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台灣文學入門文選 / 胡民祥

台灣文學入門文選

作者 : 胡民祥

260_台灣文學入門文選

三度思維空間的文學觀

八十年代以來,有興趣探究台灣文學的人愈來愈多,但是入門書籍卻是難得一見。因此,編出這一套文選以應需求。台灣文學文獻何其多,當然不是這本選集所能涵蓋的,因此,這本選集以台灣社會解放運動的觀點來編取。

凡是文學事實總得有創作者、作品與大衆這三個方面,三個方面形成一個循環系統,也就是說,文學是一種從「作家」,經「作品」到「讀者」的社會思維過程;抽象地說,文學是一種「三度思維空間」的社會意識運動。作家賦予作品以生命,而讀者則在接受作品的過程中,也會發現到作家所未意識到的東西,而具有藝術再創造的功能。這本入門又以「三度思維空間」的文學觀來編選的。全書分爲六章,第一章是台灣文學史論,第二章是台灣文學語言,第三章是台灣文學評論,第四章是台灣原住民族與台灣文學,第五章是台灣勞工文學,第六章是台灣文學作家與作品。

台灣文學史是進入台灣民族文學世界的鑰匙; 書面文學以文字爲媒介,而文學來自社會,理應採用社會大衆的日常用語,「用民族語言來創作」是近代民族文學發展的趨勢,文學評論對作品提出批判,正好構成文學的「三度思維空間」中「讀者」這一個「主軸」上的運動;台灣原住民族從史前「自由、平等、博愛」的氏族社會,被捲入弱肉強食的世界舞台,三、四百年來,生活上受盡了壓迫,生命不斷地被扭曲。原住民族群的解放構成台灣民族解放不可分割的一環;文學反映社會,它寫出社會人民的生活,農業生產一向是台灣社會的主要經濟活動,鄕土文學對農村社會與農民有完整詳實的描述,七十年代以來,工業生產活動取代農業,因此,未來台灣文學創作必將大量取材於勞工生活,勞工文學將是台灣文學重要的形式之一;作家和作品是「文學三度思維空間」的另外兩個主軸,第六章就以作家與作品爲這本入門書壓軸。

台灣文學史論

台灣文學史論共選三篇,第一篇是 <台灣鄕土文學史導論>,全篇立論以台灣社會這個「存在主體」爲縱座標,而以台灣社會存在而衍生的「台灣意識」爲橫座標,構成一個堅實的平面,然後,以時光的流動,展開一個立體的台灣文學史的描述與申論。雖然多少有些中國的陰影,卻是葉石濤一生中最有戰鬥性的,更是台灣文學史上一篇獨特的、有創見的論述。一發表,即受到陳映眞蠻橫的抨擊;他以筆名許南村在《台灣文藝》五十五期(一九七七年六月)發表:〈鄕土文學的盲〉,稱葉石濤的論文是用心良苦的「分離主義」的議論;對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學狠狠地撲殺。台灣社會歷史往上直達二、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台灣文學的根源就口傳文學來說,最古的是台灣原住民族的原始神話傳說,在本章第二篇,張良澤稱之爲台灣文學的正根,的確是平實之論。

第三篇是許水綠的〈台灣文學作品的社會性〉,指出社會生產勞動開拓社會生命的根源,勞動階級創造社會經濟成果,追根究底勞動階級是社會生命的原動力。他以「台灣社會生命線」的觀點:就十七世紀以來,台灣社會政治運動曲線與文學運動曲線的相互關係,評述台灣文學作品的社會性;政治掌握社會經濟果實的分配權,從而執掌社會生命。戰前「台灣新文學運動」與社會政治運動併肩作戰;受到社會主義思潮的衝激,許許多多的台灣新文學作家,如賴和、楊逵、黃石輝,關懷農工群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壓榨剝削。戰後國民黨以農養工,導致農業衰敗,戰後鄕土文學對破產的農民與城鄕變遷作出了完整的見證。七-K年代以來,工業取代了農業,勞工成爲主要的產業大軍,勞工投身社會運動自求翻身的事蹟無疑將成爲下I階段台灣文學的命脈,台灣文學運動終將與台灣社會、政治反抗運動結合,從國民黨政權的壓迫下翻身,掌握自己的社會生命線。

台灣文學語言 &

在日據時代,台灣文學作家突破日本語的籠罩,採用中國白話文踏出第一步,從事文化建設,宣揚近代政治思潮,開拓台灣新文學。後來,進步捍衛台灣語,並且努力以台灣話寫作,把台灣話提升到文學語言的境界,以期加深文學本土化民族化,並使文學落實到社會大衆。戰前這項努力雖是草創,卻深具影響:在戰後,被台灣文學作家繼承下來。第二章第一篇對戰前「台灣話」文學化發展作一個總的歷史的回顧。著重指出賴和不僅開拓了反帝與反封建的文學主題,他更開創了台灣話白話文的文學語言形式。

