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士頓台灣語文學校三十週年慶
作者 張仁裕
台灣語文學校三十歲了!一九八五年由一群熱心的休士頓台灣同鄉創立的台灣語文學校,在歷任校長!校務委員和很多的老師及志工的努力下,教育了無數的第二代台美子弟,他們在位於台灣人活動中心的台灣語文學校度過了他們童年,學習台灣的語言和文化,結交一群終身的朋友,留下美好的回憶。
台灣語文學校今年在秋季班的結業典禮後,舉行了三十週年慶,邀請了歷任校長、過去的老師和校友回校共同慶祝。第一任校長郭珠貞女士上台回憶當年創校的辛苦情境。很多同鄉熱心捐錢讓學校能夠運作,為了讓熱心捐錢辦校的同鄉能享有捐錢免稅的福利,以台灣語文學校、長春會和Taiwanese Youth Society (TYS)為基礎向德州州政府申請成立休士頓台灣人傳統基金會,獲得州政府核准成為501 (c) 3免稅機構。學校成立之初,沒有自己的校舍,四處找本地公私立學校租借教室在周末上課,嚐盡寄人籬下的辛酸痛苦,為了長久之計而有擁有自己的校舍的念頭,在大家努力找尋後,最後終於找到現今的台灣人活動中心,解決了四處流浪的困境。郭校長也緬懷當年出力甚多而今已過世的李雅彥醫師、歐清男教授、黃智舜校長及蔡正隆博士。當年他們及多數同鄉的高瞻遠矚且付諸行動,才有今日的台灣語文學校。
在台灣語文學校已經教了二十三年的英文老師Michael Seckman也上台分享他的感想,他的感想文另刊於鄉訊。Jeremy Fang代表校友分享他在台灣語文學校的成長經歷。這次的慶祝活動由校務委員策畫,召集了很多志工幫忙,TYS也展現他們的活動力把舞台裝飾得美輪美奐。非常感謝他們的同心協力,傳承了過去無數同鄉對台灣語文學校無私的奉獻。
台灣語文學校近幾年在年輕的家長的督促下,利用臉書等現代廣告通路加強做廣告招生,很多學生家長也口耳相傳,免費為學校宣傳,現在註冊學生人數已經增加到一百左右。看到台下很多小孩,期勉現在及將來的校務委員繼續傳承,相信休士頓台灣語文學校還會有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光景。
Source from 休士頓台灣鄉訊 Houston Taiwanese American Journal 01/2016
Posted in 03/2016
二十年的耕耘與收穫
作者 謝清實
在台灣語文學校二十年的參與過程中,我爲人處事的諸種應對,不但順利地過了關,而且也獲得了不少寶貴的經驗。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裡,我當過校長,老師,家長,甚至當過學生和義工。生活雖然忙碌,卻讓人覺得人生無限美好且充滿了希望。
感謝上帝賜給我些許智慧,我把這份恩寵化育成服務社會的原動力。我全力付出,勤於耕耘,內心坦蕩,無怨無悔。在過去二十年的毎個星期六的 上課日,我風雨無阻,帶著開朗的心情到學校授課。雖衷,歲歲年年爲教育下一代而努力。我捨不得放棄這份神聖的工作。在離開台灣故鄉這麼遙遠的地方,我們若 不能挺身而出,又能期待誰來?
至今猶記得老友傅太太語重心長的一句話。她對我說:「你是北一女畢業,來美又獲得 Ph.D.最高學位,妳義不容辭,應該出來教育我們的孩子。」我大學時代修過心理學,較能了解兒童心理。基於此番緣由,我遂下定決心,爲我們的下一代做一 番奠基培土的工作。其實能爲我們的下一代盡點心力也是好事一椿,我個人的生命因此感到充實且更具意義。
在教書的時候,我和學生分享生活與求知的經驗。不上課的日子,有時會接到學生的來信.我心裡感到非常安慰。有時在路上遇見學生,他們會親熱地 叫我幾聲 “謝老師”,連他們的父母親也以同樣的稱謂呼喚我,令人非常感動。有位孿生受到我的影響,也決定大學畢業後要上硏究所再攻 Ph.D.。我內心的歡欣實在沒有話語足以形容。這個孩子從小我已看出是位天資聰穎、認真學習的學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人生一樂也!
