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 【人心人術】 走過一百年 用台灣人的眼睛畫世界:郭雪湖 / 張肇烜 /03/2016

【人心人術】 走過一百年 用台灣人的眼睛畫世界:郭雪湖

作者 張肇烜

我們對自己的土地,對自己的歷史,一直不夠了解;因此曾有年輕電視女主播鬧出笑話,說出:「陳澄波自己本人也非常緊張。」另外一個笑話是作家小野出席電影首映時,說道:「只要『郭雪湖』的畫像一動起來,角色就開始穿越時空。」結果全場哄堂大笑。讓小野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郭雪湖」三個字有什麼笑點?

誰知道小野繼續提「郭雪湖」,台下的觀眾笑聲就愈多。後來小野終於忍不住,問台下朋友:「郭雪湖有什麼好笑?」有人回答說,新一代的宅男女神叫做「郭雪芙」啊;小野說:「郭水壺?那個壺?」台下完全笑翻了,「芙蓉的芙啦。」小野終於知道台下朋友在笑什麼,隔日報紙的影劇頭條是「小野不識郭雪芙」,眾人不認識郭雪湖不是新聞,但是不認識郭雪芙卻會是新聞,有意思吧!

郭雪湖(1908-2012)是台灣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本名郭金火,出生在台北大稻埕。郭雪湖那時身處的大稻埕,是台灣最繁華的地方,就等同於現在的信義區一樣。

 

他兩歲時喪父,由母親陳氏獨力撫養長大。一位女性肩挑起全家重擔,生活過得辛苦。郭雪湖從小就喜歡塗鴉畫畫,1917年進入台北日新公學校就讀,老師看出他有繪畫的才華,指導他學習藝術。有次郭雪湖的媽媽看到他的畫,驚訝不已,她不相信兒子才小三可以畫得這麼好,還開心地拿郭雪湖的畫給鄰居朋友看,大家都豎起大拇指,媽媽深深以兒子為榮,她知道兒子可以畫畫,她要全力支持兒子。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只要郭雪湖有關畫畫的事,媽媽沒有第二句話,支持到底,為了讓郭雪湖畫畫,母親撿菜葉、幫人織毛線拚命賺錢,要讓兒子可以買昂貴的顏料和畫具。這是郭雪湖能夠專心繪畫最重要的支持力量。

捨棄名校,走自己的路

1923年郭雪湖從公學校畢業,考上台北州立工業學校(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土木科。那是人人稱羨的名校。讀了一年郭雪湖卻覺得和自己的志趣不合,決定退學,在家裡自學畫圖。家境清苦的郭雪湖,要捨棄名校的大好前程,在家自修畫畫,只為做自己最喜歡的事,堅持走自己的路。對於郭雪湖的決定,母親沒有責怪,還是支持到底,她知道孩子就是喜歡畫畫,但是自學也不是辦法,要找個好老師指導。她四處打聽之下,悄悄拿著郭雪湖的畫給當時極富盛名的職業畫師蔡雪溪看,蔡雪溪大為讚賞。於是母親帶著16歲的郭雪湖到蔡雪溪開設的「雪溪畫館」拜師學畫。他為「郭金火」起了新名,取名「郭雪湖」,這是郭雪湖人生最關鍵的轉捩點。

當時處於日治時期,台灣並無專門藝術學校。郭雪湖在雪溪畫館奠下繪畫基礎,老師不只指導畫圖,還包括挑選材料、裝框裱褙等技藝。郭雪湖一直相信「學習就是要靠努力」,他白天學畫,晚上到圖書館借閱材料學、色彩學、美術史、美術概論和名家畫集,空餘的時間就到郊外寫生。

「台展三少年」一鳴驚人

1927年,日本政府開辦第一屆「台展」(台灣美術展覽會簡稱),郭雪湖和很多台灣畫家都報名參加。結果公布時,卻跌破眾人眼鏡,在「東洋畫部」竟然只有三位台灣畫家入選,分別是郭雪湖、陳進和林玉山,三人年齡相仿,約20歲。默默無名的三人一鳴驚人,其中以郭雪湖年紀最小,以《松壑飛泉》入選第一屆帝展的他,還不到20歲,從此三人被稱為「台展三少年」。

結果揭曉,很多人都感到譁然甚至批評,因為入選的都不是資深畫家,包括郭雪湖的老師蔡雪溪等人都沒能入選。很多人覺得這就是個湊巧,他們三人可能只是畫壇稍縱即逝的短暫流星;事實卻證明,評審慧眼獨具,「台展三少年」成為台灣畫壇閃閃發光的耀眼恆星,一輩子都奉獻給台灣畫壇。

隔年,郭雪湖再以《圓山附近》入選第二屆台展「特選」,之後連續10年入選,直接被列為「免審查」的最高榮譽,在在證明了「成功,不是偶然」。郭雪湖用細緻典雅的膠彩為素材,用縝密的筆觸、嚴謹的構圖和細微的用色來畫台灣特有的山林綠意,從《圓山附近》開始,有許多畫家仿效郭雪湖的畫法,被稱為是「雪湖畫派」。

