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土蕃薯
作者:黃娟
年輕的時候,只知道往前看,往前走。那步伐還滿急促的,彷彿在趕往重要的目的地。 但是有一天,脚步不聽使喚,驀地停止了,不知道是什麼力量,叫它向後轉……。從此 以後,我不但往後看,還在思維裡往後走……
走尋來時路,看到的是過去的自己,和那些自己留下的脚印……
當然那些脚印不是獨行留下的單步,而是衆多大小不同,輕重不一的繁步,重疊着,交織着……有淸晰的,也有模糊的。但是我知道自己的脚印,就在那裡。
我們這一代的台灣人,與苦難的母親——台灣,共同渡過了一長段苦難的歲月……
當我以這種專注的眼神回首凝視的時候,心中不覺湧起了一種念頭:
何不以故鄕楊梅做背景來寫一本書?
從事寫作三十餘年,我尙未寫過楊梅。
有人說:作家最常寫的題材——就是故鄕和童年。
但是我幾乎未碰觸過這個題材,我算是異數嗎?
其實原因在於我是個外鄕出生,外鄕長大的孩子。
不過我在故鄕渡過的那幾年,正逢台灣史上的大變動一一經歷了空襲和轟炸,戰爭和死 亡,日本的戰敗和國民政府的接收……。那是一段不可能遺忘的日子。
想着想着我的思想漸趨成熟——我決定透過自己的眼光,把自己經歷過的人生,當做一 面鏡子,以便反映台灣的一段歷史軌迹。
我渡過的歲月,早就有一甲子那麼久了,何況又可以區分爲三個截然不同的時代:
一、 日本的殖民統治(出生到少年期)
二、 國民黨的戒嚴專制(少年到靑年時期)
三、 思國懷鄕的旅美生活(成年到現在)
每一階段都可以寫成厚厚的一本書。加上台灣人的祖國情懷,自我心靈的探索,和族羣 身份的定位……在在都有筆墨揮灑的空間。
但是我不想把自己變成了脫韁的悍馬,在無邊的記憶原野裡,不知疲憊的奔馳……。我決定先把每本書的字數限定為十五萬字,這樣一來在長篇小說少有讀者,少有市場的今天,也就不算太爲難出版社了。
只是限制了字數,倒是給了自己很大的挑戰。首先是題材選擇的問題:
怎麼樣從縱的歷史,挑出具有特色的橫切面,予以刻劃和描寫,再把它連貫成生動而有系統的小說?這是一部「寓大於小」,藉小民的故事來窺瞄大時代的文學創作。
其次是書名定奪的問題:原先並不想亮出「楊梅」兩個字。因爲畢竟是小說,書中的人 名、地名全是虛擬,人物及情節,也有很多是虛構的。若使用眞地名,怕被誤會是眞人眞事。
但是這部小說從準備的階段起,就麻煩了許多人。先是鍾肇政先生陪我去楊梅,拜訪了 「人與地學訊」的黃厚源老師。黃老師又帶領我們做田野調査,査看了不少地方,又給了我許 多他編纂的資料。後來幾次是「楊梅文化促進會」的梁國龍先生帶路,我們走訪楊梅街,還喜 出望外地找到了已被拆除,毫無昔日面貌的鄕間小屋的所在地一一那兒我們渡過了太平洋 戰爭的尾期,雖然平安地躱過了空襲,却逃不了飢餓的煎熬。
因爲是如此這般地勞師動衆,我這本書可以說是未起筆,就引起朋友們的關心,可又尙 無「書名」的緣故,就被稱爲「那本寫楊梅的書」。當我透露將把這本書分成上、中、下三册 時,《楊梅三部曲> 這五個字,就最先由文友錢鴻鈞博士喊出來了。
雖然認爲「二部曲」的規模,應該更雄偉,自己這部「迷你」(短小)作品,實在不夠資格。但在第一部《歷史的脚印》終於完稿的今天,我居然喜歡上了這個書名。也認爲把自己的「故鄕」,以書名突顯出來,未嘗不是一件可喜的事!
這部《歷史的脚印》,寫的是日治時代,以預見日本的戰敗做結束。當時主角的年齡還在 童年到少女的階段。
第二部書名預定爲《寒蟬》,寫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後,到主角離開台灣爲止。這時主角 已經到了靑年期了。
第三部書名預定爲《落土蕃薯》,寫歷經浩刼的台灣人,猶如「落土蕃薯不驚爛,只求枝葉代代湠……」。此時主角身在海外,心懷故鄕,而得與島內鄕親,共同見證了母親一一台灣,走出專制獨裁的陰影,以堅定的步伐,迎向自由光明的民主大道。
另外必須一提的是:在《歷史的脚印》中,我採用了一部分客語會話,因爲鄕下老人之間 的交談,或寫老人的對話,確實不宜使用日語或華語。但是我寫得不很稱心,頗有「吃力不 討好」的感慨!另外爲了求眞,我也沿用了日治時代的一些詞彙:如米機、兵隊桑等(華語爲美機、阿兵哥),雖早有前輩作家的文例可循,一般的反應似乎褒貶均有。
折騰了好幾年,總算推出了三部曲的第一部,但願文壇先進、文友和讀者們,繼續給我鼓勵和支持……
讓我藉這個機會深深感謝鍾老和黃厚源先生的鼎力協助。還有在楊梅一再打擾的梁國龍先生,以攝影相片爲楊梅留下寶貴記錄的吳金榮先生,爲我開車在台北、楊梅之間來回奔波的么妹和三妹,以及利用星期假日,備車來助陣的表妹婿葉佳昭先生,眞是謝謝你們。
於華府 千禧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