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青爐火 熔鑄十面國際金牌
世界奧林匹克廚藝大賽金牌得主 詹煌君
作者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1950年生 新竹縣關西鎮人
曾獲美國華盛頓人雜誌(Washingtonian Magazine)評選為首都華府中餐最佳大廚榮譽獎(The Best Chef in Chinese Cuisine)、1983年起連續參加多項國際烹飪大賽獲得金獎無數、2008年世界奧林匹克廚藝大賽金牌 (2008-Gold Medal IKA/Culinary Olympics)得主、大紐約客家會會長
國際評審們對於屢次於國際烹飪大賽得獎的詹煌君,印象十分深刻。
獲獎無數的詹煌君,其巧手慧心,加上對於廚藝精益求精且好學不倦的精神,讓他備受讃揚;而成為首次出現在世界頂尖西方烹飪領獎臺上的華人面孔,其才華也深獲國際肯定。國際美食協會主席德拉提爾(Henri L. Dettienre)曾在國際烹飪大賽擔任評審時,給予詹煌君極高的評價:「他是一個很獨特的人,長得不是很高,但是他的成就、比這裡的任何一個人都高。」在德拉提爾的言語之間,時光彷彿倒回40多年,眾人看見一個赤著腳的客家孩子,在大雨中奮力向前奔跑,為了成就自己,也為了光耀家族與國家。
逃家去上學的日子
詹煌君出生在新竹縣關西鎮郊外一個客家小山村,家鄉距離熱鬧一點的市鎮最少都需要1、2小時路程。在他的記憶裡,求學的經歷總是相當艱難,每天上學來回就要花上4小時,往往都是清晨3點半點半起床,先花1小時騎腳踏車載著50斤的青菜到新竹關西市場去賣,6點半賣完菜後才能去上課。放學之後,詹煌君還得趕回家餵雞鴨、放牛、照顧弟妹,每天總是忙到晚上9點後才有空去複習功課,但他仍然堅持必須好好讀書,擺脱山村貧困的生活,將來到大城市去發展才有出路。
「常言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小時候除了幫忙採茶之外,夏天還要騎著腳踏車去賣冰棒,為了要抓緊時間複習功課,我的兩手心常常都抄滿單字、重點,趁著在家幫忙或是走路的時候,一邊複習」,憑著一股知識就是力量的堅持,詹煌君還為了能好好唸書,轟轟烈烈地逃了幾次家,希望到台北找一份工作,半工半讀養活自己,同時—圓自己的讀書夢。但總是出走不成的詹煌君,只能默默羨慕曾經到過美國留學的表哥,並且立下有朝一日也能夠到美國求學,成為建築師的心願。
15歲初中畢業,因為家境貧寒及家中弟妹眾多,父母無法讓詹煌君繼續升學,不想就此過一生的他又興起了離家的念頭,決定上臺北尋求自己的夢想。詹煌君永遠都記得那個夜晚:他淋雨奔跑在漆黑的小路上,一邊心驚膽跳的注意腳邊是不是有蛇,同時雨水和淚水交織在臉上,他暗下決心,—定要有所成就再回到家裡,讓爺爺知道,不一定要種田才算有出息。奮力向前跑的詹煌君沒有想到,他在傻勁下所踏出的一步步,成就了他的未來。
精細的刀工和富有藝術感的擺盤技巧,是詹煌君當年在空軍官兵俱樂部時打下的基礎。
虛懷若谷 築夢踏實
隻身北上尋找機會的詹煌君,當時身上只有20元臺幣,付了車資,到了臺北只剩5角錢,第一個工作就是在空軍軍官俱樂部當洗碗工。雖然當時的詹煌君不喜歡與廚房打交道,但敬業的他天生是個勤快人,雖然工作是洗碗,洗完碗後仍然幫別人忙裡忙外,洗地、切菜、跑腿等什麼都肯做,別人想早點下班收工,還付錢請他幫忙完成非份內的事情。就這樣,每個月拼命賺來的薪水雖然只有一千元上下,但他省吃儉用,每個月還寄一千元回家。師傅們都驚訝這個小夥子年紀輕輕,卻一人做三個人的活,又快又好,從不偷懶。下了班,詹煌君就一頭鑽回宿舍拼命讀書,一心想打工攢夠學費後,參加高中入學考試。那時,他從沒想過廚師這條路。
