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 台灣同鄕會的來去 / 陳美麗 /09/2016

台灣同鄕會的來去

作者 陳美麗

羈旅異鄉快三十年了,居住過不少大小城市,每到一個新地方都去參加台灣人的集會,在那鄉音的小天地,攀親引戚遇舊結新,有無比的歡樂欣慰,是精神歸屬感的糧食,彼此体恤同是天涯同鄉人,彼此有同舟共濟的親切與溫暖。没想到近年來,許多同鄉們竟放棄了這種聚會的依賴與享受,也使同鄉會失去了台灣人的代表徵象與團体的向心力。眼見台灣同鄉會的散亂與失舵,令人有所失落與遺憾。

各地方的同鄉會的組織進展運作應是不能一概而論,照我個人遊歷幾個地區,依我知道的印象作歸納來談一下美國台鄉會大概的演進。

追憶1960年代,初期的留學生和眷屬,他們都是家族中第一打先鋒踏出國門的人,在無親無朋的陌生異族地,在語言和經濟條件上都不很充足和自立的情況下,各種鮮異的生活與學習都令人感到驚惶與困苦,所幸一登陸美國就有早來一步的學長可依賴與引導,渡過最青澀的難關,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過同樣困難中得救的經歷,所以一般台生和台僑也都傳沿禮習地熱誠負起接待和幫助新人的責任與義務。當時都没有省籍、年齡和背景之分,都因機緣而相依相惜。這些患難中的親切關愛就是我們同鄉相襲的情結。

在校區,當時大家都居住簡陋的大雜窩,結婚的也住在簡單的宿舍或舊公寓,但大部份的人家中常常高朋滿座或一起野餐,隨意不拘形式地聚會。因爲那時没什麼中文報章和電視節目,家鄉資訊都遙遠隔離,所以每當有新人或過路客自家鄉來都會藉機聚餐,不只是爲洗塵更是爲探問鄉情。許多消息也都是靠這種相聚,互相交換信息,談論生活經驗,洩發鬱悶氣憤,大家都是同病相憐,只取得些精神上的互相勉勵慰藉。那時很少人有車,生活圈子小,相識交往都只是機緣,聚會也没什麼定形。在校園裡有所謂的同學會,其活動和服務也都是爲幫助學生生活適應和娛樂調劑,雖有國民黨特務爲異己者打小報告等等聽聞,令人反感氣憤,雖也有台獨地下宣傳工作,令人好奇恐懼,但校區進出流動性大,課業繁忙,多數人也不會去注意什麼政治活動,這期間的同學會可説稍有社會政治啟蒙教育的作用。

1970年時代,早期一批留學生大部份已學業完成,留美便成了名符其實的留在美國,也都成家立業在此立足,生活逐漸安定,開始有些由即興的相聚而定期組起地方同鄉會,但並没有什麼章程,都是由當地熱心公益的人先出面主持,而後主辦人似乎義務接棒一樣輪流負責擔任,因有定期公佈聚會,大家也就自然會在百忙中抽出一些時間出來參加。除了社交,主要供給孩子交友遊樂的場合,女人談家常,男人談時事,當然男人在一起離不開高談政抬問題,但並無政治意識文化的組織活動。然而在溫飽之下,不期然地開始有人注意並談論家鄉的民主問題,不少懷抱政治革新使命者出籠,因爲他們凸出的政治見解、愛鄉的熱情和一股魄力,自然地便處在領導位置,使單純聯誼的同鄉會公然多了些政治活動,覺醒台灣人的政治智盲,但也因有些敏感性的政治氣氛,使很多人不敢參加同鄉會而消極的隱退。

到1980年代,來美國的台灣人不再只是留學生了,許多新移民因親屬關係和投資關係而加入海外台灣人的陣容。這些新移民一般都依賴自己的金錢和親人的相助,而不必靠外人的引導,尤其台美資訊的交流甚爲發達,這些人已不像初期來的那麼「草地忪」,較崇尚獨立自尊,不隨便求人或助人了。參加同鄉會或其他社團也較有不同的目的和熱忱,甚多是爲了子女的尋根和認本的教育而更注重台灣同鄉會的活動。參加同鄉會的工作理事也多有自動者,當然也有不少人藉機爲自己的政壇、商場或社交上打知名度的。同鄉會也較有組織水準,有較活躍的領導人物,但同鄉會員因背景來路衆多,思想理念、生活品質或生活需要等等亦各不同。大型的同鄉會行政運作與宗旨自然也較多意見分歧,當政治色彩太濃厚成爲一些政治有心者偏激的專攬專利時,使之原本患有政治冷感症的同鄉也就更迴避地遺棄了同鄉會。長久政治威脅壓迫所帶來後遺症的政治性冷感與恐懼症,促使一般人離鄉背井要逃脱那陰影,而今就像逃離台灣一樣地也在逃離著同鄉會,可悲的是,這些鄉親才更需要同鄉會的溫情和恢復對台灣人意識的信心。雖然有許多不同的社團與活動紛紛成立,卻互相排斥也都潛伏了些同樣的不民主風度,使我們的族裔成了散沙般不再有凝聚的情結,同鄉會也越來越不再是大家的最需與最愛了。

