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台灣會館的成立與展望
作者 樊豐美
回想會館創建的歷史,還眞有不少故事。
台灣會館是在十年前的今天,也就是一 九八六年七月才正式啓用成立,但早在會館 成立很久以前,在紐約籌建一座台灣會館的 構想,就已經在很多的同鄕間流傳、也不斷 在計畫。
找股東、募集經費,許多同鄕那時確實 爲會館的成立籌畫忙碌過好一陣子,但每次 的努力,最後發現癥結在於:籌款難。每一 次的募款結果幾乎都是以收不到錢收場。
直到最後,同鄕中有人建議,要落實會 館,一定要讓拿出錢的同鄕有可以拿出錢的 理由,在「自己擁有」的想法下,提出會館 籌建採取股東制,由陳隆豐律師帶頭選定這 鬧中取靜的地點,才眞的落實了台灣會館的成立。
當初的約定是,由股東出資購下入會館 建築,每年以一塊錢美金的租金租給台灣會 館。爲了讓股東們有所保障,並約定以三年 爲限,屆時如果會館經營不善,或是股東決 定會館沒有實質存在的意義,便可結束會 館,而股東可賣掉建築物,盈餘部份,一半分股東,一半給會館當基金。
在這樣的共識之下,第一期股東籌集了五十股,每股一萬二千五百美元,也訂下了 目前會館的建築。以前,這棟建築原本是一 個夜總會型式的倶樂部,但因多年失修,內 外須要全部整修。
曾經有人建議,會館只使用後面大廳,由邊門出入,前半部和地下室作爲店面出租,以增加收入,確保會館的營收。但是在 八五年^^一月底的一次會議中,經股東同意 「要做就做得好看一些」,決議將所有的空 間全部歸會館使用。
一九八五年三月 廿日,由股東組成的 TATTO WER公司正式成立,選出陳隆豐、樊 豐美、及黃志鴻爲執行委員。八五年八月十三日,聘請現任立委許添財出任館長。 自八五年八月到八六 年一月間,積極計劃。
會館的裝修於八六年一月開始,工程是 由春銘公司承包,呂明森爲會館設計了別致 的會徽,而由洪老得建築師負責設計這座具 有鄕土氣息的紅瓦白牆外觀的會館。
從一些小地方,可以看出那時大家對會 館有多麼的用心及重視。台灣會館四字的題 字、匾額,都是特別從台灣訂作運來的,一 些裝璜上的細節,如獅型的門環扣等,也都 是遠自是隔洋的家鄕而來。鐵欄杆也經過設 計,有台灣古厝的線條。最初夜總會的大廳 地板原先鋪的是木板,裝修時整個拆掉木 板,鋪上水泥。會館新大廳的地板正中央, 並巧妙地加上了「台」字圖案,則是我的想 法。會館的成立,在那時對所有的台灣人而 言,是非常重要的。因爲當時海外反對黨運 動正進行得熱烈,經常需要有同鄕可以自己 集會的場所。
那時鄕親的聚會,大多向曼哈坦或皇后 區的中學借用場地,很多人都極感不便。有 了會館,大家才眞正覺得,有了一個「自己 的地方」。
有一點我想要強調的是,雖然會館的成 立採取股東制,但從早期的股東、到歷屆的 理事,大多數人都沒有抱著求利的心理。這 也是爲什麼,後來發動捐出股份給會館時, 很順利地就能完成的原因。
股東們其實眞的並不期待會館能夠帶來 什麼利潤,大多數的股東,都不是抱著投資 求利的心理加入。我想,是一種自己擁有的 感覺,讓大家願意投入;而作爲股東,得有 能夠參與的發言權,也讓股東更有歸屬的心理。能夠在海外第一座台灣會館的創建歷史 上留名,也不無說服力。
股東們不求利,歷屆的理事也是如此。 台灣會館的理事會,最重要的職責之一,便 是籌募會館的經費。每一次會館進行募款或不論走過來的酸甜苦辣,點滴 在心頭。我想説的是,台灣會 館是一個很好的開始。相關活動,理事會多多少少承擔了配票分銷 的義務。但事實上,很多理事根本從來就沒 有賣過一張票,而是自掏腰包。
從會館成立到今天,會館的發展,進行 可稱緩慢,一直無法全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在於長期以來沈重的財務負擔。幾次的借貸、一再的籌款,好不容易在一九九三年三 月卅一日,才算眞正解決所有的債權壓力。
以前,會館也曾經辦過很多節目,但都以不賺錢,維持費用負擔太重而結束,爲時 都不久。爲長久經營,未來向有關的機構請 款’將是可行之道。
本來,會館很早就考慮向美國本地進行 經費的申請。經費的籌募是理事會的工作; 而館長的主要責任,在於推動會館事務及活 動的進行。當初理事會聘請洋女婿董加德出 任館長時,便是希望借重他文化與語言的背 景,促成向美國本地機構申請經費的計畫。
我個人覺得,在請款這方面,要從美國 及台灣雙方進行。因爲美國自八0年代以 來,尤其八六年以後,政府對各種社區服務 機構的服經費補助,就一直是有減無增,單單指望美國政府的補助’我想前途不會太樂 觀。既然會館爲來自台灣的鄕親提供很多服 務,由台灣政府補助也是應該的。
我想,會館成立至今所發揮的功能,基本上與建館時的理想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但確實有需要增加更多的服務,一些現有的服務,也可以再進一步加強。
老人家目前可以說是固定使用會館最頻 繁的團體,但如何增加更多的靑少年服務、 以及提供上班或經商的同鄕,在下班後可以 輕鬆消遺的消閒、運動服務’使更多的鄕親 更願意來使用會館,都是可以再努力的。另 外,以第二代子弟爲對象、及增進美國人士 及社區相互認識、彼此了解的活動’也都大可有發展。
其他如提供有需要的同鄕臨時住宿、以及各方面生活諮詢及轉介的服務’都曾是構 想、也都還有賴落實的會館服務項目。
在我看來,理想中的會館,不需要每一 分鐘都是忙碌的。而更應該是個能夠吸引人 們,到此進行各種社交、溝通的場所是一個活潑有生氣的社區中心。
不論走過來的酸甜苦辣’點滴在心頭。 我想說的是,台灣會館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回顧會館十年,有一點令我感到很高興 的是,許多早年的創會者,至今仍共同在爲 會館付出、努力、積極參與;在同時,十年 以來也一直有更多年輕的生力軍加入爲會館 打拼的行列。雖然我個人覺得,投入的新 人在人數上可以再多,比例上可以再增加,但這種現象眞是令人可喜。展望未來,這便 是希望之所在。
我相信,不論是早一輩的同鄕,或是晚近才投入者,都是靠著一份持著,心甘情願 爲會館努力,是一種「會館是屬於自己的一 部份」的心情。是的,會館是「屬於自己的一部份」,是「我們的會館」。這種心,當年促成了會 館的成立,這種心也將會是源源不絕的活 力,讓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會館不斷成長、 世世代代延續。
摘自 台灣會館十周年紀念特刊/199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