爲了教育下一代,我不只在課堂授業解惑,在校務方面也參與教科書的編輯工作。蔡淑媛老師以她在Bellaire High School執教並文藝創作多年的經驗,加上中文組數位老師的通力合作,教材編寫總算有了關鍵性的收穫。數年的努力耕耘終於完成了八本中文教材系列。
我們學校也很幸運能請到做事有系統,有條理而又肯負責的黃燦琴老師來管理學校總務。她是我們學校的經理。從清晨到學校開門、準備教學器材、爲 缺席教師代課、直至午後四時關上校門等諸種事務皆由黄老師一肩挑。她的毛筆書法更是獨樹一格,無人能出其右。從禮堂、會場的佈置到海報的製作張貼,有她辦 事我們就不必擔心。
我們的校長黄智舜先生也是一位難能可貴的教育工作者。過去三年他連任當校長,又是創校至今台語班的資深老師。在個人職業百忙之中,他肯承擔此項任務,實在令人欽佩。我們希望黃校長能本著任重道遠的精神,爲下一代的教育繼續扛起這份重任。
適逢學校二十年校慶,我在此要感謝所有的校務委員、任課老師、熱心家長以及爲數眾多的義工。大家作伙打拚,人不分男女,事不分大小,幕前幕後分工合作。能成爲這麼無私奉獻的群體中的一份子,我個人深感與有榮焉。
摘自 休士頓台灣語文學校 創校二十周年特刊 2005
休士頓台灣語文學校十年
作者 郭珠貞
休士頓台灣語文學校自一九八五年六月成立至今已經有十年多的歷史,十年多來歷經艱辛,台灣語文學校能堅強而有尊嚴地持續成長,乃是歷屆校長、校務委員、老師、家長委員等同心努力的結果,在母語的傳授、文化的延續方面,盡了一點心力。
創校之初,學校的場地是租用美國的小學校上課,設備齊全。Kate Bell小學有一間大而新的禮堂,還有一間裝有二十幾部電腦的敎室供我們使用。另一所學校有一間很大的室內籃球場。校長們都很客氣友善。每星期我們安排兩位値日人員,在放學後特別淸理檢査敎室以及校裡校外的淸潔,但總是有一兩位老師不喜歡我們用他們的敎室,時常挑剔和抱怨。有一班敎室黑板總是寫得滿滿的,我們的老師不得不自己帶著小黑板去上課。當初學校有一個流動圖書館,收集不少台灣的書籍、雜誌、漫畫等供家長、學生借看,因爲沒有固定的地方可放,每星期必須搬來搬去。台灣語文學校自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一年搬了三次家。六年中嚐盡“寄人籬下”的滋味,終於我們決定自己必須買一棟校舍。
學校剛成立的時候,同時也計劃成立「休士頓台灣人文化基金會」,希望向政府申請補助金,以幫助學校的運作和推廣文化。經過幾個月的準備,不幸在成立前夭折。一九八八年校務委員推薦沈郁芳、謝淸實、林秋成、廖明徴和本人組成籌備小組,商討校舍問題。在校長林秋成積極的推動及會計師謝貴分的幫忙下,花了兩年的時間,取得免稅資格,遂正式成立「休士頓台灣人傳統基金會」。一九九一年募款購得現在的「台灣人活動中心」。「休士頓台灣語文學校」終於有了自己的家。
在海外推廣台語,要找一套適合美國長大的第二代使用的敎科書非常困難,剛開始時,台語班用的敎材是採用加拿大AI berta台灣人傳統基金會出版的Basic Taiwanese爲主,雖然近幾年來,台灣也出版了幾套台語敎科書,但是由於生長環境的不同,學生無法完全体會文中的意味,老師必須要花很多的時間自編敎材,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中文班的敎材也不例外,我們採用的是漢語拼音,這一套拼音法比較能被在美國長大的第二代接受,再者美國各中、大學的中文班也都是採用這個系統。因爲用的是漢語拼音,台灣的敎科書完全用不上,中國出版的一套,很多內容也不適合,所以大部份的敎材都是老師自編的,爲了要解決這個困難,我們決定自己編敎材,這是一項艱鉅的工作,好在學校人才很多,在召集人沈郁芳,主編蔡淑媛以及黃智舜、謝淸實、沈郁芳、張美枝、蔡鈴玉、包方明、潘美苓、陳德通等合作下,完成這項艱難的工作,終於在九一年十月及一九九二年九月,台灣語文學校出版了兩冊中文讀本,這是値得我們自豪的事。一九九二年我們從新加坡買了一套包括小學一年級到初中的中文敎材,經過黃燦琴、趙紀諭、鄭耀洲、包方明等人整理後,編出一套較有系統的敎材可以使用。
