他們大開台灣文學的眼界。另外一次是1999年,我邀請葉老來花蓮門諾醫院主講《台灣文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那天他娓娓道出臺灣330年的文學史,他的演講頗引起我在東華大學與慈濟大學的學生心?的共鳴。更令人難忘的是,企圖在花蓮推動台灣文藝復興運動的吳潛誠教授也抱病前來聽葉老的演講,並在會後特別陪葉老和其他文友鄭烱明、李敏勇和彭瑞金和我一起暢遊太魯閣,留下他最後的人生美好回億。
曹永坤與我共創《台灣馬勒愛樂協會》
    曹永坤的曹府音樂沙龍,在台北是出名的,由於主持人的博學,讓大家獲益良多,連李登輝夫婦都是曹府音樂會的常客。我跟曹永坤先生本來是君子之交淡若水式的愛樂之友,但是為了成立《台灣馬勒愛樂協會》,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我們成為過從甚密的音樂文化戰友,終於在2006年7月7日,我們在曹府舉行台灣笫一次《馬勒生日紀念音樂欣賞會》,那天曹先生暢談他對他對馬勒音樂的看法約40分鐘,他説:「馬勒寫出西方音樂史上,最美的音景(Soundscape),由於台灣人的認同問題,與猶太人的馬勒很像,因此使我們很容易接受馬勒的音樂。」想不到二週後曹先生就因肝癌而過世,後來在曹夫人鼓勵下,丶我們正式成立《馬勒愛樂協會》,目前在邵柏勳會長領導下,已經舉行過七十多場《馬勒文化講座》,並且每年到國外欣賞馬勒音樂的演出,是目前全球最活躍的《馬勒愛樂協會》之一。
              吳西面和廖述宗對近代台灣民主運動貢獻極大,前者創辦《太平洋時報》,後者催生《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吳西面是我在洛杉磯時代的文化親密戰友,我在1983年創立《台灣出版社》,出版不少台灣禁書《台灣文庫》,,吳西面馬上成為《台灣出版社》的股東同仁,每有新書出版,吳先生總會多買20本以上,送給親朋好友,1986年我們一起催生《南加州台灣人聯合基金會》,他擔任第一任會長,舉辦盛大的《台灣文化之夜》,在他任內邀請陳永興、謝里法、陳芳明、呂秀蓮等做專題演講,約五百人參加,非常成功;第二屆邀請張良澤、鄭烱明、簡上仁等做主題渲講,到晚上11點半才結束,沒有人提前離開,盛況空前。吳西面因受陳永興演講挑戰,他決心在1987年創辦《太平洋時報》,我跟陳惠亭、黃森元、鄭炳全、謝聰敏、胡忠信等人都有協助過他,1995年吳西面過世後,我接棒6年,我返台服務後,由顏永財夫婦與林文政夫婦接棒,直到2018年才成為網路週報,是台美人壽命最長的報紙。吳西面對早期的民進黨出錢出力貢獻極大,他也是南加州台灣人社團的聖誕老人,祗求付出,不求回報。
    廖述宗是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的催生者,他是世界級的男性荷爾蒙的權威學者,他的恩師是諾貝爾獎得主,他對近代台灣的民主化運動貢獻極大,李登輝的總統直選,他是大力促成者之一,我跟他合作過不少事情,例如林義雄到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獲得碩士學位,就是他主持的基金會出錢出力,而我們南加州台灣人聯合基金會祗是從旁協助,台灣出版社出版柯喬治英文版《Formosa Betrayed》,那時廖教授主持的基金會也從旁協助,1996年南加州TUF和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聯合舉辦《台灣文化之夜》,邀請李遠哲主講《回台工作1001夜》,約八百人參加,也是我們倆人幕後合作的成果。廖述宗的父親廖繼春,被我選入我主編的《廿世紀台灣代表性人物》,因為他是近代台灣最傑出的畫家,曾六次贏得日本帝展。
