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 瓊花娜湖畔 / 吳朱實 /02/2000/Literature/文學

瓊花娜湖畔

作者 吳朱實

992_瓊花娜湖畔 - 0001 992_瓊花娜湖畔 - 0002

前言

我生於1937年,台中市三民路二段天主教堂對面,第二菜市場邊(日治時代稱新富町、二町目)。我的曾祖父吳兆祥是柳原基督長老教會的創始人之一。(註一)祖母吳絨、母親吳李玉梅是當時台中出名的助產士。我小時,時常須追蹤她們到正在生產嬰孩之家,因又有人來請她們去助產,所以我對中區的大街小巷極爲熟悉懷念。

我的父親吳天賞是日治後期的作家,1947年他逝世時是新生報台中分社主任。我自幼深受他的影響而喜好文藝。自1963年離鄕赴美國明尼蘇達(Minnesota)(簡稱明州)留學而定居迄今。

我念中師附小六年級時,曾在全省教師見習會日(正確名稱忘了)被選向全校師生朗誦作文:「我的父親」。讀台中女中時,曾爲當時台中市婦女會會長吳邱汝川女士撰寫她的婦女節演講詞稿。身爲齒科醫先生娘的她雖口才學識都好,但是對於凡上台必講的三民主義反共抗俄八股:例如婦女該如何解救在共匪統治下處於水深火熱中的 大陸同胞之方法,是一竅不通的,她只好就教於我這愚民政策教育下,品學兼優的乖乖牌中學生了。又我的三叔陳遜章身當華南銀行經理,被上級逼著不得不加入國民黨,他的內心極爲厭惡,更不屑於看其文宣(他大學主修法國文學),就拜託我幫他閱讀書寫所有入黨的讀書報吿。這些是我早年與文章的結緣軼事。

高三選聯考科系時,因父親早逝,沒人指引,我傍惶擺盪於文理兩極(當時未有丙組)。有鑑於蔣家集權迫害之下,台灣人念文科沒出息,遂選擇自認爲介於文理之間的成大建築工程系。從此忙於專業及家庭,直至兒子們成長,才斷續以本名吳朱實或筆名尤佳、心憶、台明人、阿清等執筆寫作。而朋友間,平時或書信往來,則稱呼 Kemi,那是朱實的日文發音Akemi省去了A字。

我所住的雙城(明尼亞波里斯及聖保羅Twin Cities; Minneapolis and Si. Paul)是美洲最大麵粉集散地,也是州政府所在。明州位於美國內陸中北部,面積約台灣的四倍,而人口只有台灣的六分之一。因其湖泊密佈,號稱萬湖之邦(10,000 Lakes)。我家在城郊阿登山崗,瓊花娜湖邊(Lake Johanna, Arden Hills)。瓊花娜湖是一個兩百多英畝的心形湖,湖畔有一所修道院改成的教會大學院、一所安養院、還有散住的幾十戶人家。春夏秋冬、每日早晚變化無窮的湖景,友善的鄰居,都是我的靈感泉源,也是命名此書的原因。

多年旅居,雖早己融入該地生活,然而思鄕之心卻不減(註二)。白色恐佈時期,每有故鄕人來訪,便歡天喜地接待來家裡(註三),他們總是帶來許多明州鄕親關懷的故鄕事,他們也曾或盪舟或垂釣於藍天碧水綺麗的瓊花娜湖中。

這本即將出版的《瓊花娜湖畔》是一個微小的我一一不喜追逐名利,只喜愛呼吸新鮮自由空氣的善良公民,也是一個執樸的台灣女子,身處一個獨特的時代中,身居海外,心繫故鄉的心志活動痕跡。如今,將部分散載於海內外報章雜誌的文章十餘萬文字收集成册,獻給我所愛的親友及子孫們。

寫於2001年春節 台中

註一:我的祖父陳永是敎會的長老,當時敎會的房地產契約等重要文書,都放在我家的保險鐵櫃内。

註二:我因熱愛台灣,便熱衷於盡己之力且呼朋引伴,聯心牽手在異鄉傳揚台灣文化。曾策劃明州台灣音樂演奏會。每年參于籌劃設計明州國際民俗節,使台灣文化展覽屢獲優勝。1980年初,始創向日葵會(當時的彭明敏之友會)近年則負責明州扁友會。也曾爲台灣公論報北美婦女信箱主筆。當然,同鄉會文書、FAPA分會會長之職,更是義不容辭的。

註三:當時被國府視爲反動的、思想不純正的叛亂罪犯如:彭明敏、柏楊、謝聰敏。作家與詩人;巫永福、林亨泰、李魁賢、李喬、楊青矗、王拓、陳芳明、張香華、林衡 哲、林央敏。作曲家蕭泰然,畫家陳來興等都先後來我家小住過。2000年春,台灣人選舉反對黨成立新政府,當年的瓊花娜湖畔訪客,今日成爲:總统府資政、國策顧問、國大代表、立法委員、市長等政壇重要人物。

992_瓊花娜湖畔 - 0003 992_瓊花娜湖畔 - 0004

Published in 02/2000

Posted in 05/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