敎授母語,延續文化是創辦「台灣語文學校」的主要目的,每一學期設有台灣文化課,由本人整理出一套地理敎材,包括地形、位置、名勝、節慶等。先讓學生有地理槪念,熟知各大都市、鐵路公路、名勝風光、主要產品等。每逢節慶如舊曆過年、端午節、淸明、中秋節、冬至等,集合全校學生用電影或幻燈片講解節慶的意義和習俗,並提供食品、肉粽、中秋月餅、冬至圓仔等與學生、家長共享,熱鬧非常,充滿過年過節的氣氛。除此之外,每年舉辦一次台灣文化作品比賽。一九八八年聖誕節前發生一件不幸的車禍,本校一位中文班優秀學生黃欣怡(Carol Huang),因車禍喪生,全校師生痛惜不已,爲了紀念她,學校設立’Carol Huang Scholarship’以鼓勵台灣文化作品比賽優秀學生。一九九二年文化課,我們開始介紹台灣歷史,由當年負責文化組的鄭耀洲編了一套歷史敎材,用故事漫畫爲基礎,譯成英文,頗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一九九四年吳美惠也編了一小冊“淺探台灣”問答。呂俊雄老師在文化課爲學生講解虎姑婆,普渡等民俗故事。本學年度,負責文化組的曾秀華,除了採用過去的敎材外,也計劃介紹客家文化。
台灣語文學校經費來源完全靠低廉的學費和一年一次的食物義賣所得維持。一九九一學年度增設英文寫作,ESL等班,請來專家執敎,次年增加數學班,由學有專長的鄭耀洲設計全套數學課程,包括代數,微積分入門等並與趙紀諭、陳際冠、曾淑珍、陳麗琴等合作,編了一套敎材,我們學校的數學班辦得很出色,有不少學生是慕名而來的。這些課程的增設,主要是配合學生的需要以及提供學生更多選讀的機會。台灣語文學校不會因開了語文以外的課程而忽略了原來創校的目的,現在如此,希望將來也如此。
除此之外,課外活動設有舞蹈、手工藝、桌球、籃球、柔道、電腦、話劇、靑少年合唱、靑少年領導技能訓練,以及早期的功夫、繪畫等班。活動組每年也安排幾項活動如保齡球賽、郊遊、參觀博物館,IMAX立體大銀幕敎育片欣賞等。
家長會的工作頗爲繁重,除了一年一次的食物義賣外,每星期要準備學生早上的點心,有時也提供台灣小吃。自一九九二年度,學校課程改成全天制後,家長會也負責學生的中餐及下午的點心。家長會的另一項職責是每一班安排一位家長負責人,作爲學校、老師與家長間的連繫。
在海外傳授母語、文化由於先天條件的缺乏,需要付出很多的時間與精力。十年多來,在台灣語文學校服務的這些熱心人士,義務奉獻,默默耕耘,令人欽佩。在台灣國內還不能完全自由推展母語的今天,年輕的一代滿口「中國話」,在這裡成長的第二代,講的是一口流利的「美國話」,台語的保存,文化的延續有待你我的覺醒與參與。讓我們的子女以會講台灣話爲榮,讓我們爲能在這裡有機會學習母語和文化而慶幸。
自從來美國後,我就一直在社團裡服務。一九八四年被推選出來擔任同鄕會理事後,先後在台灣語文學校、台灣人傳統基金會擔任各種職責,十一年來未曾間斷過。明徵也在台灣語文學校服務到一九九四年三月離開美國爲止。我主辦過很多活動和晚會節目,其中尤以創辦「台灣語文學校」最具深刻的意義,也最令明徵和我感到欣慰。
適逢學校創校十週年校慶,謹在此致最誠心的祝福。
Source from Taiwan Tribune 台灣公論報 Issues No. 1425, 02/07/1996
Posted in 10/2016
傳授母語,綿延本土文化–休士頓台灣語文學校創辨兩年回顧
作者 廖郭珠貞
文化是人類的第二生命,語言是傳遞化的基本工具,要認識台灣,必需了解台灣的文化,要文化能紮根,必需透過語言的學習,語言的傳授,文化的綿延,是旅居美國的我們這一代迫切的責任,也是創辦休士頓台灣語文學校主要的目的。
一九八五年四月,休士頓台灣同鄕會新理事會第一次開會時,當年的同鄕會會長蔡正隆先生提議創立「台語學校」,開會討論結果,通過成立「台語學校」的議案,並由當年同鄕會理事之一的我出面主辦,我立卽召集了十幾位熱心的同鄕組成「籌備委員會」,開始日夜進行籌備工作,大家熱心的合作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台語學校」終於在八五年的六月第一次招生開課,正式命名爲「休士頓台灣語文學校」Houston Taiwanese School of Lanquaqe & Culture。台語學校的成立,初期的籌備委員,功不可沒。
