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公論報》(美)的回顧
作者 許世模
《台灣公論報》社於1981年7月15日成立,創刊號於7月31日發行。當時美國的總統是雷根,而台灣戒嚴令尚未解除,台灣人在軍事高壓統治之下仍未享有民主與自由,當時的統治者是蔣經國。
當時在美國的台灣獨立建國聯盟認為宣傳、組織及行動是從事台灣獨立運動的三個環節。在中國國民黨及中國共產黨兩方的宣傳物及傳播媒體的打壓、扭曲之下,台獨運動受到相當阻礙。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當時是祕密性組織,但運動必需公開化,所以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利用一個刊物對外宣傳台灣獨立運動,就是《台獨月刊》。但《台獨月刊》每月發行一次,文章內容多屬理論性質,不一定適合大眾思想啟蒙之用。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張燦鍙博士於1981年5月10日向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世界各本部及各中央委員提出改進宣傳工作方案,計畫出版半週刊的報紙,緊接著在兩個月後成立《台灣公論報》。報社成立前的4個月中,張燦鍙、王康陸、張月瑛、黃再添、洪哲勝、陳南天等人時常聚會討論,決定報紙尺寸、文字橫直及頁數等等細節。籌備期間,適值台灣發生陳文成事件,海外台灣人義憤填膺,台獨聯盟因而決定馬上出刊。
1981年《台灣公論報》成立時由羅福全博士擔任第一任發行人,洪哲勝為社長兼總編輯。成立之初,捐獻十分踴躍,因而財務可以自足。當時因為台灣人的媒體被國民黨完全封殺,《台灣公論報》成為海外唯一的台灣人報紙,所以稿源豐富,內容充足,成了大眾化的台灣人報紙,符合《台灣公論報》的使命:「海外台灣人的報紙」(For Overseas Taiwanese Communities )。
《台灣公論報》創社社址位於紐約長島市,其後遷至加州洛杉磯市。1999年遷至加州聖地牙哥至今,共22年之久,歷經9位發行人。羅福全(前任台灣駐日代表)為首任發行人,後來羅發行人因聯合國事務派駐日本,由羅夫人毛清芬女士負責。 1989年報社遷至洛衫磯時由楊宗昌接任,1991年至1992年由吳秀惠醫師擔任發行人,1992至1994年再由當時任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美國本部主席的楊宗昌兼任發行人;1994年蔡正隆接任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美國本部主席後也兼任《台灣公論報》發行人。蔡正隆不幸於1995年去世,由簡朝樹接任發行人。1997年林又新任發行人,為期3個月,儘力克服過渡時期種種困難。其後再由劉清白接任發行人至1999年。這個期間《台灣公論報》重組並遷移至聖地牙哥。1999年起由陳隆旭接任發行人, 於2002年由許世模接任至今。2003年起邱義昌加入《台灣公論報》任職副發行人並負責對外公關;陳隆旭轉任社長,處理內部總務、財務、印刷、訂戶及郵遞等社務;王震昭為總編輯。
《台灣公論報》的願景與使命與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相同:一、廢除中華民國,二、對抗中國霸權,三、建立台灣共和國。《台灣公論報》在大眾化報紙的生態環境中獨樹一格,以啟蒙、理論建立及宣傳為手段推行台灣獨立建國運動,以達到「獨立做伙來,建國咱一代」的願景。「獨立做伙來,建國咱一代」這兩句座右銘印在每一期《台灣公論報》 首頁右上角,以提醒诲外台灣人我們這一代必須完成的獨立建國的使命。自創刊以來,所有曾在《台灣公論報》工作過的同志都具有強烈的使命感,不惜奉獻時間,精力,甚至犧牲個人專業前途,取奮鬥的精神參與。
《台灣公論報》1981創刊至1989年在紐約出刊期間可說是「戰鬥期」。《台灣公論報》是第一個正面與中國國民黨及中國共產黨政權對抗的大眾傳播媒體,草創初期不僅要開闢讀者範圍,並需處處預防中國國民黨的破壞與陷害。這期間曾不止一次發生過中國國民黨派遣奸細潛入報社工作,企圖盜竊訂戶名單及內部資訊之事。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政權並透過其爪牙在美國以打官司的方法企圖鬥垮《台灣公論報》,這就是臭名遠播的「四腳仔高資敏官司」。高資敏是老人科醫師,但被中國國民黨利用指使,在美國成立「台灣同鄉聯誼會」以與台灣意識強烈的「台灣同鄉會」鬧「雙包」,意圖分裂海外台灣人社區。當時《台灣公論報》刊出兩篇文章,一篇是許台俊所寫「一個會說台灣話的四腳仔台灣人」,另一篇是筆名跳船仔執筆的「永遠的高資敏」來批判此人。6個月後,高資敏向美國聯邦法庭提出訴訟,控告《台灣公論報》毀謗名譽,要求賠償美金250萬,企圖以高額的訴訟費及賠償金來拉垮《台灣公論報》的財務,讓《台灣公論報》無以為繼。不料中國國民黨及高資敏此舉卻激發了海外台灣人的正義心及台灣意識而踴躍捐款,以支持《台灣公論報》渡過難關。後來《台灣公論報》不僅勝訴,而且因同鄉的慷慨解囊而有所盈餘。「四腳仔高資敏官司」事件充分顯示《台灣公論報》在宣傳台獨理念方面的成功, 也建立了《台灣公論報》在海外台灣人心中的地位。所以說,這段期間是《台灣公論報》的「戰鬥期」。
