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4. 留學美國、教育子女、邁向哈佛 / 施永強 /08/2016/Life/生活

留學美國、教育子女、邁向哈佛

施永強
  自序文

教育乃百年樹人之大業,個人的成就非考試成敗或公式準則所能論斷衡量。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父母應如是想,學生也應如是想。教育,不是為培養整齊劃一的學生,而是在充實精神生活和強調思維的發展。教育的歷程是藉由不斷思考、重新組織、改造經驗進而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習更為快樂,作為更符合社會期待。今時今日,處於高資訊、高科技、高人文的國際社會,教育是攸關興亡的大業。近年來,政府竭力嘶喊人才匱乏,尤其新一代缺乏國際視野與吃苦耐勞的奮鬥精神,令學者專家憂心忡忡。此外,工業界漸失競爭力,經濟轉型困難,三十多年所累積之資產優勢,早已削減殆盡。台灣資源貧乏,唯一可依賴的競爭力就是人才,但在其培養和供需顯然出了問題,尤其研讀博士班的學生日益減少,所以當前教育的體系急需改良。

本書由施永強教授撰寫,為作者平日與其他教授、同事之討論,進一步衍生而出,記錄其為理想奮鬥,從台灣遠赴美國留學,由淺入深帶入主題,從各種角度探討教育問題。以自身經驗與讀者分享其求學、留美之路、思考教育歷程,以及畢業後從事教學及研究的方法經驗。讓讀者瞭解其過來路,更由此書激勵年輕人的志向,定位自己的人生,引發讀者內心深處感動,勇敢追夢,在平凡的生命中發掘真我,創造非凡的人生。作者也分享其栽培子女的寶貴經驗,敘述美國多元化教育的活潑性,期許藉由本書的引導,能培育出足以迎接新時代挑戰,有創造力,能獨立思考,能團隊合作的人才。

本書實為研究生、大學生、中小學生,與父母及教育工作者的寶貴資源,皆可從本書獲得重要的人生啟示與教學求學的方法。台灣十多年來經由廣設大學、消滅明星高中、多元入學方案來進行教育改革。但受限於家長及社會,仍停滯在傳統「唯有讀書高」的觀念下,無助紓緩升學壓力,教育機構仍是高尊智育,相對於群育、美育及德育等不被重視。台灣的技職提升為大學,但往日的重實踐,刻苦實幹,研究開發的精神也變形消失。教學多用填鴨,只注重得高分。在此壓力下,教育者用大同小異的方式「生產」學生。但資質人各殊異:每個孩子都有鑽石般的價值,但也需不同的切割及雕琢方式來呈現最璀璨的面貌。教育應根據學生的能力及個人基礎來調整教程,因人而異,因才施教。

台灣著重考試,每科要求記憶,而較少講究推理與活用知識,不做有啟發性質的創作計畫和家庭作業,卻要求「速立、速成」的讀書成績。反觀美國教育的學風自由開放,學校很尊重學生的創造力和個人價值。在美國中小學,老師注重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往往讓學生學習思考重大問題的緣由和解決方案,指引他們去關心人類的命運。這些問題常常沒有標準答案,需要學生收集資料,並在思考中組織資料成為資訊,最終再根據消化過的資訊推導出結論。

美國大學不以聯考取捨入學,所謂 SAT或ACT考試,只是參考之一。除成績外,校方注重課外活動:社區志工,特殊才藝表現(如音樂、美術、運動等),和領導統御才能,每項因素都影響是否取得入學許可。因為沒有像聯考的壓力和分數主義,在高中時學生可依興趣選修課程,學習自己想學的事物。又因美國沒有升學補習文化,高中生可在課餘參與社區活動,孩子對自己社區有認同感,能培養他們對居住環境負責任的態度。目標是讓孩子們快樂地學習,努力找到自我發展的方向。教育的改革,須先有「理想」,但須知「方法」,有「目標」且知「步驟」,方能排除萬難,達到成功。

