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2. 畢思理博士為台灣防治及根除B型肝炎的奉獻/林壽英/12/2018

畢思理博士為台灣防治及根除B型肝炎的奉獻                          林壽英

自從拙文 [讀朱真一教授的《台灣熱帶醫學人物 – 開拓國際交流的醫界先驅》有感] 於今年(2018) 11月8日登刊在太平洋時報以來,我很驚喜地收到一些讀者的迴響,给我很大的鼓勵。其中包括朱真一教授、楊正聰醫師、李彥輝醫師以及李彥禎先生的電話或電郵的連絡。楊正聰醫師還特别在他的電郵中問我是否認識也曾經在台北的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 (NAMRU-2) 做 B 型肝炎研究的畢思理博士 (Dr. R. Palmer Beasley)。

1965年我大學畢業後曾在台北的NAMRU-2工作两年 (1965年夏天到1967年夏天), 而後我離開台灣來美國留學。据我在Google的搜查 (註一、二), Dr. Beasley 是1968年到台灣的NAMRU-2做研究工作, 於1986年離開台灣返回美國,因此我沒機會在NAMRU-2時 見到他或認識他。由於Dr. Beasley 對台灣防治及根除B 型肝炎的貢獻非常大,是台灣人應該感謝的一位美國恩人,因此讓我在此提筆向讀者們簡單介紹 Dr. Beasley,以表示我們台美人以及台灣人對他的敬意及感恩。

Dr. Beasley 是一位内科醫師、流行病學家及公共衛生教育學者。他在哈佛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之後,便前往華盛頓大學做醫學研究工作。因為華盛頓大學與美國海軍有研究關係,他在1968年到台灣的NAMRU-2來進行德國麻疹的流行與疫苗的注射情況,做為期4個月的短期研究。期間他特别注意到台灣 B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帶原率非常高,肝癌病例非常多。因此他暗自决定,如果下次再來台灣,他就改行做B 型肝炎的研究。

1972年36歲的Dr. Beasley再度來台灣的NAMRU-2,開始B型肝炎的研究。他開始探討 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他發現台灣新生兒B型肝炎帶原偏高,但傳染不是由母乳而來、也不是子宫內,而是由生產過程。因此Dr. Beasley深信B 型肝炎是可以預防的,而決定做 [B 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臨床試驗] 。1981年他以流行病學研究証實:[B型肝炎病毒感染與肝癌發生具相關性] 的論文,發表於醫學期刊上。

Dr. Beasley的B型肝炎的研究團隊有台大醫院小兒科醫師黃綠玉、台大公衛所林家青教授以及研究生陳建仁、涂醒哲,還有台大醫院小兒科醫師張美惠曾幫他們作小兒肝炎篩檢。他們這個團隊從1972到1986的14年間,孜孜不倦的研究,後來証明施打B型肝炎疫苗,使兒童肝癌發生率減少75%、疫苗可以防癌。團隊中的黃綠玉醫師後來和Dr. Beasley結婚,Dr. Beasley 成了台灣女婿。

台灣在1984年以前出生的民眾,約有15%的人是B型肝炎帶原者,病毒在不健康的肝臟中伺機而動,有一定比例的B型肝炎帶原者成為肝硬化和肝癌的患者。然而,這种現象從1986年起就不同了。每一個台灣出生的新生兒,一出生就接種B 型肝炎疫苗,使兒童肝癌發生率減少75%。据估計,全台灣一個月中至少減少了2000個兒童日後成為B型肝炎帶原者。

1987年,Dr. Beasley夫婦回美國定居,Dr. Beasley担任德州大學公共衛生醫學院院長。2003年他來台灣協助調查SARS疫情,他榮護許多國家的醫學獎章,數次支持台灣推動加入WHO,也多次回來台灣指導B型肝炎傳染的後續研究,造福台灣人群。

Dr. Beasley於2012年8月因胰臟癌,病逝於美國,享年76歲。台灣人永遠感謝他、懷念他!

參考資料:
註一:胡敏雄 (2012),[感謝畢思理博士為台灣根除B型肝炎的奉獻] ,胡敏雄的肝病筆記。
註二:小橘子 (2013) ,[沒有畢思理,我們每一年都會新增24000個B型肝炎带原者] ,醫心義語 [醫周刊]

                                                     林壽英寫於北加東灣,11/27/2018
Source from Ms. Christine Yang
Posted on 12/11/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