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太平洋時報的崎嶇前途 / 吳西面 /03/2016

太平洋時報的崎嶇前途

作者 吳西面

「人在異地,心在故鄉」是大批旅居海外的台灣僑民大多數時候的最佳心理寫照。正因爲這份情,使我們這些海外遊子每每隨著故鄕民主發展的每一階段而情緒上充斥著種種喜怒哀樂的脈動:也是這份情,使得大批海外遊子在浸潤、感染到成熟民主國家中人民的和諧、安寧、無所恐懼之後,尤其希望自己的故鄕的同胞也能同享人間這個最大的進步或發展。

爰乎此,當台灣尙籠罩在專制、戒嚴統治之下時,海外的我們或以行動,用示威、用交涉進行抗爭;當台灣的民主還沒有辦報自由、結社自由時,海外的我們就前仆後繼的爲打破這一層又一層的禁忌而努力。

海外眾多的台湾移民在這一脈相承的傳統下,儘管經費經常是拮据的,卻始終不曾間斷的以微弱的財力,設法創辦、維持一份能反映人民心聲、針砭督促故鄕改革的媒體,期望它能發揮爲民喉舌的功能。這一份傳統從美麗島週報在美麗鳥事件後不久誕生以後,就綿延傳承著,歷經台灣民報而至今天的太平洋時報。

早期美麗島週報、台灣民報既是創辦於美麗島事件發生後不久,台湾社會依然充斥暴戾肅殺氣氛,反應那樣的時空,彼時先後存在的兩報肩負的任務純然是以批判、聲討爲主調。而受到財力微薄的影響,這兩份報紙總是在現實的壓力下,因難以爲繼而不得不停刊。

但是延續海外僑民,效力故鄉民主發展的香火,究竟是份神聖而饒富意義的工作,這個高尙的宗旨仍然深深打動許多人的心,爲故鄕盡棉薄之力依然是許多有志之士的自我期許。在台灣的民主改革仍然有待鞭策之下,海外台灣人的使命感使我決心投入爲故鄕做一點事的行列中,與這些有志者商之再三後,太平洋時報於是誕生。

不同於早期的美麗島週報與台灣民報,太平洋時報的參與者層面擴大了許多,其努力方向和致力鼓吹的也較早期的兩報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它還打破歷來海外經營反對批判報紙短命的傳統,從八六年夏天面世迄今,倏忽已逾六、七年。

在台美兩地民眾追求民主進步發展同步的情形下,太平洋時報伴隨著台灣人民走過衝破黨禁、衝破戒嚴的驚濤歲月,也伴隨著海外台灣人民走過衝關及衝破黑名單的艱辛歷程;在執政黨嚴重內哄將危及台灣改革幼苗的千鈞一髮之際,太平洋時報扮演台灣民主守護神的角色,以凌厲不挫的立場嚴防執政黨因黨亂而危邦,也明確揭橥台灣人民不容大中國封建思想分子以虛幻的海市蜃樓羈絆台灣自我國格的完整發展,抨擊海峽對岸對台灣的染指企圖。它,在在反映出台灣人民近年來快速變化的發展軌跡,是這段時間內海內外台灣人命運緊密相連的縮本。

和前此的海外台灣人報紙相同的是,太平洋時報儘管隨時高懸宗旨,但是在實際的經營中,它仍不能免於經濟窘困的逆境。在多次重要關頭上,太平洋時報總是面臨難以爲繼的厄運。「關門」,是我吳西面做爲負責人,多次浮起的念頭,但是,「不能關」,卻也是我在經歷天人交戰後,必須做成的抉擇。

選擇「不能關」,意味著必須把更多的重擔往自己的身上攬;意味著必須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金錢,甚至是與自己親人間的更多辯論和意見相左;意味著自我的犧牲。對於這一切,我當然瞭然於胸,也爲此周而復始的陷入掙扎中。是不忍台灣人民得來不易的民主幼苗毀於一旦,是不忍台灣上下辛勤耕耘出來的沃野再次因爲貪污、腐敗,或強鄰的覬覦而夷爲廢土、焦野,我才決定繼續保留海外這株輿論幼苗,以呼應台灣有待厚植基礎的民主努力,也聲援台灣人民追求主權獨立、國格完整、人民尊嚴、社會公義的努力。雖然這是一條漫長,甚至是孤寂的道路,然而我選擇它,並沒有後悔;太平洋時報選擇它,匐匍前進,也義無反顧。

Source from 台僑月刊 創刊號 1993年11月15日 第三版

Posted in 03/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