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台灣同鄉會的歷史進程

台灣同鄉會的歷史進程

作者 黃仁宗

最早的台灣同郷會到底是那一個,在何時成立?現在己經很難考證了。從歷史觀點考察,台灣人有同郷會這一類的組織應該是在日人領台之後的事。台灣人意識之茁壯與受日人高壓統治有很大的關聯,大約早在二,三十年代台灣人因爲外出經商,求學,或打工,已經有數十個台灣人團體散佈於亞洲各大城市如:東京,大阪,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至於到美國來的台灣人,人數則非常稀少。比較廣爲人知的林茂生在1928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其實在他之前,台南人劉清風便已在1926年獲印第安納大學醫學博士,成爲第一個獲美醫學博士的台灣人。而廖文毅則到1935年才在Ohio state獲工程博士。在劉清風和林茂生之後,六十多年來不知道有多少我們台灣子弟繼踵前人足跡,不遠千里而來,到此求學,工作,和生活。這中間到底有多少感的事蹟,因文獻留存不多,已很難知嘵了。台灣同郷會在海外台灣人中間,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下,都一直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如果我們能對同郷會的歷史稍有了解,就會對數十年來海外台灣人的足跡有比較清楚的認識,也因此對自己或者會有比較淸楚的定位。本文針對同郷會的歷史作一點簡短的介紹。

近代海外台灣人圑體的特色之一就是留學生組織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這和中國人的China Town,或者是日本人的移民村都是大不相同的。台灣人留學生組織中最著名且最具代表性的當推東京的留學生組織。1915年台灣留學生在東京成立一個「高砂青年會」,後改名爲「東京台灣青年會」這個會的宗旨爲「涵養愛郷心情,發揮自覺精神,促進台灣文化的 開發」。然而其實際行動郤是以推動實現台灣民族自決爲目標。其機關刊物「台灣青年」於1920年創刊發行積極鼓吹撤消六三法和争取議會的設置。返郷的留學生則在二十年代的台灣掀起一場影響深遠的文化啟蒙運動。

必須理解的是所有人類的組織都是歷史條件的產物。二十年代在東京的台灣留學生的所思所行的是有它必然的道理的。然而令人驚訝的是二十年代台灣留學生所掲櫫的組織宗旨和行動綱領郤一直到大約半個世紀後仍爲各地台灣人和台灣學生組織所奉行不渝。試看廢除六三法和廢除戒嚴法,議會設置運動和今日的國會全面改選運動,二十年代的民族自決運動和今日的住民自決運動。這六十年來歷史似乎在台灣人身上停頓了。實際也就是由於這樣的歷史條件,台灣人社團的宗旨與大方向都因此而大致決定了。