接連入選台展的郭雪湖,還是持續在人生的藝術道路前進。他再拜日本畫家鄉原古統為師,鄉原古統也很欣賞郭雪湖細膩雅致的作品,他勸郭雪湖:「一定要堅持成為專業畫家的理想」,他們堪稱亦師亦友。郭雪湖27歲還沒有結婚,在當時算是很晚婚了,鄉原老師為他做媒,特別介紹他的學生林阿琴給郭雪湖認識。林阿琴和郭雪湖不同,她出身富裕人家,他們要結婚時,鄉原老師特別提醒林阿琴:「嫁給畫家,一切要自立自強。」郭雪湖的人生,就有這麼兩位重要的女性,一位是他的母親,一位就是他的妻子林阿琴。妻子為了郭雪湖,甘願放下自己的繪畫之路,走入家庭相夫教子,只為了讓郭雪湖沒有後顧之憂,全心做畫。

一生懸命 彩繪台灣

郭雪湖「一生懸命」,始終記得鄉原老師要他「堅持成為專業畫家的理想」,甚至辭退師大系主任,為了夢想和理想奮鬥,從年輕畫到年老。郭雪湖的畫作從自己生長的環境出發,台灣的鄉土人情和風景名勝,就是他的創作題材,特別是他從小生長的大稻埕,出名的《南街殷賑》畫的就是大稻埕的風華年代,描繪霞海城隍廟前熱鬧的街景,廟口攘來熙往的人群以及五彩林立的各式招牌,大稻埕囝仔用畫筆彩繪的,正是大稻埕最豐富的繽紛歲月。

「我的繪畫求精,不求多」郭雪湖曾經這麼說。

台灣「光復」後,又稱「東洋畫」的膠彩畫不為當局所喜,認為這是「日本的東西」,被貼上日本政治標籤,甚至掀起「國畫論爭」,郭雪湖看得很淡,不為困境低頭,也不迎合潮流作畫。1964年他決定旅居日本,而後他的足跡更擴展至東亞、歐洲及美國各地,用台灣人的眼睛畫世界。1974年由於子女相繼到美國留學,郭雪湖也搬到美國灣區。定居美國的郭雪湖,還是繼續規律地作畫,連出門都要帶著鉛筆和速寫本,他雖然旅居海外,卻始終最愛故鄉,藉著手邊豐富的草稿,持續以台灣為題材創作。他說:「藝術是莊嚴的事業,人雖老,畫要新。」

2007年,郭雪湖高齡99歲,獲頒行政院文化獎,由子女代表領獎。同年,台灣展出「郭雪湖百歲回顧展」,我們從藝術家的創作中,也看到台灣百年來的歷史遞嬗和演變。郭雪湖的創作,都是來自台灣的真實經驗,他融合東西方繪畫技巧,畫裡呈現的卻是本土民俗風情,畫出實實在在的台灣精神。2012年的大年初一,郭雪湖在舊金山家中安詳辭世,享壽103歲。他的去世,也宣告了「台展三少年」時代的結束,三個年輕人一起得獎,一生惺惺相惜,晚年一起開畫展;一輩子都畫膠彩畫,一輩子用畫筆,畫下心中最美好的台灣。

有第一流文化,才能創建第一流國家

郭雪湖晚年接受採訪時,用台語說:「如果能有下輩子,我一定還要當藝術家。」

回顧郭雪湖的一生,他出身清苦,父親早逝由媽媽辛苦拉拔長大,考上名校卻又捨棄大好前程,一生順從自己的渴望,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只為了做自己最喜歡的事,也獲得家人全力的支持。最近三立台灣台播出改編自謝里法所著的同名原著小說《紫色大稻埕》,郭雪湖是劇中主角之一,由資深演員楊烈飾演。大稻埕的時代,不只是「台灣經濟的繁榮時代」,也是「台灣文化的黃金時代」。充沛的民間文化動能,儼然就是台灣的文藝復興。我記起,也在大稻埕開設大安醫院的蔣渭水曾說:「有第一流文化,才能創建第一流國家!」

而我們看前輩藝術家人生故事的同時,也不禁反思回想,我們的心中一定都曾有夢想,但是我們是否為了實現夢想這麼努力,是否也有同樣的鍥而不捨,是否也有同樣的義無反顧,是否也有這樣的勇敢向前?

南街殷賑

郭雪湖,南街殷賑,1930。 (圖片來源:台北市立美術館)

圓山附近

郭雪湖,圓山附近,1928。 圖片:台北市立美術館

417_【人心人術】 走過一百年 用台灣人的眼睛畫世界郭雪湖

台展三少年合照,2003。(圖片來源:翻攝自公視)

Source from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03/2016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249

Posted in 03/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