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曇花一現的南加信用合作社 / 周實 /08/2016

曇花一現的南加信用合作社

作者 周實

前言

用現在的認知去看四十年前洛杉磯台灣人的社區結構,實在有太多的不一樣,很難想像當年沒有一位執業的台灣人律師,能幫台灣人社團向政府辦理登記,也沒有一間台灣人開的銀行,大家最熟悉的是開在小東京的日本Sumitomo Bank。70年代中葉的同郷除了上班族和工程師以外,移民來美國做生意的人也逐漸多起來,尤其很多人投資在旅館事業和經營公寓,也有許多單打獨鬥的同鄉,於是希望有一間台灣人自己的金融機構,便成為同鄉們非常務實的願望。

其實不僅是住在洛杉磯的同鄉有這個需求,全美其他同鄉較多的城市也一樣,譬如休士頓、紐約、賓州、華盛頓D.C.、麻州、和紐澤西州,衹是過去幾年同鄉會沒有很多人去注意罷了。

聯邦信用合作社

在大公司上班的人對於信用合作社(credit union)並不漠生,差不多每個公司都會在辦公的地點設立一個信用合作社的櫃台,方便員工貸款、存款和提款,其功能頗類似一般的銀行,但沒有銀行那樣廣泛的業務。我所服務的Rockwell公司在Downey市的廠房便有一個很大的信用合作社,我也曾經向它貸過款。

美國在1934年聯合各地信用合作社成立「信用合作社全國聯盟」(Credit Union National Association,簡稱CUNA),並促使國會通過法案,在該法案下,准許在全美各地設立聯邦信用合作社,成為除了商業銀行(Commercial Bank),儲蓄和貸款銀行(Savings and Loan Association)以外,美國的第三大金融團體,Rockwell的信用合作社便是其中的一個。

第一次聽到同鄉會也可以成立信用合作社是1976年在洛杉磯召開的第三屆「世台會」年會,當時擔任全美台灣同鄉會會長的莊承業提起德州休斯頓已經在1975年6月成立第一個台灣人合作社,而且營運得還不錯;這對於洛杉磯同鄉會是個莫大的鼓舞,多了一項服務鄉親的機會,彼此還可互相扶持以求壯大。

籌備會

因此我在1977年當洛杉磯台灣同鄉會會長時便在「洛台鄉訊」刊登了三篇有關信用合作社的文章(5、6、7期),並且轉載莊承業所寫的「介紹德州台灣信用合作社」一文。第一次籌備會是在7月24日召開,出席相當踴躍,有十幾位同鄉與會(劉丁榮、許啓勇、曾輝光、許清煌、陳銓仁、鄭盛博、王喜雄、王廷宜、莊洸雄、謝清志、楊基定、陳啓元、郭清江和曾振輝),全體一致同意成立信用合作社有其時代的必要性,並且建議取名為「南加州台灣人聯邦信用合作社」(Southern California Taiwanese Federal Credit Union,簡稱SCTFCU)。第二次籌備會議則在8月7日召開,與會者增加陳夢蘭、絲建東、吳英奇和張俊哲。陳夢蘭先生在移民來美國以前就在台灣的金融界服務,經驗豐富,人又可親。他在會中簡介了台灣合作社的運作情形,強調它也是非營利機構,是以服務會員為宗旨,營業以信用、販賣、利用、購買為主,並且可以發行支票。會中大家推擧我爲合作社的臨時召集人,地址暫時設在喜瑞都市。

於是我開始積極和加州信用合作社聯盟(California Credit Union League)連絡,在第三次籌備會時(9月16日)聯盟便派了一位顧問Kent Britton與會,在介紹信用合作社的歷史背景及應注意事項後,他讚揚同鄉們的勇氣和熱誠,並且強調要使信用合作社成功,需要工作人員持久的熱心、辛勤的工作、和大多數社員的踴躍參加。第四次的籌備會則是在10月22日以野餐方式在蒙特利市Barnes Park舉行,與會人士又增加了蔡裕雄、楊嘉猷、郭碧雲、和陳麗坤;此時同鄉會的非營利組織已經由日裔美籍律師向州政府提出申請,待批准後,以同鄉會做一個羣體(Incorporated),信用合作社就可以申請登記。