戰後,國民黨政權壓抑台灣話的使用。第二章第二篇指出語言歧視是民族壓迫的一種形式,是爲了掠奪經濟成果的一種意識鬥爭。台灣話是台灣社會經濟活動的通行語言,並不是反動政策所能壓制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嘗試失敗了,國民黨也將面對相同的命運。一九七七年,台灣民族的好漢林義雄在省議會向國民黨反擊,以母語台灣話發言。十年後,一九八七年立法院也響起了台語的春雷。第三篇〈春雷〉對國民黨壓制台灣話做了一番回顧檢討。

鄕土小說出現,題材台灣本土化。很自然地,台語也逐漸融進文學作品中,先是穿挿台語詞句,後來更在小說的對白中大量使用台灣話,林宗源更直接以台語寫詩。到了一九八六年九月,《台灣新文化》雜誌創刊,宋澤萊、洪惟仁等提倡以台語寫作。第二章第四篇就是宋澤萊台語小說〈抗暴个打貓市〉的序文,這篇小說正式宣吿台語文學的可行性,它爲台語文學奠下基石。事實上,用「台語」來開拓台灣民族文學是必然的。戰後台語文學的興起正是台灣民族發展漸趨圓熟的表現。

台灣文學評論

第三章台灣文學評論,收錄七十年代以來的一些文學論述與作品評析。第一篇〈社會文學運動與社會革命運動〉,指出革命與文學的聯繫是千絲萬縷的,是密切不可分割的。社會革命的現實,終會反映在文學作品中,成爲文學創作的題材,形成作品的主題,而文學必然會投入革命運動。一九八六年秋,《台灣新文化》雜誌的創刊,新文化作家群的投入台灣民族解放運動,就是這個必然性的見證。第二篇討論七十年代的鄕土文學的社會背景,闡述創作題材台灣鄕土化的道理,指出作品是具有階級性的。鄕土文學雖然描述了台灣社會內部矛盾的事實,但是,光只反映是不夠的,必須進一步拓展「解決矛盾」的革命文學。第三篇分析黃春明〈莎喲娜啦,再見〉,認爲作品非常寫實,呈現了戰後台灣社會在出口導向工業化下的種種病癥,諸如娼妓,帝國主義跨國公司的經濟掠奪。但是,作品對這些問題的根源,即國民黨政權的封建,殖民與買辦本質,卻是一無觸及,這是不落實的。

一九七七、七八年鄕土文學論戰,接著一九七九年十二月美麗島事件爆發,國民黨將反抗運動積極分子一個都不放,全部下牢,|九八〇年的二二八V在光天化日下,國民黨手刃林義雄母女。國民黨的血腥殘蠻驚醒了許許多多的台灣文學作家,年輕一代的文學工作者將文筆指向社會運動,政治運動靠攏。宋澤萊發表〈文學十日談>(收於《誰怕宋澤萊?》評論集),提出政治文學的必要性與必然性。就在一片所謂「邊疆文學」的謬論中,作家正式提出「台灣文學」的稱呼,肯定早就存在的一項事實。文學評論家高天生的「新危機與新展望」(收於台灣文藝叢書八:《台灣文學的過去與未來》)考察鄕土文學論戰後的台錄文學發展,分析一九八三、八四年台灣文學界的「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論爭。呼應意識論戰,並針對本土化論與第三世界論的撕殺,第四篇許水綠爲台灣文學下了簡潔的界說:「台灣文學是胸懷台灣本土,放眼第三世界,開拓自主性及台灣意識的文學」。第五篇是宋冬陽的〈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科學地分析了台灣文學本土化陣痛的一些問題,對陳映眞的謬誤予以有力的批判,引起夏潮論壇用剪刀漿糊七拼八湊上陣,破口謾罵。

分析了解文學現狀固然需要,但是,解決困境則更爲迫切。第六篇:〈呼喚台灣黎明的喇叭手——試介台灣新一代小說家林雙不,並檢討台灣的老弱文學〉,就是前進的、戰鬥的宋澤萊不畏孤立,舉起批判的大刀,砍向台灣文學的老弱妥協陣營,贊揚林雙不等人的人權文學作品,高呼進軍人權文學。王火獅的〈呼喚台灣文學的黎明>,肯定宋澤萊的人權文學主張,進而強調文學必然會跟著社會政治運動走,人權文學要向反抗文學邁進。第八篇是劉天風指出台灣文學作家必須從勞動群衆的立場出發,作品才有生命,才能爲大衆所接受。

