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態心理學
作者 林天德
一九八九年我回台灣任教,順便在遠流大眾心理學集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書,名叫《贏在你我之間》,那是我依十幾年從事心理治療的經驗,對人生這一大問題做指點迷津的嘗試。我覺得人人都想在人生旅途上做贏家,而我的經驗告訴我最好與最穩健的方法是從「你我之間」去取得,因此,我也就在該書裡具體地提供了「ー聽七説」的人關技能。
但是《贏在你我之間》是屬於「應用(how to)」之類的書,讀者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些甚至懷疑其是否適用於台灣社會,這使我很想更深一層探究台灣社會人心。剛好我在台南師院教授「測驗與診斷」和「團體輔導」,以及在台北市立師院教授「變態心理學」和「諮商理論與技術」四門課,平常也到各教育機關做專題演講,確實覺得有必要以台灣實例做驗證。就基於這兩個因素,我利用課餘之便,細心地體察究竟台灣二十幾年來社會心態起了什麼變化?假如人們心理起了變態,以哪種形式出現?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寫了這本書。一方面可提供我的學生ー點中文教材,另ー方面給我自己評論社會現象的機會。
我常覺得寫書是以服務社會為目的,要寫的話,就得至少國中畢業生都能看得懂,不然就不要寫。基於這個理念,我盡量把概念通俗化,且只提供研究結果所得的資訊,而不提供研究程序。為了便於閱讀與参考起見,我不翻譯英文資訊中的英文名字,有時我也不知怎麼翻譯某些藥名或專業用語,但我希望你不要被這些英文所困擾。當你唸到英文名字時,就代之以張三:唸到専業用語時,就代之以「ㄅㄆㄇㄈ」也無妨礙。等到日後你要跟專業人員討論或做學術研究,那時你再看英文也不遲。
資訊是做為臝家不可或缺的工具,玩股票要有財政金融資訊,在人生旅途上何嘗不然?大大小小的抉擇那麼多,除了婚姻就業的大抉擇外,其他細細小小的抉擇多的是。就是你今晩要不要跟老林打個電話也是一種抉擇,而每一抉擇都需要資訊。在我們這個「家醜不可外揚」的社會裡,心病的資訊真是得來不易。記得有一次在台南演講之後,有位聽眾以電話跟我討論婆媳之爭,電話掛斷才五分鐘,她又打來要我不要告訴任何人,而我根本不知道她叫什麼名字。心症患者可說是人生旅途上的輸家,本書就是有關他們的資訊,希望你能珍惜這些資訊。假如你懂得應用這些資訊,以他人為借鏡,那你應該是不會輸的。在你看完致勝之類書籍後再看本書,心中自有相得益彰的甜酸感覺。在你我的書架上,除了要有一本身病書籍外,也要有一本心病書籍。
在美國,心理變態學以精神醫學會出版的「心症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做為溝通工具,簡稱為「DSM」。 DSM 把「心病(mental disease)」改稱為「心症(mental disorder)」。由於我們已叫慣了「精神病(psychoses)」與「神經病(neuroses)」二詞,我留著沿用。然而,這兩個名詞並不指某一特定的心症,它們分別是幾個心症的總稱。精神病是用來總稱ー些比較嚴重的心症,如分裂症( schizophrenia )、 妄想症( paranoid )、 與具妄想與幻覺之躁繫症 ( manic-depress-ive ),而神經病是用來總稱焦慮上之心症(anxiety disorders)、解離上之 心症(dissociative disorders)、與身體形式上之心症(somatoform disorders) 等。 心理變態除了精神病與神經病之類的心症外,還有好多其他心症,都將網羅在本書内。