李敖最後遺言:「你們台灣人放心好了,中共吞不了你們。」
    雖然李敖認同中國,我認同台灣,但我一向以愛與包容的態度,對待他們,在《文星時代》,李敖以犀利的文筆,把蔣政權認真做假的真面目揭開來,而且始終如一,對孫中山的批評,李敖也是如此,他也曾經幫忙過台獨烈士鄭南榕辦雜誌,與台獨先知謝聰敏維持終身友誼,李敖在去逝前一年,受葉麗晴之邀,在飛頁書餐廳做生平最後一場演講,那時他説:「你們台灣人放心好了,中共吞不了你們;但是你們要獨立,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演講完後,他對我說:「我保留一封信,証明你的《當代智慧人物訪問錄》,是我推薦給蕭孟能,才列入《文星叢刊》142號。」雖然我後來沒有看到這封信,但是我相信李敖的話,我的處女譯作《當代智慧人物訪問錄》,在文星出版,獲得4200元稿費,是我人生中最難忘的經驗。後來李敖在台灣出版彭明敏《自由的滋味》,是採用我的《台灣文庫》的譯本(由高瑞穗主譯),算是報答他早年的知遇之恩。
郭松棻是文學界的《台灣之光》,王敏昌是醫學界的《台灣之光》
    郭松棻與我雖不常見面,卻是心靈上的知已之交,在大學時代透過《文星雜誌》,他把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介紹給台灣讀書界,而我則透過《新潮文庫》介紹行動的哲學家羅素,給台灣讀書界。1968年我出國時,在加州柏克萊大學楊牧家,同時認識了郭松棻、劉大任和張系國,後來我在紐約行醫,郭松棻也到紐約聯合國就職,那時我跟謝里法和洪銘水常常到郭松棻和李漁家清談,那是一段美好時光的回憶,有一次就在郭松棻家,他的父親郭雪湖把三大箱資料交給謝里法,這是日後謝里法完成《日治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最原始的史料。1978年我到南加州行醫,與郭松棻祗是偶而以電話連絡,每次都很開心,後來他放棄保釣運動,全心投入以故鄕歷史為背景的小說,更是為他高興,我二次率領台灣文化團在紐約台灣會館舉行文化講座,郭松棻都特別來捧場,使我有他鄉遇故知的感覺,實在非常感動。,
    王敏昌是獨派陣營的正人君子,我與他們夫婦認識,卻是因為一起欣賞林昭亮的音樂會的緣故,我們對音樂的興趣超越對政治的興趣,王敏昌是台美人醫界《台灣之光》的卓越人物,他早期發現的PSA Test,廣泛被運用來預測《攝護腺癌》的存在,不知道救了多少男性病人,但很不幸的他自己所患的《膽囊管癌》卻無法預測,他的隆重的告別式,証明他確實是我們台美人之光的人物。
蕭泰然與馬水龍都是世界級的台灣作曲家,都是我心靈上的知已之交
    蕭泰然是東方浪漫派的音樂大師,他譜出了東方音樂家最優美的音景(Soundscape),他與許丕龍在1982年在南加州舉辦的《三千人感恩節音樂會》使我認識了多釆多姿的台灣音樂傳統,我也很榮幸地在擔任TUF三年會長任期(1988-1990)
