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 台灣醫生在美國的初期情況 / 王國照 /2015/10

台灣醫生在美國的初期情況

作者 王國照

嗨,來去留學!

留學生的甘苦經

我在1969年前往美國留學。當初會有這樣的打算,是甚於當時美國無論在醫學教育、技術或研究方面,都是全球最頂尖的國家之一,因此心嚮往之。其次,由於美國醫學教育政策上的若干缺失,導致國內出現相當嚴重的醫師荒。為了亡羊補牢,便透過考試的方式,從國外篩選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語言能力都夠得上水準的醫學院畢業生前來美國當實習醫師、住院醫師及主治醫師。

與此同時,台灣經濟相對落後,而美國「外國醫學院校畢業生教育委員會」(Education Councils for Foreign Medical Graduates, ECFMG)的考試又可以在台灣報名及應試,因此許多醫學院畢業生便去應考。在許多人心目中,美國的醫學教育和訓練,比起台灣一些醫院可能更完整、更先進,於是通過考試,到美國「鍍金」的留學生也逐漸增多。有一段時間,台灣許多優秀的醫學畢業生,就這樣一批又一批被美國網羅去了。

留學生涯從某個角度來看光鮮體面,但背後也有不足為人道的艱辛。由於1960〜1970年代,台灣經濟剛要起飛,國民所得並不寬裕,許多留學生不是只帶著家裡勉強湊合的一點盤纏,就是向親友借貸出國,所以大部分在美國都是克勤克儉,一方面發憤苦讀,以期拿到獎學金作為補貼;一方面勒緊腰帶,省吃儉用,打工掙錢寄回台灣接濟家用,或設法讓家屬赴美依親。由於初來乍到,人地生疏,加上礙於法令,持學生護照的不能公然在外兼差;為掩人耳目,便只有到中國餐館跑堂、端盤、洗碗碟了。

事實上,很多六、七〇年代留學生的甘苦經是現在年輕學子無法想像的。舉例來說,有的留學生為了撙節開支以便多匯點錢回台灣,省吃節用到不能再「樞」的地步,以我們現在標準來看,未免覺得太不可思議。為了填飽肚皮,奈何囊空如洗,只得將牛奶攙水聊以裹腹,這類糗事時有所聞,見怪不怪。但在台灣的家屬卻被蒙在鼓裡,還以為這些去美國鍍金的子弟過得十分愜意。時下有人鼓吹喝牛奶瘦身,一些淑女、貴婦趨之若騖,這聽在老留學生耳裡,真是情何以堪?但此一時彼一時也,只能認命罷了。

由於醫生工作性質與一般人不同,而且工時又長,打工機會少之又少。所幸在醫院內也可利用假日或週末的零碎時間加班寫病歷,增加一些收入。雖然當時留學生大多學有所成,表現優異,但那段留學生活卻是相當艱苦的。

美國醫學院校的嚴選制度

外國醫學院的畢業生申請住院醫師(PGY)的職位,和一般大學畢業生申請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也有些不同。後者是每所大學的研究所都有其特定的GRE及TOEFL基本要求,只要找到自己想攻讀的科目,加上有好的指導老師,一旦入學,好好用功,學成機會相當大。但住院醫師的申請完全不同。雖然外國醫學生仍可用醫學院畢業證書以同等學歷申請「聯邦醫師執照考試」(FLEX),但過程相當複雜,尤其是語言上的溝通,及各種經由「問題導向學習」(PBL)及「客觀臨床能力試驗」(OSCE)等特定課程訓練出來的臨床技巧都是必備條件。只有通過這些考試,才真正取得資格,可申請到有住院醫師的醫院工作。

不過最困難的,莫過於如何進入你心目中首選的醫院或專科,因為理想的醫院及科別大部分已被美國的畢業生捷足先登了。舉例來說,我曾當過主任的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骨科,每年訓練五名骨科住院醫師(骨科訓練為期五年,但對基礎研究有興趣而且表現良好的學生可進入第六年的Program,以便專心做研究,研究成果有助於進入大學獲得發展機會),雖僅有五個職缺,但每年申請的應屆畢業生人數不下五百人之多。因此每年八、九月,所有骨科醫師便須花一、兩個星期從五百人中篩選出較好的六十人參加面試;然後在十一或十二月,再從面試中挑選出十到十二人送去參加「全國住院醫師選拔計盡」(National Residency Matching Program, NRMP),而於翌年三月中旬由該單位發布每 個學生的分發結果。由於這種篩選是學生和醫院共同參與,無形中便有很大的壓力,迫使每個專科每年都要在國內排行上力爭前茅,才能吸引最好的學生進來。

在制度上,美國醫學教育和台灣頗有不同。前者大部分醫學院學生都是在大學畢業後,因對生命科學具有濃厚興趣,而且大學時期不只在生命科學的學科表現優良,同時對社會關懷及與人的互動上都有傑出表現,才會選擇醫學作為畢生志業。何況每所醫學院對入學篩選都非常嚴謹,除了學科成績要好,其他如品行、興趣、對社會公益的投入,甚至是否合群都在評審之列。記得有次我們評審兩位在校成績一樣好的學生,一位喜歡獨處,另一位喜歡打籃球、踢足球、參加群體活動。如果只能二選一,雖然兩者不分軒輊,我們會錄取這位習慣群體活動的年輕人。

由於醫學院學生都是大學畢業後考進來的,依美國社會傳統,父母對子女的教養責任,包括經濟上的供應,只到大學完成為止,因此父母的經濟責任也相對減低,所以醫學生舉債就學的相對普遍。這些學生為了進入理想的科系,在醫學院四年級時,會有兩個月時間到心目中首選的學校或醫院實習。當然每個學生都有勢在必得的企圖心,抓住機會力求表現,希望得到專科醫師青睐,畢業後能進入科內學習。我記得,我因排刀,每天早晨六點半便到醫院上班,在美國三十多年期間,都沒見過比我晚到或早退的學生。相對的,每所專科為了吸收最好的學生,無不積極改進教學方法,邀聘國內外知名教授擔任教職;更不時發表先進技術和新知,並讓學生和住院醫師相互討論,於是第一流的學生便風聞而至了。

不過對外國學生而言,要進入第一流訓練機構,也相對困難重重。有時我會建議他們先從實驗室去表現或先取得博士學位,讓科內醫師認識你的專長,就會找機會培養你成為醫師。雖然因此完成住院醫師訓練要多花兩、三年,但研究成果會成為你的特長,不僅大家要借重,你也會比別人獲得更多機會。

也許有人要問,既然出國留學那麼辛苦,不如待在國內學習就好;何況國內也有相當不錯的研究機構,何必捨近求遠,自討苦吃?不過我還是認為,剛畢業的年輕人有機會出國也是一件好事,去看看別人不同的處事方式,去和想法不同的人切礎交換意見、去認識一些好學敏求的年輕未來科學家;再把這些觀摩和學習所得與你的長處融會貫通,豈不受益良多。如果時機不錯,既可留在國外發展,也可藉講學或交流機會把新知帶回國內貢獻社會,利人利己,何樂不為?

176_台灣醫生在美國的初期情況

摘自 重披白袍 國際知名骨科權威王國照校長的學思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