台灣留學生在五十年代陸陸續續來美,眞正大量來美是六十年代之後的事。五、六十年代,全美各大學校園中台灣來的留學生中台灣人仍居少數,主要以中國籍的學生居多,雙方甚少往來。這和今日的情形大相逕庭。這主要是於言語,習俗,生活習慣不同,當然政治上的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部份。五十年代台灣人的留學生雖不多,卻出現了一批中堅份子。説來諷刺,原來在五十年代中期國民黨曾開放過—次中學生直接出國升學,據説是專爲國民黨高幹子弟開後門的(最著名的就是陳履安),結果有不少台灣子弟也搭上了這班列車,這批陳履安的同學在五十年代底,六十年代初,在台灣留學生開始大量湧到的時候曾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初初開始的時候,台灣學生在校園内成立For­mosan Club,並不在校内登記。後來由於台灣學生日多才開始有跨校性組織,並在紐約設立比較大型的接待中心,主要是幫助留學生的打工。全國性名單的建立,則是六十年代中期以後的事了。同郷會建立的早晚,各地有很大的差別。五十年代芝加哥便有同郷會的組織,費城的同郷會成立於1963,華府同郷會成立於1968,Columbus, Ohio同郷會在1972年成立。早期同郷會成立十分困難,除了人員,資金外,最鉅大的阻礙在於政治因素。國民黨對於台灣人的組織極其敵視,參加同郷會有很多麻煩。輕則騷擾,重則吊銷護照,名上黑册,使許多人望而郤歩,不敢聞問。在這樣的狀況下,出面組織或擔任同鄉會負責人的都是一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特別有膽色或者具冒險家精神的熱心份子。本地同郷劉聰德先生是第二屆Columbus同郷會會長。根據他的回憶,1971年左右在Columbus一批熱心份子便蠢蠢欲動想要把同郷會組織起來。但一到實際行動階段,便又不免氣短,於是始終無法成立。台灣學生心中極其矛盾,不組嚥不下這口氣,要組嘛可能會有不可知的結果。要突破這種膠著狀態,就是不怕死的精神。劉聰德回憶説當年年輕,初生之犢不畏虎,就這樣擔任了同郷會會長。之後夜半受電話騷擾,信件檢查,台灣家人受影響都一一發生。其實這是整個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全美各地同郷會的一個縮影。由於成立的歷史背景如此,同郷會的政治反抗傳統特強。無論是在校園内的學生刊物或是校園外的郷訊,對台灣的專制統治都一貫給予極其嚴厲的批判。今天很多同郷和新來的朋友不能理解像同郷會這樣一個文化性的聯誼團體爲何會有如此強烈的政治色彩。如果不回到當時的Historical Context去,的確是不能理解同郷會的這個傳統的。這個傅統最興盛的時期,大約是七十年代。這可以從全美台灣同郷會於1970年成立和世界台灣同郷聯合會於1974年成立得到佐證。八十年代的同郷會又有了新的變化。這個變化主要來自二方面。由於受到美麗島事件的衝擊,再加上台灣人逐漸在美站穩腳跟,和多年組織經驗的累積,海外台灣人組織開始分工和多元化。教授協會,FAPA等的出現就是個例子。尤其重要的是八十年代後隨著移民法的修正,台灣移民 (而不是留學生)開始大量湧來,對僑社的人口結構起了根本性的衝擊。隨著新僑的不斷增加,同郷會也開始從量變轉向質變。這個過程到八四年之後就變得很清楚了。紛紛争争開始斷斷續續傳來,七十年代的美好時光已一去不返了。這其中的癥結其實在於海外台灣人團體如何因應新的情勢,吸納新生的力量。有關於這些問題,和同郷會的路線問題,有機會我們將專文另作討論。如同我們前面所提到的,所有的團體都是歷史條件的產物。我們一方面緬懷前輩所走過的行跡,珍視我們的傳統,一方面又不斷檢視傳統的侷限性,希冀能站在前輩開創的基礎上,更進一歩地擴展開已有的成果。傳統不全都是好的,但是歷史不可不知,更不可遺忘。今天常指責同郷會過於政治性一些朋友,固有其確然之處,但我們也誠擎地希望他們費點心思進一歩理解同郷會的歷史進程,然後 —個揉合傳統和前瞻未來的同郷會庶爲可 期。

在結束本文之前,今年六月在中國發生的事件似乎値得我們略作比較。今年六月之後的歷史條件已經很大部份地決定了今後海外中國人運動的基本方向。他們中間的種種合作,分裂,和紛争似乎也是頗可預期的。看到中國民運受到舉世關注與支持,和台灣同郷會兩相對比,益發令人景仰和懷念起堅定,寂寞,尊嚴地走過那個恐怖無光的年代的許許多多我們台灣先輩的身影。

華府台灣同郷會正式成立於1968年。在這之前,同郷會實際上是由華府和巴爾地摩二地的同郷共同組成的。本地第一任會長楊基錕先生是楊肇嘉先生公子,據他回憶當他於1961年初抵華府時,當時台灣人不多,有很多是醫生。大部份聚會都在一些已經有了家庭的同郷家裡展開。其中黃際鑫醫師在早期台灣人之間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的活動都是在黃醫師家裡舉行,他對後進台灣子弟的溫暖照應至今仍爲很多人懷念。早期同郷會活動大都是一些比較非正式的社交聚會。同郷會也没有很正式的章程。會長的推舉多採志願,與今日有明顯的不同。至七十年代中期李友義先生出掌同郷會時,華府同郷已活動力日強,初具規模。到了鍾桂榮先生出任會長,成文章程,制度化選舉,設立同郷會可謂粲然大備矣。

Source from台灣公論報 第八一一期 19891109

Posted in 04/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