    時,催生了他不朽的三首協奏曲,使他由鄉土的民族樂派作曲家,銳變為國際級的浪漫派大師,後來我們成為親密的文化戰友,共同把他的3⃣️首協奏曲和《1947序曲》推上國際舞台。1992年11月13日林昭亮&聖地牙哥交響樂團,世界首演蕭泰然小提琴協奏曲;1995年6月3日蕭泰然《1947序曲》在北加州世界首演;2000年4月5日蕭泰然遠征莫斯科,俄羅斯聯邦交響樂團在柴可夫斯基音樂廳,俄國首演蕭泰然《鋼琴協奏曲》和《1947序曲》,這三場音樂會都是台灣音樂史上的大事,雖然台灣媒體很少報導,但是我都親臨現場,寫下歷史性的現場報導,為歷史作見證。我與蕭泰然30多年的友誼見証了他是一位非常謙虛而虔誠的基督徒,並擁有人道主義和理想主義的胸懷,他是我認識的朋友當中。人格最無私的一位。他所創作的音樂,與鄧雨賢、江文也、郭芝苑等人的作品一樣,是台灣音樂文化的永恆資產;蕭泰然的存在,不僅是台灣人的光榮,也是台灣文化國際化的先驅,我很榮幸有機會成為蕭泰然推動海外台灣人文藝復興運動的親密文化戰友,更感激他讓我認識台灣音樂之美。蕭泰然雖然沒有為我他的子女留下任何金錢,但卻為整體台灣留下最誠摯而豐富的音樂遺產,希望有一天在他心愛的故鄉高雄,能夠出現美崙美奐的《蕭泰然音樂纪念館》以及《蕭泰然文化中心》,並讓他的音樂普遍獲得台灣人民的肯定與欣賞,同時也能像貝多芬、馬勒的音樂一樣傳頌到世界各地,更期待台灣人民能團結一致、合力促成蕭泰然內心強烈的《台灣人民出頭天》之夢。
    除了蕭泰然之外,另一位世界級的台灣作曲家馬水龍,也是我精神上的知已之交,我們本來是君子之交淡若水式的朋友,直到2005年我搬到関渡後,成為馬水龍鄰居,才進入我們友誼的一段黃金時代。那時我經常跑到他那俯瞰関渡平原的美麗的家,我們無所不談或聽他的新作。記得有一次,他放了他的鋼琴協奏曲在羅馬尼亞首演的版本,特別另人感動,我也開始經常參加他在邱再興文教基金會支持下創立的《春秋樂集》,也因此有機會聽到無數年輕一代作曲家的作品。而每逢有他的新作發表,他一定會送我最好的貴賓席,並親自開車送我到音樂廳,記得最感動的一次世界首演是他的《無形的神殿》,這是馬老師有一次登上玉山時,深刻感受到台灣山林之美,使他從內心深處湧現出對台灣之愛,放是用名詩人李魁賢的詩《無形的神殿》,創作出的不朽之作。我個人也直覺地認定馬水龍《無形的神殿》和蕭泰然《1947序曲》,是近代台灣作曲家最具國際水準的作品。我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催生馬水龍任何作品,本來他答應為蔣渭水基金會創作的《蔣渭水畫像》,也成為他的未完成的創作。如果人死後有靈魂的存在,那麼我相信馬水龍和蕭泰然已經到那更美好的世界相會了,他們都讓台灣音樂在世界樂壇佔一席之地,他們倆人都是台灣之光的歷史人物,與他們二位成為知心的朋友,是我一生最大的榮幸。
王古勲與我以唐吉訶德精神,在海外宣揚台灣文化之美
    王古勲雖然與我,是建中同一屆,但彼此並不認識,直到1986年他由德州搬來南加州,我們才有相見恨晚之感,成為文化上的親密戰友。王古勲的父親王井泉,曾經在1939年創辦《山水亭》,扮演了類似法國文藝沙龍的角色,在日治時代台灣知識份子推動的《文學雜誌》,《戲劇運動》、《美術運動》、《音樂劇運動》均以山水亭為中心,因此膠彩畫大師林之助才會説:「山水亭曾經笨動過台灣文藝復興的氣流」;而台灣出版社之所以能出版《吳新榮傳》《陳逸松傳》《巫永福傳》以及《復活的群像—台灣三十年代作家群像》,都是王古勲引介之功。在洛杉磯我跟王古勲,以唐吉訶德精神,在海外推動台灣文藝復興運動,是非常辛苦的工作,不過我們一起主持的十場《台灣文化講座》和《台灣文化之夜》,卻是非常盛大而成功的台灣文化盛會,給南加州同鄕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他的英年早逝,也留下了很多人生的遺憾。
陳定南是綠色執政的典範人物
