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1983至1990的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 周烒明撰•吳美芬整理 / 2014/12

1983至1990的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周烒明撰•吳美芬整理

—緒言

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North America Taiwanese Medical Association)簡稱NATMA,早期1983至1990年,充滿了興奮與困難,也有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如果 ( Cleveland )是NATMA的發源地應不為過。

克城的Cleveland Clinic是世界有名的醫療中心,也是公認為美國最好的醫院之一,沙烏地阿拉伯和約旦的國王及其皇族們都曾來此治病。又傳說蔣宋美齡亦曾來此治療皮膚病一星期,住院時不但包下一整樓病房,出院時更贈送每一位照顧過她的護士一件貂皮大衣。

周烒明醫師1959年來美在Wisconsin大學進修,1968年受聘到西維吉尼亞大學, 任教12年後。基於對素負盛名的醫療中心的嚮往,更想增加臨床工作的經驗,遂於 1981年1月1日接受邀請,來克城工作,擔任神經病理科主任。

當時台灣正逢歷史劇變,海外台灣人經過美麗島事件、林義雄家血案、陳文成命案等的衝擊,群情激昂,除屢次發動示威,抗議國民黨政的罔顧人權外,全國 性的社團組織亦紛紛成立;如1980年的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North America Taiwanese Professors Association )簡稱NATPA,1982年的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 (Formosa  Association of Public Affairs簡稱FAPA,和 1983年的NATMA等。

而克城的台灣同鄉真正介入台灣民主運動始於1981年10月11日在周家成立的 「國際人權協會克城分會」。周烒明的太太吳秀惠,在西維吉尼亞州時就擔任過該組織的地區負責人,搬來克城後仍積極參與。那天趁該組織的Nileen修女來訪之際, 成立了克城分會,經由吳秀惠的努力,國際人權協會認養陳菊為俄亥俄州的良心政治犯(每州一人),不斷給予關懷,陳菊出獄後曾特地來克城答謝。

為建立更健全的人脈關係,FAPA也在周家成立了分會,積極地與國會議員Louis Stoke, Edward Feign, Sherrod Brown等建立起良好密切的交往,方便於日後的草根運動,亞洲資源中心(Asian Resources Center)的Don Luce和眾議員Feigahn也積極援助台灣的政治犯。

1983年克城同鄉推舉吳秀惠為同鄉會 長,並在奧柏林學院(Oberlin College ) 舉 辦中西部台灣人夏令會,邀請了周清玉、許榮淑、陳以德、張旭成來演講,因為節目精彩,參加的人數空前,非常成功。

克城人權會、同鄉會、夏令會的一切活動全靠同鄉的幫忙與協助。而熱心同鄉裡又以醫生居多數,每次去示威抗議的泰半為醫生。因此漸有默契、想成立一個台灣 人的醫生組織。

二、克城的台灣醫生

克城的醫院有兩派系統:一為Cleveland Clinic,一為Kaiser Permanente Foundation,兩派互相競爭,因此醫療 非常進步。除周烒明外,大部份的台灣醫 生都屬後者,大多數是領薪水的,所以較有自已的時間,可參與業外的社會工作和社團運動。這些醫生們多數為臨床醫生,且各種專科都有,本來大可互相介紹人,解決各種疑難雜症。但許多醫生們卻有學院不同之偏見歧視,不肯在專業上互相支援,殊為可惜。

為了打破這種不同學院之間的偏見,團結 台灣醫生,周烒明找了志同同道合的醫生:許世模(北醫)、陳克孝(台大)、陳哲雄(台大)、許明雄 (高醫)、梁俊華(北醫)等,打算先在克城成立地區性的醫師協會,再慢慢擴充為 全國性的組織,以便凝聚台灣醫生之力量,為台灣家鄉作事。對這個構想的反應 是:年輕的醫生較贊成;而北醫出身的較台大醫科出身者主動、肯定多了。

大家決定分別用各醫學院的畢業名冊去打電話,希望可以找出一些相同理念的 人來共事。然而當時白色恐怖正盛行,有的醫生一看到組織有「台灣人」三字便退 居三舍,更何況有周烒明在內,一定是台獨或其外圍組織無疑。為了安撫人心,決議盡量不談政治, 而強調成立組織的 好處。諸如:一、 以團體的力量對抗 外國醫師的歧視;二、藉參加醫師協 會年會之便,可獲 「醫學繼續教育 (在職進修)」學 分,以為年度更新 專科執照之需;三、和台灣島內醫 學交流等。