雖然當時廚師界不乏派系以及省籍情結,但是因為詹煌君的誠懇和柔軟的姿態,讓所有外省師傅都讃不絕口,並且願意收他為徒。起初,詹煌君雖然掙扎於求學和作學徒之間,但師傅對他説:「只要有一技之長,勤於創新求變,將來必有成就,同樣可以走遍全世界,行行都可以出狀元。」這番話,打動了詹煌君的心。他一頭鑽進廚藝研究中,在空軍俱樂部待了3年,從基本刀工、調味、火候等烹調技術開始,到熬、燴、炖、煨、溜、爆、蒸、烤等烹調方法,以及食品雕刻、冷盤才藝和南北點心、中西糕點、道地西餐、日本料理與國宴酒席等’為後來的出色廚藝打下紮實基礎。
離開空軍俱樂部之後的8年間,詹煌君到處學習,總共跑了超過50家餐館,最後轉到「自由之家」餐廳,更當上中國電視公司烹飪節目「點心世界」的示範師傅。在上千個應徵者中,能夠脱穎而出的詹煌君憑的並非運氣,而是他始終如一的細腻態度與事前準備功夫。從1973年至1976年,這個節目長達3年,詹煌君的人氣也急速上升,與此同時,他還在臺灣的味全家政學校教授烹飪課程。他在電視上示範烹調及點心製作的名氣,以及他娓娓道來、深入淺出的講課方式,深受學生歡迎。
上:詹煌君自己經營的大中國飯店十分受政商名流歡迎,更常被當地媒體報導。
下:周全細心的事前準備功夫, 讓詹煌君獲聘為中國電視公司烹飪節目「點心世界」的示範師傅。
事必躬親 造就廚房裡的藝術家
中視烹飪節目推出不久,一位在美國華府(Washington, D.C.)開中餐館的臺灣籍老闆返臺探親,對於詹煌君在電視上的示範頗感興趣,幾經聯繫後,主動提出建議他移民美國的想法。
出國是詹煌君夢寐以求的夢想,為了赴美工作的簽證,他跑了美國領事館不下50次,因為沒有美國的聘書,也沒有介紹信或是推薦函,工作人員認為他手續不全,不讓他面見領事,詹煌君苦等許久,才拜託承辦人紿他一個和領事會面的機會,沒想到領事認出他是電視烹飪明星。而詹煌君在味全家政學校和各大餐廳的豐富經歷,破例讓面試官當場就給他簽證。喜出望外的詹煌君,第二天連美國餐廳的老闆都還沒有聯繫上,就憑著一股衝勁啟程赴美,人生自此掀開新的一頁。
在餐館裡安定後,1976年,詹煌君應聘到華府四川大飯店擔任主廚,從此開啟海外推廣飲食文化之旅•因緣際會之下,也在當地電視臺錄製示範做中國菜的烹妊節目。他的事蹟被《華盛頓郵報》
(Washington Post)的姐妹刊物《華盛頓人》雜誌(Washingtonian)報導,並獲得該雜誌的「最佳年度大廚獎」,《華盛頓郵報》也因此將華府四川大飯店評選為4顆星美食餐廳。期間,我國前駐美大使沈劍虹是常客,美國前總統卡特更是座上賓。3年後,詹煌君應密西根州安娜堡市(Ann Arbor, Michigan)—個開中餐館的朋友邀請擔任主廚,挽救了原本冷冷清清的餐館生意,食客口碑相傳,紛紛聞香而至。
詹煌君於美國餐飮界漸漸開闢了一片天空的背後,更多的是不為人知的艱辛。他經常從早上10點到凌晨2點,馬不停蹄地做菜,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餐館廚師是最辛苦的工作,」詹煌君這麼說著,每天在華氏100度的高溫廚房裡面對爐火、熱油、滾水及菜刀等,危險自然少不了。被燙傷或是手滑割傷手是家常便飯,有次他與人發生碰撞,熱油濺到他的眼睛內,險些失明,還有一次是詹煌君彎腰低頭撿東西時,另一位廚師正端著熱油鍋,轉身時被詹煌君絆倒,滾烫的油即刻從他的頭頂潑下。包括臉在內,全身多處被燙傷,整整住院一個月才逐漸恢復。不知道是否身體裡天生的客家血液,這些苦詹煌君都往肚裡呑,雖然忙起來一天總要連續站10多小時,他也事必躬親,咬牙苦撐。