次年,一九八六年夏,因本人理事的任期届滿,許多同鄕也認爲爲長期設想,台語學校應脫離同鄕會的組織而自立,同鄕會也同意這個決定。「台語學校」遂於同年五月獨立,由於部份籌備委員遷移他地或因時間上的關係不能繼續服務,同時有許多熱心同鄕自願加入,義務性的奉獻。「台語學校」重新組成了目前的「校務委員會」,校務委員分行政「包括校長、副校長、秘書」,敎務、訓育、活動、財務、總務等,各組設有組長一人,組員2~4人不等,各組有其應行的工作任務。校長每年改選,可連選連任,組員則依自己的興趣任選一組,組長則由該組的組員選出。除此之外,還有家長會的組織,家長會在每年秋季班開學時,由家長選出家長會會長、副會長各一人、家長會會長也可連選連任。家長會的任務是協助學校舉辦食物義賣、餐會,校方與家長間的連繫以及供應學生點心等工作。台語學校雖然是草創,但是在短短的兩年內可說是有相當健全完美的組織。
學校一學年分春、夏、秋三季,上課時間爲每週六上午九點至十二點。九點至十一點爲語言課程,選台語班的學生上台語,選中文班的學生上中文,十一點至十二點爲課外活動時間,有繪畫、電腦、功夫、舞蹈、乒乓及籃球等,學生可依自己的興趣選擇一項。全部課程儘量以台語敎學,希望能從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台灣的母語,養成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能致用於日常的生活中。
除了每學期至少有固定一堂專門介紹台灣的歷史、地理、台灣民俗及數堂台灣民謠的課程,這些課是全體生依年齢分兩組上課,且規定每位學生必須參加,敎授這些課程的老師需要花很多時間準備敎材,利用電影或幻燈片及其他的方法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其他還有三歲至五歲幼童的韻律班及成人的健身操及每週不同主題的座談會與專題討論會等活動,使家長們能在接送子女來校的同時,也能獲得一些知識及與同鄕交誼討論的機會。
台語學校毎學期至少舉行一次全體師生,家長一起的固定活動。春季在學期結束的一天,學生上完課,全校師生,家長到郊外舉行烤肉、野餐及球賽等活動。夏季舉行食物義賣以增加學校的經費來源。秋季在期末的那一天舉行期末同樂會及學生成果、壁報展覽等,同時舉行才藝表演,各班及課外活動組至少提供一個節目,將平常在課堂上所學的以動的方式表達出來。之後,全體享用家長會所準備的豐盛午餐,結束當天的活動。
台語學校成立兩年期間,毎學期學生都在八十到九十人之間,雖然毎學期有新的學生加入。由於過去兩年中休士頓經濟的蕭條,有不少同鄕遷往他地或極少數的學生因上課時間與其他的活動衝突而不能繼續來上課外,其他的學生可說是百分之九十九都留下來。但與休士頓地區同鄕的人數相比,學生的人數仍未達到理想的數目,其主要原因顯示許多同鄕並不重視自己的子女學習台語。其次學校地點的遠近也是原因之一。目前學生共有八班,三班台語班,五班中文班,學生的年齡在五歲至十六歲之間,台語敎材採用羅馬拼音,中文則採用「中國拼音」,老師都是休士頓地區第一流的人選。
學校主要經費來源是靠學生學費的收入爲主,毎學期學生人數至少要有八十人才能維持學校基本的開支,也就是學校的租金及老師的車馬費。其他工作人員則全部是義務奉獻,所幸過去兩年中,台語學校在經費方面都能自立。尤其兩年來,有許多熱心同鄕與團體對台語學校的贊助,使我們有能力購買印刷機及兵兵台等用具。年初台語學校成立獎學金基金,由於許多熱心同鄕的捐款使我們得以舉辦了一次非常成功的以「台灣〜阮故鄕」爲主題的學生個人壁報比賽。學生與家長所花的時間與認眞的態度,把台灣的歷史、地理、民俗文化表露無遺,其他還擧辦了優良學生選拔及領全勤學生獎金等以資鼓勵。
台語學校創辦至今,雖不能說有輝煌的成就,但也已漸漸地上了軌道,由於主客觀條件的不足,難免會遇到重重困難。辦學校,我們都是外行人,只憑着一股熱忱與一份心力,「休士頓台灣語文學校」已在海外台灣人的社團中奠定了很重要的楷模。兩年來每星期六早上都奉獻給台語學校,毎當看到那天眞可愛的學生的表情時,似乎也隱隱約約看到了我們的下一代已走上了「尋根」的道上。