終於在1983年10月,在克城的楓林閣餐館,成立克城台灣人醫師協會,參加的有陳克孝、陳哲雄、林尊昌、傅世卿、黃俊雄、黃陳淑桂、黃粽文、吴香 惠、周烒明(台大醫科);許世模、黃安仁、黃振南、游祥修、林一輝、粱俊華 (北醫);許明雄、張嘉榮、李廷彥、吳浩治、林毅夫、徐榮聰(高醫);彭武昭、張高文、廖淑美(中國醫學院);張簡吉誠(中山醫學院)等共25人。推塞爾 克孝為克城分會會長,並計劃於次年中西部夏令會成立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鼓勵大家打電話招募新會員。

三、在美外國醫生的一般狀況

NATPA成立前,周烒明曾幫忙收集在中西部大學的台灣人教授名單,發現教授人數較台灣人醫師少了許多,但是肯參加台灣人醫師協會的人反而不多。追究原因,除個人因素外,則在於美國的外國醫生政策搖擺不定所致。

1950年代外國醫生人數激增,美國國會乃於1956年立法,規定外國醫生受訓 練後,需離開美國兩年以上,才能再回美申請居留權。(很多人選擇就近的加拿^ 大)。1960年代末期,醫生開始短缺,國會不但取消該法案,且鼓勵外國醫生移 民,1972和1973年,每年有7千名外國醫生移民,1974年更高達8千5百名,且美國本身的醫生人數也增加,遂於1976年又立法限制外國醫生,1980年只剩2千名。

這種搖擺不定的政策,不但讓外國醫生因居留不定產生許多困擾(非移民而來美受訓的醫生,大都持交換簽証,簽証到期就得離開),也增加了本地醫生對外國醫生的歧視,最常聽見的「外國醫生水準較低」就是用來為種族歧視開罪的藉口。

周烒明打電話鼓勵台灣人醫師加入醫師協會,最常碰到的托詞和藉口便是:「居留問題」和「太忙」。後來發現,還是透過已有的社團如:教授會、同鄉會等的介紹比較有效,很明顯的因為這些醫生本來就認同台灣。另一個有效方法是:在各大都市找志同道合又可信任的醫生幫忙說服,像大紐約地區的楊次雄、密西根的黃昭、芝加哥的林靜竹、南加州的陳惠亭、華府地區的蔡武男等都熱烈響應。

四、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成立大會

1984年7月14日,在Ypsilent, Michigan西密西根大學,正式成立北美洲台灣人醫師 協會,簡稱NATMA,其簡稱音調和FAPA,NATPA相呼應,參加者約40人。甴 參加的有陳克孝、陳哲雄、林尊昌、吳秀惠、周试明、許世模、張嘉榮、游祥修、林一輝、粱俊華、張高文;大紐約地區的楊次雄、曾茂雄;密西根的黃昭聲、陳英三;芝加哥的蔡俊晴、林洪謙、張信義等。

大會邀請了加拿大溫哥華的林宗義醫師和俄亥俄州的林成德醫師演講,林宗義醫師以他在美國精神科學會擔任過「外國精神科醫師小組」主席的經驗,贊成且強調成立全美性台灣人醫師協會的必要,以避免被歧視或者遇到遭受歧視時,能有社 團作後盾來抗議。他又提出「上醫醫國」的理論,鼓勵大家積極參與美國醫師的社團和 一般性的社會活動,及爭取討論台灣問題國際化的機會。林成德醫師則強調生存於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的時代,資訊取得的快慢會決定一個人工作的成功 與否,利用這種全國性的醫師協會交換訊息,不但助人也助己,尤其是在鄉下開業 的醫師們,透過醫師協會的會刊,取得最新資訊是極端重要的,這兩位醫學界前輩的演講帶給與會會員莫大的鼓勵。

接著是大會選舉,周烒明醫師眾望所歸地當選第一屆會長。副會長張高文,財務陳哲雄,秘書許世模,次屆會長為楊次雄。

選舉完則討論章程,規定各地區有會員10人以上便可成立分會。此時兩位由南加州來的會員,要求把「台灣人醫師協會」中的「人」字去掉,改用「台灣醫師協會」, 否則予人「心胸狹窄,限制只許台灣人入會」的感覺。經過半個多小時的激 烈討論,決議投票決定「台灣人」要不要「人」。結果只有兩票贊成不要「人」,這 兩位「心胸不狹窄」的會員立即退席。