詹煌君認為,在美國經營中餐館的成功秘訣是「對味」,而要讓每一道菜都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好味道,必須以謙卑的態度和海納百川的寬闊心胸,不斷學習,才能捉住客人的胃。因此除了練就廚藝,他也忙於學習,鑽研各種食譜,調整烹調方式,研發更多菜色。從在臺灣做學徒開始,詹煌君就秉持著「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的精神,因為不會有人永遠指導他該怎麼做,詹煌君往往都是自己看自己學,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地在師傅身邊跟前跟後,積極學習,像海綿一樣的吸收廚藝技巧與知識,再仔細研發出自己的特色。
身為國際烹飪大賽的常勝軍,詹煌君在人後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心血。
中國大飯店是詹煌君用積蓄和友人含夥開立的第一家餐廳。
詹煌君(左二)秉持海納百川的寬闊心胸,不斷學習調整烹飪方式,才能夠在國際烹飪賽事中大放異彩。
這樣博採眾家之長又能開創新中國料理的精神,讓詹煌君一點一滴練就一身廚藝,只要有他待著的餐廳,總有許多人慕名而來,聲名遠播。幾年的經營打拼、讓詹煌君全家在密西根州定居下來,並用積蓄和一位大學教授合夥開了自己的第一家餐廳 中國大飯店(China Garden),賣各式各樣的中國料理。而定居於密西根州的另一個原因,正是詹煌君有感於自己當年因家貧飽受失學之苦,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們能夠在知名學府 密西根大學如此好的讀書環境下學習。
1987年,詹煌君自立門戶,開辦獨資的大中國飯店(China Gate),20多年過去了,他如願以償將3個兒女送進密西根大學,大中國飯店現今則交由下一代經營,依舊是當地十分受歡迎的餐館。退休後的詹煌君開始專心追逐自己的夢想,挾著十度問鼎國際烹飪大賽金牌的光芒,他打算在政要雲集的紐約市(New York)廚藝界重新開天闢地。
10金2銀 海外發揚中餐文化
雖然最初的夢想不是當廚師,因家境貧寒誤打誤撞走上這條路,但詹煌君本著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堅持,「得獎」是他對於自身廚藝的肯定,也是他對於自己身為台灣人、客家人的肯定。
1983年,詹煌君首次參加由美國烹飪聯盟與密西根餐館協會及密西根大廚師協會合辦的底特律市國家烹飪大賽(The Detroit Cobo Hall National Professional Culinary Competition)。參賽之前,詹煌君花了整整一星期把大賽的所有規範逐字查清楚。最後,他一鳴驚人,以中西餐十項全能總分最高分,在1,500名廚師角逐之下,臝得「最高榮譽金牌特等獎」。
從1983年到2008年,詹煌君榮獲了10金2銀的國際大獎,獎牌和獎狀不計其數。
摘自 深耕躍動 北美洲22個客家精采人生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