最後再次感謝許多熱心同鄕,台灣同鄕,台灣同鄕會、台灣信用合作及長春會等社團對台語學校的贊助與支持以及各位老師、家長、委員的犧性與合作,可喜的是有人願意出來接棒校長的職務,使「休士頓台灣語文學校」能百尺竿頭,再進一步。
摘自 台灣公論報 第六二八期 一九八八年一月七日
休士頓台灣語文學校創辦過程
作者 郭珠貞
一九八五年四月,休士頓台灣同郷會新理事第一次開會時,會長蔡正隆博士提出年度工作計劃,其中一項便是設立台語學校,理事會通過他的議案,但是没有人自動出來承擔。這個提案就此擱置下來。事後心裡總覺得不安,經過一夜的思考後,第二天我打電話給蔡正隆探問台語學校的事情,他說没有人出來,問我能不能擔當這一件事情。就這樣地我接下了這項艱鉅的工作。
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租學校場地,我打電話詢問幾所西南區的美國中、小學。中學的租金較貴,我繼續向幾所小學探詢,都没有結果。最後找到Kate Bell小學,校長約我與她見面。次日明徵陪我去見校長。她人很和氣友善,很樂意租場地給我們,校工也願意星期六來開門,但正式簽約需要經過HISD的Rental Department通過。一星期後,一切手續辦好。終於我們租到了地點適中,校舍非常理想的Kate Bell小學。
課程的設計以傳授台灣母語、文化爲重點。我們有責任灌輸下一代台灣的歷史、地理、文化,讓他們知道根在那裡。中文班的開設是應家長的需要,讓孩子有選修的機會。文化課,課外活動儘量用台語傳授,使選讀中文的學生也有聽和講台語的機會,課程表上我也安排了客家語,可惜没有學生而取消。
有了校舍,課程安排好後,我召集了十幾位熱心同鄉組成「籌備委員會」,分配工作職責。委員包括有蔡正隆、蔡淑媛、傅憲亮、陳麗玉、廖明徵、李雅彥、沈郁芳、吳眞惠、吳明珠、劉秀綾、蘇湘琴、李育秀、謝清實、張淑婉、葉錦如、林怜利、彭初穗、郭珠貞等。在大家熱忱、同心合作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一切準備就緒,「休士頓台灣語文學校」 終於在八五年的六月招生開課。同鄉聞訊莫不振奮鼓舞,紛紛將他們的子弟轉送來我們的學校。學校正式命名爲「休士頓台灣語文學校」,簡稱「台語學校」,英文名爲「Houston Taiwanese School of Languages & Culture」。一九八九年林秋成校長任内,將「台語學校」的簡稱改成「台灣學校」。
一九八六年三月,本人因理事的任期屆滿,爲方便校務的推動及長期設想,在徵得同意後,學校正式脫離同郷會而獨立運作。這一年新加入的委員有莊勝義、張美枝、葉明霞、王鵬勳(已故)、蔡丁財、歐清南、吳連山、吳美惠、張晶、李石山、郭美枝等。五月中旬「校務委員會」正式成立。會中經由全體委員通過,推選我繼續連任校長之職。家長會也選出會長及副會長,分別由陳惠智和張顯道擔任。
學校草創之初,同郷會支援三百元,合作社贊助三百元,李雅彥慨贈二千元。開學第一學期學生有八十多位。學校經費收支不但平衡,還有節餘。同鄉們紛紛地捐款,給我很大的信心和鼓勵。
開學的第一天,天氣晴朗。老師、家長、學生們興高采烈地走進校門,記者採訪,來賓簽名,茶點招待,整個學校充滿喜悅的氣氛。各班老師早就在教室裡等候。家長們依照教室外張貼的名單,將子女護送到教室裡。値日委員則將教材、學生名錄、簡訊分發給各班老師和學生。在禮堂的另一角,家長們秩序井然地坐著,等待座談會的開始。九點整,鈴聲響了,休士頓台灣語文學校開始了歷史性的一天。
台灣公論報開闢大半頁「休士頓台灣語文學校專欄」,每期報導座談會的内容和學校動態。台灣某報刊登本校創校的消息,美國其他地方也響應設立台語學校。
在海外延續文化的工作任重而道遠,休士頓台灣語文學校已在海外台灣人的社團中,樹立了很重要的楷模。
摘自休士頓台灣語文學校 創校十周年特刊 03/2018
目前校址,位於休士頓台灣人活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