NATMA成立後,周烒明利用出差公餘,馬不停蹄到全美各地招募新會員,為各分會催生。在他的熱心鼓吹下,南加州於1984年9月15日(台灣日)在Pasadina市 立大學成立分會,大紐約地區則在10月決議加入總會,接著是聖路易分會成立。許 世模則利用電腦發出3、4次會刊,報告成立以後的活動,又公開徵求會徽。

NATMA的第二屆年會於1985年7月26至27日,在Dekalb, Illinois的北伊利諾大學 ,主題是「從美國看台灣的公害疾病」,年會中通過設立獎學金,請聖路易的 林逸民醫師負責研討細節。

1986年4月20日,克城的醫師們在總會長周烒明夫婦率領下,副總會長張高文、 秘書許世模、財務陳哲雄等,到紐約的台灣會館參加年會,並辦理移交給第二任會 長楊次雄。

五、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早期遇到的難題(1984到1990年)

NATMA總會會長的任期是兩年。1984至1990年,分別由周烒明、楊次雄、廖坤塗、陳惠亭擔任。

除了上述因「居留問題」再加上因白色恐怖而對掛名「台灣人」的組織有所恐懼,使許多台灣人醫生裹足不前外,另一個使NATMA在招募新會員時感到挫敗的 便是:早在1970年代,在紐約和北加州、南加州就已有親國民黨政府的「華人醫師協會」或「台灣醫學學會」的組織。這除了成員複雜(只要是從事醫療工作相關人員,上至醫師,下至技術員,皆可參加)。它們因有政府補助,每逢節慶均舉辦豪華舞會,免費招待大餐,完全不是嚴謹的學術性職業團體,卻因掛了一個「台灣」的招牌,混淆了視聽,有些不明就裡的台灣醫生,看在每年免費的豪華舞會及大餐份上,都樂於參加其組織,僅有少數有骨氣的台灣醫生,不齒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組織而退出。

另一個困難是:NATMA成立初期,克城的台灣醫生,沒有人知道這種職業團體應該到州政府辦理冊登記,之後的申請手續又極繁複,拖了許久才辦好。當時幫NATMA登記的州政府秘書長,就是日後對台灣加入WHO出力最多的眾議員Sherrod Brown結果登記完成後又碰上難題,因為依規定要向國稅局申請為免稅團體,必須出示NATMA的經費來源、財務報告、職業或教育活動報告、定期開會的會議記錄等。

可是NATMA成員都是醫生,並無專職秘書處理文書,所以又費了許多心力和時間才完成。

六、NATMA成為首次回國的海外台灣人社團

大紐約地區本來就有個「台灣醫師協會」(因成員複雜,不敢稱作「台灣人醫 師協會」)。NATMA第二任總會會長楊次雄上任後,很小心、很技巧地將原有的「台灣醫師協會」加盟入總會,成為NATMA紐約分會,當時的分會會長是 李汝城。

1986年民進黨成立,許信良、林水泉闖關,造成桃圜機場事件,海外黑名單異 議份子多人翻牆返鄉,楊次雄卻決心率團以海外台灣人團體名義,光明正大地回 去。恰好,1987年11月「台灣省醫學會」成立80週年,理事長楊思標邀請當年是美 國神經病理學會副會長的周拭明演講。但是周烒明夫婦被列入黑名單已 久,能否拿到簽證還很懷疑。楊次雄一方面揚言,如果周烒明拿不到簽証,將取消 訪問團;一方面則透過蔣經國的眼科醫師陳五福及其女婿林逸民的奔走,獲得當時 李登輝副總統的幫忙,終於獲得單次入境三星期的簽証。

這次訪問團能突破國民黨的禁忌,是破天荒的創舉(在此之前NATPA曾試過兩

 

次,都沒有成功),也是很大的挑戰。訪問團的成員是:楊次雄、周试明、吳秀 惠、林哲雄、陳惠亭、林逸民、顏裕庭、蕭幸鳴、郭耿南、王清貞、鄭萬發等。全 團拜訪台灣醫學會,理事和理事長,並慶祝「台灣醫學會」80週年紀念日。

1987年11月6日下午一點半,周烒明被邀請在台大醫院第七講堂,專題演講「愛 滋病的神經病理」。演講完後,周烒明說明他除了學術硏究以外,因為關懷 台灣的前途和國際地位,卻被列入黑名單長達28年,不能將個人所學專長回饋台灣,完全是白色恐怖造成的損失。演講後全體起立鼓掌致敬五分鐘之久, 讓周烒明感動流淚。

會後李鎮源、洪祖培、郭宗波、林槐三、鄭聰明教授都來握手致意,李鎮源教授更透露一個特別的消息,那就是「台灣省醫學會」全體會員一致通過,將恢復為「台灣醫學會」,不再自我矮化了。