2012年(民國101年)暑假期間,我返回家鄉台灣,受聘於台北南港區中央研究院的資訊科學所,擔任客座教授。有時乘交通車從台大前往中研院,有時乘台北捷運到南港站,換乘公車到中央研究院。我目睹很多青年學子熙來攘往,在這城市中為人生前途奮鬥。我倚於窗邊,身體隨著車身顛簸,回想那些閃現又消逝的年輕面孔,就想盡一份心意,寫這樣一本書來鼓勵他們,將我們這一代留學美國的奮鬥歷程記載下來以勵後進。

於此期間,我與許多教授和朋友,討論並交換心得,深感台灣之危,人才外流且業界之競爭力持續衰退,學生又多選擇國內深造而缺乏昔日留學歐美的奮鬥精神,甚至最近幾年國內研讀博士班的人數明顯的下降。台灣的未來靠經濟,而經濟的未來靠科技,所以台灣應當以科技立國,而尖端科技的發展在美國,今天台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將在美國得到的成就和經驗帶回國內來播種,或透過技術合作的方式,把科技轉移到台灣來。

當我行走在中央研究院的胡適紀念館時,看到胡適先生的名言:「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胡適曾說:「叫孔丘、朱熹牽着鼻子走,固然算不得英雄,可是叫馬克思、列寧、史達林牽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漢。」他強調青年人要作自己思想的主人,不要被牽着鼻子走而迷失了自己,要有獨立的人格和自由思考的精神,通過自己的眼睛認識世界。基於以上種種和身為學者的使命感,於是蘊釀出版這本書,期能有助於台灣教育的提昇,讓青年人瞭解留學美國的實際情形,從而邁出腳步,追求自己的理想。

我們這些前一代的留學生,在美國求學及奮鬥過程中,交織歡樂和辛酸。我們貢獻台灣的,不僅僅是科學知識、先進技術,也包括多元的文化與思想和生活方式,這些到底對台灣的發展有甚麼影響變化呢?希望讀者能經由本書而有所得。本書除了留學經驗外,更描述美國中小學的教育歷程,並分析我的子女如何進入世界一流的哈佛大學。

在此,我要特別感謝教導我樂觀進取、努力向上的父親施明宗老師、母親林淑慎女士,和賜給我幸福的賢慧妻子黃安玲女士,與令我感到驕傲、溫馨的兒子施亞倫、女兒施亞婷,以及所有鼓勵我、幫助我完成這本書的好友們。

2016年寫於美國紐澤西州

 

作者簡介

施永強教授(Professor Frank Yeong-Chyang Shih)於1957年,出生在台灣台南市安南區安順里。四歲時父親到高雄市鹽埕國小教書,舉家遷移至高雄市鹽埕區。先後畢業於鹽埕國小、鹽埕國中、高雄中學。於1980年在國立成功大學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後服預官役,退伍後回母校成功大學擔任助教一年。於1983年9月留美,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Stony Brook)以九個月時間,拿到電機工程碩士學位後,旋即於1984年前往印第安那州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 West Lafayette, Indiana)研讀博士學位。於1987年取得電機暨電腦工程博士學位後,受聘於美國紐澤西州立理工大學(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擔任助理教授,並於五年後取得終身教職,升為副教授,再過五年後升為正教授。歷任系主任、研究所所長、副系主任、博士委員會主席、碩士委員會主席等職務。期間參與全校研究院院務委員會(Graduate Council)及全校教授代表理事會(Faculty Council),並擔任全校教授升等暨終身聘任權的評鑑委員會(University Promotion and Tenure Committee)主席兩年。教學行政之主屬科系為電腦科學系,並有副屬科系,包括:電機工程系、電腦工程系、生物醫學工程系和信息技術系。現為終身職正教授暨電腦視覺實驗室主任。

