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 台福基督教會四十年/台福總會資料室/2015/01

台福基督教會四十年

作者:台福總會資料室

88_台福基督教會四十年

台灣來的留學生與羅省教會

台福基督教會於一九七○年十月十一日在美國洛杉磯成立。其實早在一九六五年秋天,有幾位由台灣來的青年基督徒,參加蔡信彰牧師的家庭聚會,並與一些講廣東話的信徒共同組織了基督教團契,按照加州的法規於一九六六年五月正式登記為羅省基督教會(First Evangelical Church)。

不久這位台灣艋舺出身的蔡牧師,因師母受聘擔任菲律賓嘉南中學校長而離美,由羅文牧師接續帶領主日崇拜與教會事工。一九六七年大家努力奉獻,在銀湖區Fargo街購置了一間舊房,修建為禮拜堂,當年十月八日正式啟用。

獨立分設台語福音教會

經過三年一切順利,聚會人數增加,語言則以英語講道,隔週翻譯台語與華語。一九七○年初夏,當時任職於羅省教會的六位台籍執事丁昭昇、許和瑞、陳銓仁、林妙珠、陳慶霖及盧淑貞等,開始籌畫分設完全使用台語的教會。這個計劃獲得當時全部董事、執事與羅牧師的同意與祝福。終於在一九七○年十月十一日,四十幾位台籍兄姊一起離開羅省教會分設台語福音教會,完成了以台語敬拜上帝的心願。當時尚無教堂,所以暫借阿罕布拉市的安息日會開始聚會。

成立當時的同工們一致認為過去西方的基督徒以人員及金錢幫助台灣教會,但我們教會應當不再仰賴外人,就決定以奉獻的十分之一為宣道基金,每月收入的四分之一為建堂基金,以自立、自傳及自養的精神邁出,在北美洲宣揚福音。

感謝上帝厚賜高舉十架福音的同道,人數繼續增加,於一九七三年二月廿八日搬進新購於El Sereno的教堂。為了充分配合教會的增長,教會聘請邱以正牧師協助首任主任牧師高集樂牧師擔任牧會工作。

高牧師因參與中國神學研究院之創設與教學工作,必須離開美國到香港,教會乃於一九七五年十月一日聘請劉富理牧師,就任為台語福音教會第二任的主任牧師,開始推動細胞小組,訓練信徒相互關懷與自行查經靈修的生活。由此教會進入快速增長的階段。一九七七年底遷入位於洛杉磯Highland Park的新購會堂。一九七八年開始每年定一主題,做為該年努力的目標,第一年就是「立定志向得主喜悅」,第二年為「全家事奉主」。

成立台福總會

一九七九年是台福教會的增長關鍵年,因為三月開設東區佈道所(東安教會前身),年底又創立南區佈道所(南灣教會前身)。一九八一年三月在西北區開設家庭聚會(後來發展成聖谷教會),一九八二年在柑縣一帶發展的家庭聚會也於九月成立為柑縣教會,於是聯合五間教會,於一九八二年十月十六日舉行台語福音教會總會成立感恩禮拜。總會章程的制訂及地方教會章程的修訂都順利地完成,並正式成立總會董事會、總委會及傳教師會等。

台福總會在大洛杉磯已有五間教會,除各教會加強英語事工培養第二代的信仰外,開始向外州同鄉宣揚福音,協助發展中的台語聚會。一九八四年七月在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的雙城台灣基督教會,因異象相同,加入了台福總會。

跨州增長

一九八五年,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查經班及德州聖安東尼城的台語聚會也陸續發展成科州及聖城台福教會,這是我們跨州植堂的開始。那年九月,洛杉磯教會差遣部分住在Arcadia地區的會友成立聖安教會,同時在休士頓的福音團契也成立為美南教會,至此台福總會共有十間教會。

跨國宣教

一九八六年領受「九○二五」異象,期望蒙主恩典能於一九九○年時增長到廿五間教會,以「為主圖謀大事,搶救百萬靈魂」的精神,大家同心合意興旺福音。上帝不斷的施恩,使台福能於一九八九年開始跨國植堂,先後在中美洲的Costa Rica、澳洲的墨爾本及雪梨、紐西蘭等地建立台福教會,提前完成了「九○二五」的目標。如此繼續增長與植堂,到一九九五年底為止,台福教會總共有卅二間,即美國洛杉磯十一間,外地十五間,加拿大二間,哥國一間,紐澳三間。

走出流淚谷

一九九○年「九○二五」目標達成之後,台福教會有一段時間經過流淚谷。我們遇到幾乎不能承擔的創傷,教會受攻擊,多少的痛苦,多少的眼淚。但上帝是使咒詛變成祝福的上帝(尼十三2),祂垂聽我們同心的呼求,以施恩的手牽引我們、赦免我們、憐憫我們、安慰我們,使我們在淚水中抓住祂的應許繼續撒種。靠著上帝的恩典,我們又在洛杉磯、紐澤西州、賓州等地繼續宣教植堂。

「二○五○」宣道植堂目標

一九九六年八月總會同工在禱告中設定「二○五○」宣教植堂目標:就是在二○○○年時能設立五十間教會,成為福音據點來傳福音、裝備信徒。為了達成這個植堂目標,總會徵召愛恩教會的主任牧師吳德聖牧師擔任首任總幹事,積極配合推動植堂計劃。感謝上帝的扶持,二○○○年十二月,台福教會達到五十一間教會,超出「二○五○」之植堂目標。

由於北美地區實際的需要,教會除了台語聚會外,又設立英語聚會來面對成長中受美國文化薰陶的第二代,緊接著又有華語聚會的成立,向以華語溝通方便的年輕人及華語族群宣道。因此「台語福音教會」易名為「台福基督教會」,以配合新的宣教異象,使台福能繼續為主興起發光。