台灣原住民族與台灣文學

近四百年的台灣史後時代,台灣漢人移民與平埔族原住民融合成今天的台灣人,高山族則在淸日殖民統治者的隔離政策下,與平地社會不相往來。戰後,國民黨沿襲隔離策略,但是,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狂風暴雨的橫掃之下,隔離政策被沖垮了。台灣原住民社會被整合到平地社會來。原住民田園被騙被奪,家人流離失所,出海當漁夫船員,流落世界各地不得歸返.,下地挖煤死在礦坑中;繼中南部平地農村姐妹的後塵,原住民婦女也爲了家庭生計淪落爲娼妓。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一方面令原住民走投無路,另一方面也逼使原住民絕處求生.,原住民體驗到九族命運與共,從各自孤立的狀態中,凝聚出原住民族的共同意識。第四章第一篇〈我們選擇採用「台灣原住民族」的稱呼〉,正是這種共同意識凝結的一種表現。台灣原住民族的處境,是國民黨政權所衍生的矛盾之一。第二篇〈高山族解放槪論〉分析:原住民族的解放構成台灣社會解放運動的具體內容之一。

台灣本土文學作家到了峨淸階段才出現。有淸一代,詩是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因爲隔離政策而導致平地人與原住民兩相不往來,本土作家殊少以原住民生活題材作詩。這種現象在戰前日據時期也沒有多大改變,只有少數例外,如賴和爲霧社事件起義的泰雅族原住民寫成不朽的詩篇〈南國哀歌〉,戰後初期也甚少有原住民爲題材的作品。第三篇〈山地文學的嘗試〉是鍾肇政的《高山組曲》的自序,細數創作山地小說的心路歷程。李喬的家族在大湖番仔林深山裡與原住民爲鄰,是以他的創作中有原住民的語言與題材,如小說〈巴斯達矮考〉描述塞夏族人有關矮黑人的傳說。七十年代以後,高山族群社會被資本主義經濟衝破,原住民流落平地,平地人入山捜括,雙方接觸因而頻繁加深,引起平地作家的關懷。

最後,原住民族也終於有了自己的文學作家,如排灣族的莫那能、布農族的田雅各。第四篇是盲詩人阿能訪問記:陳述排灣族靑年莫那能艱辛的童年與繼續的奮鬥。第五篇是吳錦發編〈台灣山地小說選〉的序文,讓我們體會到平地族群作家思索台灣社會解放的開放胸懷與寬廣視野。

台灣勞工文學

一直到戰後六、七十年代,產業以農業爲主,農民是社會的骨幹,因此,以農民爲題材的作品爲數極多,而勞工爲主題的創作則殊少。固然鳳毛麟角,卻有戰前楊逵的成名小說:〈送報伕〉,是勞工文學的典範,這部小說是社會主義思想與楊逵親身參與台灣農民組合運動和工人運動的結晶。

限於篇幅,這本選集無法收錄小說作品。不過,我在重新編排時,發現了 一本很好的小說選,就是林雙不選編的《台灣小說半世紀》。林雙不說:「我編這本小說選,做爲我們台灣人進入、欣賞並認同本土文學的入門書。」我認爲正好是《台灣文學入門文選》的姐妹書。第七篇就是對這本姐妹書的介紹。

談台灣文學,不能不提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先生,他的生平與著作,可參閱明潭出版社的《賴和先生全集》。這裡選一篇他的詩,作爲本書壓卷之作,即〈南國哀歌〉,這首詩撫慰哀痛,贊揚霧社事件起義的泰雅族。五、六十年了,它依然穿透紙^,震撼人心。

這本入門文選的初選集編於一九八七年秋天,由美台灣同學會」影印分發各地會員,頗受歡迎。初選目錄及初編序文登於會員通訊:《台灣同學》創刊號(一九八七年十月)。前衛出版社林文欽先生獲悉有此文選,誠邀出書,供應有意進入台灣文學的讀者,其服務社會之熱忱令人感動敬佩,謹此致謝。

就初選集增删改編而成這本入門文選,獻給有興趣探究台灣文學的朋友們。

 

一九八九年六月二十九日,於北美賓州山河之城

 

胡民祥簡介

台南縣善化人,一九四二年生,台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畢業,美圃紐約卅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機械工程博士。爲北美台灣文學研究畲成員之一 ,曾任職該會秘書,安排多位台灣作家前往美國演講訪問,對台灣文學有相當的研究,並曾實地參與北美台灣文學研究會掄文集的编輯工作。現任職匹茲堡城西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