  我跟陳定南的交情並不深,在宜蘭中學時,他慢我三屆,大概在我念醫學系三年級時,我去參加《宜蘭旅北大專校友會》時,才第一次認識他,那時他是會長,他負責介紹我的堂伯父郭雨新,那天晚上我在日記上寫道:「陳定南將來會做官。」
第二次見到陳定南時,已經是1987年,我因為出版《自由的滋味》、《無花果》而成為國府黑名單,17年不能返回故鄉,透過陳五福醫師幫忙,才得以返郷,那次見面是在陳五福醫師礁溪別墅,記得那時我還問他:「為什麼你還沒有加入民進黨?」後來他代表民進黨與宋楚瑜競選台灣省長時,我是海外同鄕中,替他募到最多金元卷,並且組團回來給他助選,到彰化時,我才有機會與恩師李鎮源教授,對著二萬人演講,主持人翁金珠還贊美我的演講頗有搧動力。1988年我返臺時,陳定南正從事反六輕來宜蘭運動,他在電視上辯勝王永慶,才使六輕移去雲林麥寮,這是宜蘭人永遠不會忘記陳定南的原因。陳定南是《綠色執政、品質保証》的始祖,他任內的《冬山河風景區》《羅東&宜蘭運動公園》都是永績經營、造福人群的建設,希望全國的父母官,個個都以陳定南為學習對象,台灣一定會更美好。
陳明憲醫師是台灣醫界典範人物,也是我的精神知已
    陳明憲醫師,可以説是台灣醫界的典範人物,可能是因為大學時代得過《鼻咽癌》,他對待他的病人特別有同理心,陳醫師本身不但有豐富的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而且對台灣文化的認同也非常有深度,更難得的是,他是完全不受國民黨制式教育精神污染的完美人格者。但他最大貢獻是在他本行放射腫瘤科的領域裡,他是長庚醫院放射腫瘤科的元老功臣,深受同事與病人的愛戴,他也經常在國內及國際上有名的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因此他的英年早逝,是台灣醫界的重大損失。陳明憲醫師與夫人陳美媛,我本來並不認識,但是因為台灣文庫有不少台灣傳記文學名著,例如《自由的滋味》、《無花果》等,他們自動成為台灣出版社的同仁,並且熱心的參加我們催生的《台灣文化講座》和《台灣文化之夜》,能夠結交他們這種心靈上的知已之交,是我與王古勲從事台灣文化推廣運動的最大收穫。
吳清友創立世界級的誠品書店,成為台灣文藝復興的基地
    透過好友鄭紹良博士,我才在1999年認識了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先生,吳先生特別在誠品書店敦南店招待我們二人午餐,當鄭紹良介紹我是當年《新潮文庫》催生者時,吳先生馬上向我致敬,因為他年輕時由頑童變成書迷,便是受到《新潮文庫》二本書的影響:《史懷哲傳》和《文明的哲學》(鄭泰安譯)。因此雖是初次見面,大家都有提升台灣文化水準的共同理想,我們三人都聊得非常愉快。不久望春風出版社出版了《深情的浪漫—-蕭泰然的音樂世界選輯》,我們就在誠品敦南店舉行新書發表會,那天約100人參加,蓋冠雲集,吳清友先生也來了,那天我再度扮演文化媒人的角色,把蕭泰然和吳清友
這二位麻煩症《Marfan Symdrome》的患者認識,他們二人都長得高大英俊,都有二次心臟病開刀的記錄,這二點正是醫學上麻煩症的特色,日本外科聖手橫山大夫救了蕭泰然一命;而我的老師洪啓仁院長救了吳清友一命,這二位台灣文化界的巨人,由於同病相憐,那天似乎聊得特別愉快。後來望春風出版社,在2001年於誠品敦南店舉辦十場《廿世紀台灣代表性人物文化講座》(主講者包括蕭泰然、彭明敏、李遠哲、李喬、高俊明、林宗義等人),透過公視轉播,非常轟動,後來我們也出版DVD專輯與專書,可能是誠品演講廳唯一留下歷史性記錄。2002年我們又舉辦十場《廿世紀女性代表性人物》文化講座》,也相當成功。吳清友的誠品書店,是台灣文化界之光,我在美國南加州都無法找到這麼有水準的書店,因此屢次鼓勵吳清友來美國開誠品書店,現在吳先生的接班人他的女兒,已經在香港、中國、日本創立《誠品書店》,可惜還未在美國開店,我返台22年經常拜訪誠品,每次都有賓至如歸之感。