台灣宣道

早在八十年代末葉,因著對骨肉之親歸主的負擔,我們就開始談到回台宣道的異象,但當時與台灣長老教會總會同工幾次的對話,他們認為那時台灣的環境,並不適合台福回去宣道。於是我們轉向南半球,在那裡向當地的台灣移民傳福音。

一九九六年元月,台福總會召開年會。正當大家關心普世宣教之時,「Taiwan Mission」再次在會中被關心,那時我們想到:「今日台灣的環境和八十年代末葉不同;已經是民主、開放的社會。現在回去應該是時機了。」遂在一九九六年四月,台福總委會提案中通過設立「台灣宣道部」,並委任劉富理牧師負責。台灣宣道部成為繼北美本地宣道、海外宣道、普世超文化宣道以外,向台灣骨肉之親宣道的另一項行動。

台灣宣道部一成立,立刻得到北美及台灣眾教會的支持,一九九六年夏,有四隊短宣回台。台灣先後成立台北祈禱站、台中祈禱站、高雄祈禱站、台東祈禱站。在上帝引領中,有愛主的家庭奉獻台中市的一棟大樓中的兩間房間,為「台灣台福宣教中心」。一九九七年三月廿二日,在台福眾兄姊的同心中,我們在台中台福宣教中心舉行「台福回台宣教說明會」,感謝上帝,當天有許多教會牧長參與支持。三月廿三日「台福宣教中心」奉獻感恩禮拜,並向政府註冊正式成立「財團法人基督教台福宣教中心」。三月卅日復活節,在台北設立「台北台福基督教會」,正式踏入故鄉參與傳揚的工作。感謝上帝台福教會在台灣已陸陸續續地設立了十間教會,並有台北泰山基督教會美門堂因傳福音之異象相同,而與台福教會結成盟友,同心合意地傳福音。為了更積極與有效地推展台灣宣教事工,總會於二○○三年成立「台灣宣教策畫委員會」。又於二○○六年成立「台福台灣宣教中心」,積極推展在台的「2015-100/10,000」(在二○一五年前建立100間教會,或是10,000人參加主日聚會)新宣教植堂目標。願靠主耶穌基督的恩典,藉著聖靈的同工,成就這一切,使榮耀歸至高之神。

設立五個福音機構,向前邁進

台福教會設立了五個福音機構來輔助台福的宣道植堂運動。

1. 台福神學院(於二○○七年正名為正道福音神學院,以與在政府立案的英文校名Logos Evangelical Seminary一致)

台福教會植堂的過程中,首先發現專職傳道人的缺乏。於是在一九八九年正式籌備設立「台福神學院」,栽培神國人才。由於神學院嚴謹辦校,在上帝的扶助中已被接納為美加神學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Theological School)的正會員,並被聯邦政府移民局接受,可發I-20,招收國外學生。

因著世界福音工場的需要,目前除了繼續栽培台語族群的傳道人之外,也積極參與世界華裔族群傳道人的培訓工作。目前學生來自北美、台灣、巴西、阿根廷、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韓國各地。學制有基督教研究碩士科(MCS)、道學碩士科(M.Div.)以及教牧博士科(D.Min.)。歷年來的畢業生分散在美國、加拿大、台灣、紐西蘭、澳洲及中美洲參與服事。盼望不久的將來也能發展栽培第二代亞美人的傳道人,以面對增長中的第二代族群。台福神學院在台福宣道植堂的運動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二○○七年更在台灣設立分校,積極支援台福台灣宣教中心的新宣教植堂目標。

2. 台福傳播中心

自一九七六年開始《台福通訊》,一些生活見證被陸續刊載在這一本不定期刊物中。一九八一年成為雙週刊,後來又改成八頁的週刊。於二○○二年一月起,《台福通訊》改名為《傳揚》福音雜誌(月刊),並於美國、台灣、南美等地發行。

一九九一年元月,有鑑於廣大禾場的需要,將原來的總會文字部擴張展成為「台福傳播中心」,盼藉著多元化的大眾傳播媒體,實現宣道異象。台福傳播中心擴大事奉的領域,在原有的《台福通訊》外,又增加「中心書房」、「書籍出版」、第二代的INHERITANCE(英文)雜誌等事工,願藉著各種管道能造就眾信徒並帶領慕道友歸信。

3. 普世豐盛生命中心

主耶穌的大使命不只限於向自己本族傳福音,也要向異文化的族裔傳福音。所以台福宣道運動也不忽略向非台語族群傳福音。台福總會於一九九五年成立「普世豐盛生命中心」,參與非台語族群的福音工作,接下由美國「大使命中心」所開拓在莫斯科的華人事工,負責安排教會的牧養栽培。除此之外,也積極注意歐洲及世界各地的福音需要。二○○二年,為了栽培傳道人,在歐洲地區設立了以聖經為主的「普世豐盛神學院」。

4. 伯特利祈禱園

為了栽培信徒,台福總會於一九八八年購買一塊十五英畝的靈修營地,可容納五百人聚會,鼓勵信徒操練靈性,為主而活。許多弟兄姊妹常來此親近神,並在靈裡更新。

5.台福台灣宣教中心

台福總會於二○○六年元月正式成立台福台灣宣教中心,成為台福第五個福音機構。 由丁昭昇長老做第一任理事會理事長,並成立台灣台宣執行委員會,積極推展台灣「2015-100-10,000」宣教植堂計劃。

摘自 傳揚福音雜誌/2010/09

http://efccc.org//ArticleDetail.aspx?DocID=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