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台灣買靈魂:門諾醫院.黃勝雄醫師回憶錄
作者 黃勝雄
自序
讓生命更有意義
懷著感恩的心,我完成了這本回憶錄。首先我希望留給我在台灣和世界各地的親戚朋友當紀念。其次也要讓聽過我講述「醫學與人文」及「醫療政策與醫院管理」 的學生及後輩醫界朋友知道我怎麼走過來的。更重要的是我想呈獻給過去幾年來關心、愛護我,在花蓮偏鄉服務時,支持我的朋友。謝謝你們的祝福,讓我在這一段的生命顯得更有意義。
我把我的故事分做三段來述說:第一個階段是從出生到長大。我要先感謝我們黃家的先祖帶我到這個世界。和我母親娘家的外祖父母,母姨、母舅,在二次大戰貧苦吃不飽的時候,幸好有他們的陪伴和分享,也帶給我幸福和回憶。我的小學敎育雖然雜亂,但是到現在我們幾位同學餐敘時,還是很懷念這段無憂慮的好時光。我個人智慧的開竅應該是從初中三年級到台中一中高中部三年的這段期間。謝謝幾位老師的敎誨指導,才使我從頑童變化成書童。台中一中的啟發讓我能獨立思考(謝謝你齊邦媛老師,希望您身體還很健康)和養成有計劃的自學習慣,也讓我最後選擇效法史懷哲醫師走上醫學和奉獻給上帝的路。
第二階段是我在美國受專業訓練的那段二十五年間的所見所聞。我特別用長一點點的篇幅描述神經外科醫師,是想表達這是充滿競爭訓練很長後才產生的「稀有動物」,請大家要珍惜。也想要讓國內的年輕學子知道「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這句聖經中的至理明言。我在美國這段時間是我智慧增長最多的時間。從醫學科學到人文歷史,從美學藝術到古典音樂的涉略,使我眼界大開。不止中文的典故,我以英文為媒介,也打開了歐美文學歷史的視窗。也是在這段時間通過幾位導師和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學習,使我變得更宏觀和無私。我看到美國建國諸先賢的睿智和遠見,他們所設立的憲法和典章制度,使這個國家成為法治而不是人治。雖然這是資本主義的國家,他們讓企業家(Entrepreneur)存在,而且允許他們能在短時間不用勞力就賺大錢,像比爾蓋茲和華倫‧巴菲特。但是美國的稅法公正齊全,引導他們成為世界最大的慈善家(Philanthropist)。美國更是一個大熔爐,各種膚色人種都有秩序地共存。看到僅占總人口一四%的黑人竟會被選出,由歐巴馬出任總統,就可以看出這是多麼民主的國家!我很有幸在美國執業當醫師的二十年生涯中,也未曾遇到人種歧視的經驗。
第三階段是描述我決定回台灣的心路旅程,並且選擇去最不方便又偏遠的東台灣服務了二十二年歲月,這當中的點點滴滴。
我是一個基督徒,從學生時代就常和日本、韓國的基督教醫師開會或一齊去無醫村義診,到了一九九三年他們已經有人到第三世界去做宣敎醫師了。我本來也有這種打算,只是沒有想到最後卻是回到自己的故鄉台灣。既然這樣我就選擇類似第三世界,資源比較缺乏的台灣東海岸來服事上帝,因為祂說,「服事最弱小弟兄當中的一個就是服事我。」 就這樣我在花蓮服事了二十二年。
因為經常有媒體報導,所以我沒有用很多篇幅描寫這段時間的酸辛苦辣。基本上我覺得如果我沒有這樣(回到偏鄉)做,就沒有學到史懷哲的精神,就好像我是一個失去了靈魂的人。只知道在美國過著重視物質享受和優雅有品味的生活而失去了靈魂的人,所以我告訴朋友我是回來買靈魂的。到這裡就是我的故事。
史懷哲醫師一直在非洲工作到九十歲而在安睡中死亡。但是我不想成為別人的負擔,所以選擇退休。
現在我退休了,許多朋友問「人親、土親,故鄉的人最親」,為什麼你都退休了還要回去美國呢?其實這是很複雜的情感、責任和財務問題。二十二年前我把兩個兒子送進大學就教他們自立,美其名我說是讓上帝來照顧他們。事實上當他們在學校選課和交女朋友,我們都不在身邊給意見,更無法影響他們的選擇,這是失責也是犧牲。後來兩位媳婦都是白人,連和孫子講話也要用英文,更產生了一種莫名的距離。所以希望退休後能在情感上補缺過去的犧牲和遺憾,更期待孫子、孫女能理解和體貼華人祖父母的用心。在台灣醫院工作後退休的醫師,只靠每個月不到兩萬台幣是無法生活的!所以我選擇了回去美國比較安全的退休制度。請台灣的好朋友見諒。
我已經接近八十歲了,但很感恩身體體力都還很好,雖然退休了還可以做志工或在老人會、長青社分享醫學新知或做信仰見證,使退休生活過得很充實。但願這本回憶錄能幫助到一些人。
作者簡介
黃勝雄
1939年南投草屯出生,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醫療政策與管理碩士。他是享譽美國的腦神經外科權威,也曾是雷根總統隨行的指定醫師,有「Doctor’s Doctor」雅稱。
1993年,受門諾醫院創院院長薄柔纜醫師的感召,毅然放棄在美國的一切, 返台接任門諾醫院院長,承接照顧花蓮民眾的責任。
1996年,設立門諾社會福利基金會,為獨居長者、身心障礙者提供完善的居家與社區照護;並帶領門諾醫院籌建壽豐老人長期照顧社區,陸續推展失智與失能長者的照護。2012年獲頒厚生基金會「第二十二屆醫療奉獻獎」。
22年來,他不單傳遞與實踐「為弱小的弟兄服務」的精神,更身體力行參與「醫療倫理」的教育工作。現繼續從事慈善及宣道工作。
Published in 10/2016
Posted in 01/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