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台灣頌-老兵的最後一戰
作者 李明亮
醞釀中的台灣頌
我曾因緣際會遇到了奇美博物館館長郭玲玲女士,而有機會再度參訪台南奇美新博物館,也拜訪許文龍創辦人。非常高興地得知許董事長提琴之收集已有一千三百多隻,令人嘆為觀止。在拜訪中,我注意到許董事長收藏的古琴中有一組大、中、小提琴,是義大利Bresia鎮提琴製作家Giovanni Paolo Maggini的琴,這一全套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一組(Maggini家只留下幾隻中提琴、六隻大提琴),是極為難得的。如果以此為招牌走向世界,可以以Maggini之音(Sound of Maggini)為名,由一世界級的四重奏到世界各國去演奏,當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第一、可以讓世界的人知道台灣人之高瞻遠矚,有這種超級的收藏;第二、讓世界的人聽到純粹的Maggini聲音(Maggini sound)。因此我與台灣一群傑出音樂家(全為台裔美國人)接觸,他們合組一四重奏演奏團,名為「Formosa String Quartet」曾於2006年第10屆倫敦國際大賽蠃得第一大獎及Amadeus獎,可以說是最適合的演奏人選。今年(2013)他們回台在花蓮主持音樂訓練營,台北也有場演奏。演奏結束後我向他們提出Maggini之音這一構想,他們商量之後也願意接受這一委託。
另外一項與此有關的是,我一直在尋找一首台灣人的歌或是福爾摩莎之歌(Song of Formosa),就像芬蘭有芬藺頌,法國有馬賽曲。台灣人過去有不少民歌,但往往相當悲情,有「哭調仔」的味道。我認為台灣人應該走出這個悲情,抬頭挺胸,邁向世界。所謂的台灣人絕對不是本省外省之分,只要認同斯土斯地,都是台灣人。這個曲子我找了很久,不得,直到有一天我去聽一場蘇聯交響樂來台,演奏蕭泰然教授的1947序曲,聽到最後四分鐘是「台灣翠青大合唱」,我突然頓悟到我一直在尋找的福爾摩莎之頌不就在這裏嗎?我真的希望台灣人會唱自己的台灣頌。如果這個曲子可以改成弦樂四重奏,由Formosa String Quartet來奏,用世界獨一無二的Maggini一組琴來奏,不是天作之合嗎?
至於如何改編這首曲子,我有一個idea。德國音樂家Joseph Haydn(1732〜1809)曾寫有一弦樂四重奏曲子,稱為皇帝四重奏(Emperor, op. 76-3,C大調)。其第二樂章是行歌式的慢板,他將一主題(即今奧國國歌)改編為賦格曲,其中有大、中、小提琴的輪流獨奏。這個模式讓我臨機一動,台灣翠青改編後也可以有一樂音是類此之賦格曲,主題可由小、中、大提琴輪流獨奏。這個方式有二個好處:第―、一再的重複可讓更多聽眾熟悉這個曲子;第二、由各種樂器單獨獨奏,可讓聽眾單獨聽到Maggini大、中、小提琴各自不同音色。當然這個改編要是世界級高手的編作,音樂的結構要有某種程度的複雜性,不是簡簡單單民謠式的曲子,也就是不可以太簡單,也不可以太前衛。
如果以上各種構想都可以達成,我會認為我對台灣這個社會也出了一份大力,所以我把這件事當為我這個老兵的最後一戰!
當我走到生命終點,那個時候我一定還不知道我來自何方,也不知道要往何處去,我不要任何追悼會,更不要大人物來演講,我只要有一個小地方,有好的音樂設備,我會事前剪接一些我最愛的音樂,片片斷斷連結起來,大聲播放,讓大家在音樂中珍重不再見,我想上帝也會給我鼓掌。
向許文龍創辦人借用的義大利Antonio Stradivarius大提琴,是三百年的老琴。
摘自 輕舟已過萬重山:四分之三世紀的生命及思想 /李明亮教授著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