林瑞明教授對建立台灣文化的主體性,做出多元的貢獻
    林瑞明跟吳清友一樣,都是台南人,他的一生對建立台灣文化的主體性貢獻極大,我跟他也是君子之交淡若水式的心靈知已之交,並不常見面,祗有2002年我到台南市擔任許添財文化局長那一年,我們才成為台灣文化的親密戰友,當我在2000年那一年獲得賴和獎時,林瑞明陪我們到總統府見剛剛當選總統的陳水扁,這次見面我們共同提議,台灣應在各大學設立台灣文學系,而林瑞明又是陳水扁台南一中同學,因此成大台文系成為國立大學最完整的台灣文學系,林瑞明居功厥偉,我在文化局長任內,想把畫家郭柏川舊居改為《郭柏川紀念館》時,林瑞明也助我一臂之力,我欲邀請江樹生翻譯《熱蘭遮城日誌》第二&三冊時,他也從旁協助,當林瑞明成為國立台灣文學館第一任館長時,我經常帶國外朋友去參觀,他總是親切招待。我擔任文化局長最後一週,我們曾同遊吳哥窟,朝夕相處,才發現他是幽默風趣以及台灣文學的活字典,難怪文評大師葉石濤的《台灣文學史綱》,會請林瑞明寫333年的台灣文學史年表。林瑞明不但是第一流的詩人,也寫過《楊逵畫像》,更是賴和的權威學者,他桃李滿天下,指導無數學子,以台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為論文題目,是《台灣學》的一代宗師,去年蔣渭水基金會理事會,我們還見面談我們共同喜愛的馬勒音樂,想不到竟然是我們人生的最後一次見面。
曾御慈是我教過最優秀學生,可惜壯志未酬身先死
    1997年我由美國返花蓮門諾醫院任小兒科主任時,那時我在慈濟醫學院兼任大二的《醫學與人文》,大約1999年曾御慈來修我的課,那時她是班代表,她經常會來門諾醫院參加,我與黃勝雄院長主持的《台灣名家演奏系列》和《名人文化講座》。每次她的心得報告,總是文情並茂,令我印象深刻。我前後在慈濟醫學院兼課三年,大約教過三百個學生,但是離開花蓮後,一直有聯繫的學生大概祗有三個,而曾御慈就是其中之一。有一次她向我報告她到瑞士參加WHO的感動之旅,總讓我產生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的喜悅。記得2004年我們出版《歐巴尼傳奇》這位抗煞英雄傳奇人物的傳記時,曾送給她此書,想不到日後 ,為SARS犧牲的歐巴尼醫師,竟成為她的追蹤偶像,可惜壯志未酬身先死,她成為酒駕者的犧牲品,而中斷了她一生善良的美夢。後來我才知道,曾御慈是柯文哲的愛將,因此我連續三年為御慈舉行《音樂追思會》時,都有邀請柯文哲來致辭,曾御慈跟陳明憲醫師一樣,對待病人特別好,他們二位可以説是台灣醫界永恆的天使,值得為他們立傳。
第三部份12篇論文,象徵我與俞國基兄的永恆友誼以及失落的《紐約時報夢》
    第三部分12篇論文,有9篇是登在自由時報星期評論專欄,在此我必須特別感謝當時的自由時報副社長俞國基先生,我們在紐約時代就互相認識了,我們二人都深受《文化掛師》的紐約時報的影響,因此一直有共同的理想—-希望台灣也能出現一份《文化掛師、重視人文精神》的台灣人的紐約時報,現在我們二人都退休了,《台灣人的紐約時報》已經成為我們的Impossible Dream,這九篇呼籲《台灣文化維新》的文章,象徵我與國基兄的永恆友誼。《台灣醫師對台灣文化的貢獻》是我的學長李源德院長,邀請我到中國醫藥大學《醫學人文講座》的一篇講稿。《論馬丁·路德.金恩的美國夢》是為了這場25萬