最後一次籌備會是1978年1月25日在喜瑞都舉行,Mr. Britton 再次參加指導,他表示已正式向NCUA提出申請,大概6個月內就可以獲得批准。這對於與會同鄉是一個鼓勵,也是一項承擔,經過半年來的努力,大家總算有了一個指望。對於我,雖然卸下了同鄉會會長的職務,但它也實現了一年前接任時,盼望「成立新社團」的建議。

開業/跨錯行的挑戰

1978年6月2日全國信用合作社總署(National Credit Union Administration,簡稱NCUA)正式來函通知SCTFCU已於5月31日批准營運,所有加入的會員存款都有NCUA保險,就像銀行客戶有FDIC保險一樣。當時第一屆信用合作社的組織架構如下:

理事會(Board of Directors):周實(兼社長),劉丁榮(兼第一副社長),

王喜雄(兼第二副社長),陳銓仁(兼財務),曾輝光(兼秘書)。

徵信會(Credit Committee): 許清煌(兼主席),謝清志(兼秘書),王廷宜。

監察會(Supervisory Committee): 楊基定(兼主席),陳啓元(兼秘書),曾振輝。

社籍會(Membership Committee): 郭清江(兼主席),廖政秀,王興宗。

研究發展會(Education Committee): 李成奎(兼主席),許啓勇,陳憲治。

顧問(Consultant): 絲建東,陳夢蘭。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組合,工作人員中有一半以上是工程師,而離譜的是身為工程師的我,竟然當起合作社的負責人,真是始料未及,跨錯了行!只好開始研讀如何規規矩矩地記帳(bookkeeping),以附合NCUA的規格和要求,還有一些與信用合作社有關的法律書籍。並定於7月1日正式營業,這時全美國的六間台灣人聯邦信用合作社也聯合在全美會的「望春風」刊登廣告,祝賀SCTFCU的成立。

營運

俗話說「萬事起頭難」、「隔行如隔山」,工作人員雖然都是生手,但經過一年來的學習,以及和外地同鄉交換經營的心得後,也能一歩一步地平穩上路。大家都是有同樣信念的義務工,抱著奉獻和服務精神,不辭辛勞地付出。

6月26日和7月14日印發開業公告寄給所有南加州的同鄉,除強調合作社性質、存款、提款和紅利計算外,並明列「入社手續」,凡屬南加州台灣同鄉會會員,均可申請加入,首次存款至少一股($5元);加入為社員一個月後即可申請貸款,貸款種類、數額、和利息都經過大家的討論和共識,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全憑信用的無擔保貸款(Signature ,Unsecured loan),雖然風險最大,但這也是成立合作社的目的之一。而數額最大的則是新車貸款,可借到八千元。

四個月後合作社已有一百多名社員,存款數額超過三萬元,並已借出一萬多元的貸款給數位社員;但若以南加州地區同鄉之多,財力之雄厚,合作社的成長應該遠遠超過此數才對,這是對工作人員最大的困擾和挑戰。

交棒

第一次年會在1979年2月10日舉行,社員大會是合作社的最髙權力機構,遵循民主機制,在年會裏選舉理事會(七名)與徵信會(五名),再由理事會聘請社員擔任監察會(三名)。  一些從籌備會時就和我一起投入的同鄉希望能退居第二線,真是感謝他們在時間和金錢上的無私奉獻。於是在年會時加入了一批新的生力軍:王桂榮、朱光昱、李重宏、楊貴運、陳正一、許照信、蘇明敏、卓敏忠、翁瀛豊、和歐煌坤。我也在79年底把擔任一年半的社長職務交棒給王桂榮,轉任財務理事,因此才有更多的時間回到自己的專業上。

髙峯期

當時在大洛杉磯王桂榮先生已經頗有名氣,他的思維縝密,投資眼光獨到,而且爲人慷慨好客,敢說敢為,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和旅館業者;接任社長後每個月的會議就從喜瑞都市搬到蒙特貝羅市,在他開的假日旅館(holiday inn)開會。以後有一段時間合作社存款都維持在二十五萬元左右,最多時達三十六萬元,社員人數也有390多人,貸出的款項約二十多萬元,所以每一季所發的股息都在百分之六到七,比銀行好。