周烒明因醫務繁忙,急於回美,未隨團拜訪李副總統,聽團員引述李登輝和大家見面的第一句話便是「那一位是周烒明先生?」足見他是特別幫忙過。

七、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第二次回國訪問團

NATMA第三任會長廖坤塗於1988年11月2日組織第二次回國訪問團,參加第81 屆「台灣醫學會」年會。訪問團成員包括廖坤塗夫婦、陳惠亭、邱泰茂、林益顯、 蔡承昌、王忠烈、呂飛騰、張福斌、葉明和、林盛光、楊次雄、王鵬南夫人等。

會後訪問外交部、衛生署、立法院、台灣省衛生局、嘉義市政府及民進黨部、國民黨部、中山醫學院、高雄醫學院等。並透過陳永興的安排,到土城看守所,探視蔡有全、許曹德、蕭裕珍、林國華、林慧如、邱煌生,也去三軍總醫院探訪絕食 中的施明德。此次的訪問紀錄〈回台記〉由廖坤塗發表於NATPA會報(第五卷之一)。

廖坤塗會長任內的重大成就是:一、按期出版NATMA會刊八期,除會員外, 台灣各醫學院圖書館,由聖路易分會的朱真一、沈武典、陳澤華負責。二、設立永久會員制度,會員預繳的終身會費,可彌補經費之不足。三、NATMA基金會設立獎學金,補助第二代醫學生到台灣的醫學院實習。四、研究修改章程,計劃 開放給第二代醫生或其他相關醫療專業人士入會。

1986年下半年開始,NATMA第四任總會長由南加州的陳惠亭接任,NATMA南加分會是繼克城分會之後第二個成立的分會。1984年總會成立後,陳惠亭、陳政宏、林衡哲、洪章仁、陳清義等召開數次籌備會議後,於9月15日成立。未久即邀請陳永興和洪奇昌來演講,開始有「台美醫學交流研討會」的構想,接著又邀請江鵬堅和郭吉仁律師,說明美麗島事件的法律問題。1985年年終晚會邀請了美國醫學 會 (AMA)前會長Dr. M. Todd演講「外國醫師的醫療糾紛問題」,讓與會者受益良多。至於「台美醫學交流研討會」1992年後則成為NATMA南加分會每年年會的最主 要節目了,且越來越精彩,此「台美醫學交流研討會」開辦以後,南加分 會會刊內容迅速進展。

八、結語

1986年民進黨成立時,周烒明剛卸下NATMA總會會長重任,開始思考海外台灣人社團應如何加強彼此間的協調與合作,來共同推動台灣的民主運動。彼時克城尚無北美洲台灣人教授會(NATPA)分會,於是和洪明勳、黃昭淵教授商量,趁林宗光教授來訪之際,於1986年10月1日在周烒明家成立NATPA克城分會。成立時, 15位教授裡有5位是醫生,都是對基礎醫學或醫學研究有興趣的醫生。

1988年7月16日,周烒明任召集人,在East Lansing密西根州立大學,由NATMA 和NATPA聯合舉辦了一個「現代醫學的尖鋒」的醫學研討會,邀請8位教授講解基礎醫學的各部門,包括:「骨髓移植」、「血細胞成長素」、「Prostanoids對胃腸的控制」、「實驗大腸癌」、「分子/電子學應用的生物醫學」、「性行為傳染病的分子學診斷」、「愛滋病和其附帶的病」等非常特出優秀的講題。會後並商討如何將這種高科技診斷法帶回台灣應用。

這場聯合醫學硏討會非常成功。因此1990年8月,NATPA回台舉行10週年紀念會時,仍由周烒明當召集人,聯合NATPA及NATMA兩社團,在台北市馬偕醫院 樓舉行、舊雨新知齊聚一堂。大會邀請許多台大醫學院的教授主持。李鎮源、彭明聰、楊昭雄三位台大醫學院前院長,和前省立台北/台南醫院院長吳昭新,都抽空來參加,讓大會增色不少。

1980年代海外台灣人社團要組團回國是何其困難,1987年NATMA首次返台時,不但國民黨政府如臨大敵,訪問團成員也各個都有「不受歡迎」的被壓迫感。如今,能堂堂正正回到自己的家鄉開會,這是許多前輩們一步一腳印走出來,帶著斑斑血淚的足跡。

啊!終於能夠一圓還鄉夢,終於能夠一酬回饋鄉土之壯志。

74_1983至1990的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摘自 自覺與認同-1950~1990年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 編者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