《台灣公論報》自1989年遷移加州洛衫磯至1995年蔡正隆發行人(亦是台獨聯盟美國本部主席)去世期間,可說是「突破黑名單期」。1990年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決定兩年內遷台,台獨聯盟盟員陸續冒著生命危險闖關回台,終於突破中國國民黨禁止海外台獨人士返鄉的惡政,讓黑名單失效。《台灣公論報》積極配合這個返鄉行動做宣傳工作,激發海外台灣人對這個運動的支持。
1995年至2000年可說是「過渡時期」。在這個期間,因台灣政治的民主化,使許多海外台灣人誤認為台獨運動已經接近成功,對《台灣公論報》的興趣因而減低。而台灣民主化後因言論自由,媒體快速發展,幾個具台獨傾向的台灣大報也相繼在美東及美西發行。而高科技電子媒體及網際網路的普遍化也讓《台灣公論報》的訂戶數目大為降低,甚至讓部份海外的台灣人質疑《台灣公論報》的存在價值。《台灣公論報》本身、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及海外台灣人社區都提出了「《台灣公論報》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是否有必要繼續發行?」的討論。因為願景及使士的模糊化,外界對《台灣公論報》的支持度逐漸下降,亦連帶影響《台灣公論報》內部士氣,也導致人事及財務漸入困境。最低潮的時期是陳水扁當選總統時,可能有許多海外台灣人認為台獨運動已經成功,《台灣公論報》已無繼續存在價值,因而訂戶大幅減少。這段時期也是《台灣公論報》自我檢討,摸索辦報方向及存在價值的時期,可稱為「過渡時期」。
1999年《台灣公論報》遷移加州聖地牙哥,2000年台灣政黨輪替,陳水扁就任總統,陳總統在就職演說時宣佈的「四不一沒有」及其後的諸多宣示模糊了不少台灣人的理念,讓許多海外台灣人紛紛放棄一向堅持的「廢棄中華民國」的原則及「建立台灣共和國」的願景,而趨向於「妥協偏安」、「維持現狀」的模糊意識形態。許多未曾參與台灣人運動的海外台灣人因無須擔憂生命受到專制政權的威脅,也紛紛在許多政治活動中嶄頭露角。這其中有許多是真心想對台灣有所貢獻,但也有不少是以追求名利為目的。這些海外台灣人殊少具備台獨運動的歷史觀,無法以台灣獨立建國為其思考方向,而成為以舊中國國民黨官僚為主體的「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英文名稱:Overseas CHINESE Affair Commission)的利用工具。僑務委員會及民進黨海外黨部,甚至一些阿扁之友會成員竟成了台灣人社區分裂的「亂源」。《台灣公論報》在這個海外台灣人意識形態模糊,爭權奪利的紛亂情勢中再次尋找到明確的辦報方向,其實與20年來的方向並無二致,即在「廢棄中華民國」、「對抗中國霸權」及「建立台灣共和國」的願景及使命下,依然繼續台獨運動啟蒙、宣傳及理論的工作,這是《台灣公論報》的「再出發期」。
雖然《台灣公論報》的辦報原則不變,其內容與立論則配合時代變遷而有所調整。近年來中國因經濟實力增強,在世界舞台逐漸扮演重要角色,《台灣公論報》對於有關台灣國家安全的討論亦增加不少篇幅,希望提醒海內外台灣人共同注意中國對於台灣安全的威脅。而因為中國文化霸權在台灣及海外台灣人社區的強勢影響,《台灣公論報》特別注重台灣文化版面,期盼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化觀。《台灣公論報》的時事報導、政治分析依然一本清晰的台灣獨立觀點,並不迎合當政者的言行,也不成為任何黨派、政權或個人的「啦啦隊」。將來不論任何黨派執政,《台灣公論報〉仍將持續其20多年來的風格,扮演台灣政治第四部門(The Fourth Branch of the Government)的角色,即不在執政者管轄下的政治監督者及人民代言者,繼續發出批判的聲音。
參考資料
台灣公論報歷史
楊宗昌口述,廖俊鑫紀錄,《台灣公論報》2003年10月28日,第1996期。
台灣獨立運動三十年
上集33頁「宣傳與開拓」,1991年,張燦鍙著,前衛出版社。
摘自 自覺與認同——1950〜1990年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