人民權運動大遊行,金恩博士發表《I Have a Dream》,50週年紀念而寫,這篇文章不啻是美國黑人的登山寶訓,美國之出現黑人總統歐巴馬,大量中產階級黑人的誕生,甚至我們台美人在美國能出人頭地,均與這篇演說有關,而金恩博士的六個《美國夢》,都不必花一毛錢,祗要黑、白二個族群,拿出愛心,改變觀念,忠實實現美國憲法所謂:「All Man are Created
Equel。」即可獲得族群的和諧相處。但是金恩博士所要求的經濟平等,美國黑人尚未實現,反而亞裔美國人的平均收入已經超越白裔美國人。
                                    「從《義大利文藝復興》談到推動《台灣文藝復興運動》」獻給謝博生同學在天之靈
    最後一篇論文:「從《義大利文藝復興》談到推動《台灣文藝復興運動》」,曾經在陳永興主持的台灣民報連載過,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完成這篇二萬字的論文,去年完成此文時,剛好最重視西方文藝復興運動的謝博生同學, 突然過世,他經常派遣台大醫學院學生到義大利做文藝復興之旅,到義大利取經的目的,是為《台灣文藝復興》播下種子,謝博生同學可以說是壯志未酬身先死,因此我把此文獻給他的在天之靈。我特別感激他,邀請我成為台大醫學院第一位《醫學人文講師》
2000-2007),這是我教學生涯中,一段美好的回憶。
    起源佛羅倫斯的《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是一場影響全球、百花齊放、人類文明大躍進的以人文精神為重心的再生運動;它欣起了《宗教改革運動》以及歐洲學術界人文精神的復活;並為後來蒙田、伏爾泰、盧騷等人為主的法國《啓蒙運動》奠基。甚至後來愛默生領導的《美國文藝復興運動》、葉慈主導的《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以及以馬勒為中心的《維也納世紀末文化黃金時代》,也多少受到《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
    在日本《明治維新》讓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現代化的文明國家,可以說是小型的《東方文藝復興運動》,可惜後來日本走上德國卑斯麥軍國主義路線,而沒有走大隈重信主張的《英美民主議會路線》,武力的侵略埋沒了文化上的成就。如果日本是以優質的文化去征服亞洲各國的心靈,相信大家都會感謝日本,而不會引起戰爭。
中國與台灣還未產生真正的《文藝復興運動》
    中國1919年發生的《五四運動》,雖然胡適認為是現代《中國文藝復興運動》,但是中國人文大師余英時卻説:「五四運動既不是文藝復興運動,也不是啓蒙運動。」因為白話文的革新,祗是語言改革,並沒有觸及中國人生命底層的人文精神,因此帝王思想仍然瀰漫在中國的大地上,也許《賽先生》已經落實在中國,但《德先生》始終未降臨中國,看今日的香港市民就可以明白。余英文下結論説:「五四運動是一場沒有成功的文化運動。」也就是說中國從未產生過,深耕人文精神的《文藝復興運動》。
    台灣在1921年,由蔣渭水和林獻堂等人創立《台灣文化協會》,企圖推動多元的文化啓蒙運動,並與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接軌,培養有文化素養的世界公民,但是後來因為政治理念不同而分裂,也可以説是一場失敗的文化啓蒙運動,因此台灣雖然有受《明治維新》與《大正民主風潮》的影響,大規模的由執政者主導的《文藝復興運動》從未在台灣出現過。