施永強教授迄今獲頒多項榮譽,包括紐澤西州立理工大學數次最佳研究獎和最佳教學獎,且多次獲得學術期刊和研討會的最佳論文獎。教授也曾受邀於多國之大學與研究機構訪問,擔任客座教授,包括台灣的中央研究院、國立台灣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台灣科技大學、東華大學、宜蘭大學、臺東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日本的國立情報學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 Tokyo, Japan);法國的國家科技學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Des Arts Et Metiers, Paris, France)、國家計算機科學與控制研究所(French: Institut national de rechercheeninformatique et enautomatique, INRIA);中國的北京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上海大學、湖南中南大學、山東臨沂大學等等。施教授獲得多項美國國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研究獎金,以及美國航空太空總署(NASA,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美國陸軍、海軍、空軍及工業界(AT&T、IBM)的研究計畫獎金,現擔任十多個國際專業學術期刊的主編輯或副編輯,並曾擔任過許多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主席和委員。

施教授是國際著名的電腦影像處理(Image Processing)和模式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學者,於數學形態學(Mathematical Morphology)、模式識別和信息隱藏(Information Hiding)等領域有著傑出的貢獻,尤其專注於數位浮水印(Digital Watermarking)和隱寫術(Steganography)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他是創建以閾值分解進行灰階形態操作中使用的二進制邏輯閘VLSI架構的先驅,不僅顯著提高運行速度達到實時運算(Real-time Computing)的功能,也提供了新的理論見解,促進工業界對數學形態學有效的應用發展。

施教授發表過逾兩百二十多篇的學術研究論文, 並著有四本專業的大學及研究所電腦教科書。第一本書「數位浮水印和隱寫術」(Digital Watermarking and Steganography)於2007年出版,獲得出版商頒為最佳暢銷書。第二本書「影像處理和數學形態學」(Image Processing and Mathematical Morphology)於2009年出版。第三本書「影像處理與模式識別」(Image Processing and Pattern Recognition)於2010年出版。第四本書「多媒體安全」(Multimedia Security)於2013年出版。

施永強教授迄今指導過二十多位博士生及兩百多位碩士生。卓越之教學成效亦可於栽培一對兒女身上窺見。其子女在美國高中均以第一名的有史以來破紀錄成績畢業,雙雙進入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就讀。兒子於2013年哈佛大學畢業,四年內獲得學士和碩士雙學位,並以極優異成績於畢業典禮上台接受表揚,畢業後隨即進入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醫學院攻讀醫學。女兒於2015年哈佛大學畢業,其畢業論文獲得Stem Cell Institute的最佳論文獎,被教授評比為研究所等級,並以極優異成績錄取留在哈佛大學醫學院攻讀醫學。

 

目 錄

作者簡介…………………………………………………………………… …… i

序文………………………………………………………………………….. ….. v

第一章 前言……………………………………………………………. ….. 1

第二章 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 … 11

第三章 把挫折感轉化為正向的力量………………………… … 23

第四章 選擇自己喜歡的領域,做自己思想的主人………. 27

第五章 尋找心中的橄欖樹………………………………………. … 33

第六章 美國留學的大體驗………………………………………. … 41

第七章 磨練思考,尋找研究專題……………………………. … 47

第八章 不斷尋求創新,追求卓越……………………………. … 59

第九章 求學與研究…………………………………………………. … 69

一、大學階段……………………………………………… … 70

二、研究所階段………………………………………….. … 73

第十章 留學省思…………………………………………………….. … 81

第十一章 申請美國大學須知…………………………………… … 89

一、美國的教育制度……………………………….. … 90

二、標準化考試………………………………………….. 95

三、如何申請美國大學……………………………. . 100

第十二章 邁向哈佛之歷程………………………………………. . 105

附錄 兒子對申請大學的建言…………………………………… . 131

 

Published in 08/2016
Donated by Prof. F. Shih 01/2018
Posted in 01/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