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的女人
作者:黃娟
作家辛勤筆耕,最大的收穫就是出書。出書的心境,無疑是興奮的,雖然「書」的數目增 加,也逐漸能以平常心待之。
出版《彼岸的女人》,叫我心中有種悲喜參半的感覺。喜者又能把作品整理成書,爲自己 添加一本著作;悲者十餘年來,台灣的文學環境每況愈下,尤其是文藝書市的蕭條,帶給作 家和出版社極大的憂慮!
閒逛台北市大大小小的書店,很少有陳列文藝作品的。
「文藝作品銷路最差,擺一、兩個月,不銷就退還給出版社了。」一位被我探問的書店老 板這樣說明。
可是我常遇到讀者這樣問:「爲什麼書店都找不到你的書呢?」
這簡直像是捉迷藏,書店有書的時候,少人問津。等買書的人到了書店,書已經不見踪影。
「爲什麼不能長期陳列呢?」我問。
「現在印書很容易,每個月都有一大批新書出版,不把舊書退還,哪有那麼多書架可以擺新書?」
原來像是大海後浪推前浪一般,舊書必須把空間騰出來給新書。
「可是新書不見得比舊書好,怎麼可以根據出版時間的先後來做取捨的標準?」我抗議。 「怎麼不是新的好呢?科學是日新月異的,我們賣得最好的是電腦和保健方面的書。」 原來他指的是「知識」類的書。
「文學不同啊!」我說明:「文學創作往往是古典的才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嘛!何況名家 名作,應該是永垂不朽!」
「現在的讀者知道什麼名家名作?沒有人買,就沒有人賣了!」書店的老板笑我的無知。 眞的嗎?現在的讀者不認識先人留下來的文學遺產嗎?不知道什麼是名家名作嗎?那麼 對當代作家的認識又有多少呢?
答案必是令人悲觀的!
美國著名的普立茲新聞獎一九九三年的「評論獎」得主——Michal Dirda說:「我對書籍 懷有熱切的感情,我希望也能使大家看到書籍就會興奮起來,因此把書籍帶給我的樂趣,以 評論文字介紹給人們。」
那麼我們的讀者不愛閱讀,是因爲我們的評論家沒有盡到責任嗎?還是我們的讀者根本不看「評論」的文字?
如果這個說法還說得通,該也只是「文學不振」的原因之一罷了!眞正的原因必是「文學敎 育」的缺乏。
好在作家從事寫作,多半起於內心強烈的創作慾,往往不計較寫作環境的惡劣與否。當 我校對短篇小說集《彼岸的女人》時,我很高興寫下了八篇有分量的小說。如果可能,還應該 多寫幾篇才好!
這八篇小說都是在一九九二年到一九九五年之間完成的。每篇都有我執筆的原因和要表 達的主題,呈現了這個時代和社會的一些特色和問題。
籠統地說:八篇小說中〈何建國〉和〈彼岸的女人〉寫的是大陸的訪問和旅遊正常化了之後 顯現出來的問題。〈劫〉、〈秋晨〉和〈安娜的故事〉則以美國的社會問題爲題材的寫實小說。〈「死 亡」的設計〉、〈妻之死〉是我被迫正視「死亡」問題之後產生的作品。〈祖國傳奇〉則是爲了馬關條約訂立一百週年有感而寫的。
寫小說的人,得以使用小說技巧,借用小說人物和情節,記錄生活、挖掘問題、反映歷 史 可以說是其妙無比的事。
但願讀這本小說集的朋友們,能和我一樣地享受「小說」帶來的樂趣。
一九九六年三月於華府
Posted in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