成立信用合作社的初衷是希望在財務上能為同鄉提供一個疏困的管道,尤其是幫助臨時有急需而數額又不大的同鄉度過難關,所以無擔保的信用貸款數佔最多(每人可貸到二千五百元),其次則是購買新車者;一切手續都很簡單方便,徵信會的審查效率又髙,真正達到爲同鄉服務的目的。

挑戰

合作社在營運中也做了一些改革,大家都知道出納是一件繁瑣的事,尤其是管理公衆的錢,更要小心謹慎,一角一分都馬虎不得。剛開業時我雖然擔任社長,但也兼顧部分財務方面的工作,下班後大部份時間都花在記帳,每個月要有一份報表給NCUA的稽查員(examiner) ,每季要算一次股息給社員,所以曾經在台灣彰化銀行工作的內人很擔心我會記錯帳,收入和支出鬦不攏。後來稽查員也不忍看我那麼辛苦,擔心我會得心臟病,便建議把這些工作交由專業公司用電腦處理,每個月花一點錢,卻可以省掉許多精力。於是從1980年以後,財務理事便只管現金的出入,和收據的存檔。

因為工作人員都是義務工,服務久了難免會發生「彈性疲勞」,當初的熱忱也漸漸消失了,理事會便決定雇用一位兼職(part-time)經理,希望能為社員提供更多和更方便的服務,也希望在存款和增加社員方面有所改善,同鄉邱勝宗的加入給工作人員吃了一顆定心丸,真是難為了他的認真和努力。

完成使命

1981年以後合作社的工作人員開始有頻繁的變動,有些人離開,也有一些人加入(楊嘉猷、黃三榮、蘇國雄、蔡奮鬥等)。當時洛杉磯已經有了一間台資銀行(1980年成立的General Bank of Commerce 萬國銀行,後來改稱為萬通銀行)設立,雖然它是以營利為目的,但員工大部分是來自台灣,語言溝通上沒有問題;加上銀行的員工都是全職,能提供的服務、品質、和範圍更廣。因此合作社是否應該繼續存在,便成為大家心中的一大疑問?

另外80年代初期美國金融業面臨非常嚴峻的考驗,當時卡特當總統,房屋貸款利率一路上升,連帶影響了其他貸款利率的波動,這對於機動性較弱的合作社很不利,因為需要隨時調整貸款利率,而又能和銀行保持競爭力;雪上加霜,工作人員的負擔一時增加了不小。

認真考慮合作社的存廢是在5月5日的會議上提出,有16位工作人員參加,多數認為停止營業實在可惜,因為營運本身並沒有出狀況,雖有一些呆帳,但數額並不大;至於外在的經濟因素,合作社根本無法控制。四個月後的9月8日會議,存廢問題再度提出討論,表決結果是10票贊成結束營業,3票反對,1票棄權。9月14日NCUA派兩名代表與會,接受結束營業的申請,同時指定我處理以後的交接工作。我在當天便以理事會名義寫信給所有合作社會員,告知每戶都有最髙十萬元的保險,????需要擔心自己的存款,在60天內就會收到錢。至於貸款部份NCUA也會指定另一家信用合作社,繼續收取付款,信中我也提到結束營業的原因:Due to outside economic conditions,the credit union board of directors has found it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o provide the service we feel our membership deserves,and feel that liquidation is the best alternative for all involved at this time.

NCUA在10月23日正式來函告知SCTFCU結束運作,所有帳戶交由NCUA處理。從此三年多的「南加州台灣人聯邦信用合作社」在完成它的階段性任務後,也熄燈了。

感言

這是一段簡短的歷史回顧,也是淹沒在歷史洪流中的一個小漣漪。有些同鄉對於30多年前的往事可能記憶已經逐漸流失,更多的人根本不知道南加州同鄉會曾經擁有過自己的「信用合作社」。我因為從頭到尾都曾參與其中的運作,深覺俗語所說的「凡走過的必留痕跡」,是為之記。

這三年的經驗也讓我更深一層的認識到台灣人可愛的一面,大家都有一顆熱忱和関懷的心,奉公守法、又樂於助人。但和其他民族一様,也有極少數人會投機取巧。當然一個民族的文明與否也是逐漸演化而來,不可能一蹴而就,願你我共勉。

(周實  寫於2016年8月)

Source form 周實 08/2016

Posted in 08/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