  幸而三位醫療傳道者:馬雅各、蘭大衛、馬偕,把基督教現代文明傳來臺灣;受梁啓超影響,林獻堂推動《台灣議會請願運動》,播下了台灣議會民主政治的基礎。1937年大稻埕最出色的《文化界甘草人物》王井泉,創辦《山水亭》餐廳,成為日治時代台灣文學、音樂、美術、戲劇、電影運動的梁山泊,扮演類似法國文藝沙龍的角色,日治時代文化界精英 豪傑,經常在此高談闊論,無形中《山水亭》催生了台灣近代史上,第一個文化的黃金時代。膠彩畫大師林之助説:「山水亭又窄又陋的半樓裡,曾蠢動過台灣文藝復興的氣流。」但是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來臨,結束了山水亭創造的《大稻埕文化黃金時代》。
              期待中國人民與台灣人民,努力實現《中國文藝復興》之夢與《台灣文藝復興》之夢,以精神文明去征服別人
    目前中國製造的高鉄,已經與日本並駕齊驅,但是中國人民的人文素養與人文精神,與西方文明國家仍然相距甚遠,因此我們期待習主席的所謂《中國夢》,不要重蹈當年日本軍國主義者覆轍,讓亞洲各國恐懼的《富國強兵之夢》,而是《中國文藝復興之夢》,提升中國人民的生活水準與文化水準,用精神文明去征服人家的心靈,而不是用武力去征服其他國家,並且實現當年蔡元培、胡適未完成的《中國文藝復興之夢》。給香港人普選特首的權利,街頭抗爭自然就會平息。
    台灣在日治時代雖然有短暫的蔣渭水《台灣文化協會》和王井泉《山水亭》創造的《大稻埕文化黃金時代》,但是後來日本軍國主義的壓迫和國民黨帶來的《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導致蔣渭水的《台灣文藝復興之夢》還未實現,在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時期,創造了《經濟奇蹟》與《政治奇蹟》,使台灣進入自由、民主、人權的時代,這是中國、新加坡、香港等華人社會還未享受到的;他們倆位總統雖然也做了不少文化建設,但是基本上,台灣仍然是《政治掛帥的國家》,因此我們期待蔡英文總統,能實現她在2015年10月20日,在全國藝文界顧問團成立大會上,所做的競選承諾:「厚植文化力,打造台灣文藝復興新時代」,讓台灣像瑞士、法國和奧國那樣地成為《文化掛師的國家》,提高文化預算,實現台灣東部的文化平權(創立蔣渭水文化中心),鼓勵台灣的文學、藝術、音樂、電影、戲劇等工作者,全力創作《讓世界看見台灣》的藝術作品,如果蔡總統在2020年一月能連任的話,期待她能把《厚植文化力,打造台灣文藝復興新時代》的重責大任,由熱愛文化藝術,深具人文素養的陳建仁副總統做總召集人,因為他備受《義大利文藝復興之國》的敬重,並由能幹認真的文化部長鄭麗君做執行長,整合政府的文化部、教育部、經濟部、經建會、交通部等,以及文化總會、醫學界、文化界、企業界、以及文創產業界,共同來實現當年蔣渭水和賴和未完成的《台灣文藝復興之夢》,讓台灣成為《文化掛師》的《文藝復興之國》,創造21世紀的《台灣文化奇蹟》,祗要蔡總統有機會完成這項歷史使命,相信台灣人民會給她很高的歷史評價,那時台灣將會像瑞士一樣成為和平、喜樂、安定的《文化掛師》的國家。(2019年11月26日完稿於淡水海揚社區)
Source from Dr. Hon-Tze Lin 林衡哲醫師
Posted in 12/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