嚴格說來,只有精神病才算是精神科之疾病(psychiatric illness),這與我們說只有瘋人才住進瘋人院相類似。因此,以瘋人來稱呼洋人的精神病患者,顯得很恰當。至於其他心症,要找個對等通俗語,就沒那麼簡單。不過,心症有輕重。當「心理」逐漸起「變態」時,首先該出現在身體上,而後延伸到行為,而後情緒,最後才是思考。這就好像說ー棵樹要死的時候,先是樹內生病,而後斷葉,斷枝,最後才斷根。在本書裡,我將心理性身病、智障、學障以及自閉症劃歸入「生理」功能失常之心症,因其生理變態之意味重於心理之變態。其次,我將日常生活習慣、酒與藥物使用、兒童社會行為(操行)、成人社會行為(性格)與性行為上的心症劃歸入「行為」功能失常的心症。再其次,我將焦慮、解離、身體形式與情感上的心症劃歸入「情緒」上的心症。最後,我將有機上的心症(organic mental disorders)、妄想症、 與分裂症劃歸入「思考」上的心症。由於我們俗以 「異怪狂瘋」描述變態行為,我也就分別以「異人」、「怪人」、「狂 人」、「瘋人」取代「生理」’「行為」、「情緒」、與「思考」上的心症患者。
因此,本書共有鳥瞰、異人、怪人、狂人、瘋人與總結等六篇。鳥瞰篇探討心症的意義、解釋學說、起因與治療:異人、 怪人、狂人、瘋人等四篇分別處理在生理、行為、情緒與思考等功能失常之心症:總結篇是從法律、社會與學術層面看心症。就這樣,我把這本書呈現給你和所有不願 在人生旅途上做「輸家」的人。我希望你能從中獲益,如人人獲益,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本書之所以能夠出版,實承蒙國立政治大學黃炳煌教授和國立台灣大學黃國隆教授的鼓勵,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毛連塭院長及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沈楚文主任的協助,台北心理出版社蔡幸玲小姐的編輯,特地在此ー併致謝,至於家人的支持不在話下。
現在就請你翻開下頁,讓我們鳥瞰一下心症的意義。
再版序
變態心理學上的資訊,就像電腦ー樣,一轉頭就有一新産品出現。美國精神科醫學會於一九九四年推出它的「心症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再加以專業上的研究報告,也不斷出籠。當心理出版社編輯蔡幸玲小姐告訴我即將要付印第二刷時,我連忙叫停。我覺得内容必須重作調整與補充,希望本書能再度滿足你的求知需求。此外,初版承蒙讀者的回饋,我將篇名改為「異態」、「怪態」、「狂態」、與「瘋態」,這樣看起來,就比較吻合「變態」之旨趣。
謹序
一九九四年十月十一日於美國南卡
三版序
為趕上時代,滿足讀者求知需求,本人趁著三版在即,將最近有關心症之生物學說,各藥物上瘾症狀,與本人在台灣進行的性格症研究結果,合併加入,並要求編輯對二版上的排印錯誤予以修正。如今看起來,我較滿意了,希望你也滿意。
謹序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四版序
自三版起,時間匆匆又過四年了。無疑地,變態心理學新資訊不斷出現,使得我不得不再度對本書内容加以充實。在過程中,我頓然發覺只是報導新知不僅不夠,也過度保守,我想讀者一定也想要知道作者對某些課題的看法。因此在本版上,本人盡量在每章後加上「評語」。這樣做下来,感覺到本書顯得更本土化,「異、怪、狂、瘋」等心態更加明朗與突出。希望你看完之後,覺得本書是有它的格調,而你的書錢也是值得的。順便在此感謝何采芹編輯的細心修正,讓我讀起來更覺得舒服些。
謹序於舊金山灣區 二〇〇三年七月二十三日 LinTender@aol.com
作者 林天德
一九三九年生於屏東縣
■學歷 ■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諮商心理學博士(1970年)
■經歷 ■佛羅里達州Miami-Dade社區學院助教授
■南卡羅萊那州心理衛生部(South Carolina Department of Mental Health)臨床心理學家與研究部主任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客座副教授
■現任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暑期班教授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教授
■著作 ■贏在你我之間
■變態心理學
■台灣人,別再隨緣認命
■聊療心:它的理論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