1990年以來,台鄉移民雖人數更多,各種階層角色人物均有,但同鄉會並没有新血輪,還是60和70年代的留學老會員多,如果不是隨身帶來子女,添加些青少年朝氣,同鄉會就要成了老人倶樂部了。近來美國就業景氣不好,也造成了不少菁英學子學成回鄉,台灣政治氣候也改變了,明智勇敢的政治人才也都絡驛返鄉轉移了政治舞台,發展他們的抱負,創造他們的理想,這才是眞正的事業,不再只是隔鞋搔癢,放馬後炮了,而是面對現實去競爭,實瞭獻身功勞功德於自己的鄉土。

留在海外的同鄉各有不同因素的走上不歸路的淪爲他鄉客,也該爲自己的利益前途打算,不能一再想腳踏兩條船。該像嫁出去的女兒,不能一再留戀娘家的溫暖,干渉娘家的業務。出嫁了,就得認份的放棄娘家的權益。進入了婆家,就該入境隨俗,要打進婆家的主流社會生活,心安理得的認同歸依的家,回報和爭取應有的權益。作美國大沙拉盤的一菜色,在此以蕃薯仔特產迄立,而要此菜色品味能出色是要聚集一起才能被看到被重視。旣然台灣同鄉會是在海外,必然該著重於謀海外同鄉的福利。不錯,一向台灣政權和對人民安危的關注在同鄉會是扮演著很大的角色,但現在局勢已有所轉變,如今家鄉已有強茁成長的領導人物在效忠了,海外的同鄉不該再太雞婆,多插嘴插舌管別人的事太多,該給他們作主人的應有的尊重和信心。

海外同鄉不要泥菩薩過河自身不保,該爲自己的身份立場設想自求多福,所以台灣同鄉會面臨了重新聲明其宗旨的必要,讓大家再深思探討追求一個能一体認同的同鄉社團,共同爲自己在海外的利益打拼。我們需要的同鄉會活動,除了傳統的社交聯誼娛樂,更要努力維護自己傳統文化,使外族能接受我們的特色融入其文化,引導使之踴躍參政,熱心參與美國社會福利,付出應盡的義務,發出應該有的聲音,爲我們的第二代紮根舖路。現實顯示不管台灣人的人才多優秀傑出,有多少成功的人物或財富,當今種族歧視與嫉妒情緖觸釀著,異族人危機潛伏,除非我們有認同團体的力量來自衛,來虛心溶入美國的社會主流,否則大家的美國夢會變成美國夢魘。既然選擇了愛上美國,就要努力爭取自己的地位,不要永遠作個「媳不仔」(童養媳)。要改進自己的地位,美國人不可能會送上的,是要賴助自己同鄉人,本是同根生,必能互惜互愛的心,但還最要靠認同與團結。

回顧僑民的人生歷程,在這個時局,該覺悟到:心繫台灣的人回去台灣努力,心繫中國的人回去中國努力,要在海外立足的人在海外努力,各自抉擇,各有所從,各自好自為之。當然在危急患難之際,手足之情互相來援救是必然也是應該地,但要認清重點與地盤,要先自立才能立人,要自愛自重才有人助,太依賴是没什麼保障的。在海外生活緊張辛苦,心靈空虛煩悶,需要的是個有親和力依靠的社團,能輕鬆自由的享受一個歸屬感的撫慰,放開回歸島内政治的使命擔子,不要有政黨的統治與壓力,讓台灣同鄉會在政治自由的美國國土作海外所有台灣人的精神泉源,作各大小社團的交流中心,作國際外使耳目,作個海外的大家庭,由親緣族緣的連繫,而嗅得到蕃薯仔味聊慰鄉思,以鄉親溫暖的充電調劑掙扎不平衡的異鄉寂寞心情。

見面三分情,聚多自生情,只要有機會相聚一堂同樂同育,台灣人的心肝必會相連,台灣人意識自會存留,不必有什麼台灣政治意識的的鼓吹,教導的灌輸和一黨的專權,只要耳濡目染、是非分明,真情真意的交流必能認同和歸屬,也自然必能產生團結力量,不管推行什麼理想也都好辦事。

台灣同鄉會該是海外台胞熱切需要的,未來的前途,靠大家攜手合心合作,整頓路線與方向而成更實際實用的功能,讓大家有個可向心的台灣人的燈塔。

Source from Taiwan Tribune Issues 1185, 08/25/1993

Posted in 0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