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永恆的追思/林衡哲/2006/01/Biography/傳記

永恆的追思

作者:林衡哲

59_永恆的追思我從一九六八年出國,到一九九七年返國任職門諾醫院四年,一共做了三十一年以上的小兒科醫師,二〇〇二年到台南市任文化局長一年,正式結束小兒科醫師的生涯,目前在母校台大醫學院及高雄醫學大學兼醫學人文課程。

但是我做文化婦產科醫師的生涯似乎還未結束,在一九六七年大學畢業那一年,我與廖運範醫師分別譯出「羅素回憶集」與「佛洛伊德自傳」,共同催生了在台灣文化界影響深遠的「新潮文庫」時代,那是我把西方近代文化的精華介紹來台灣的時代。做了類似富澤諭吉一百年前在日本完成的事業。

一九六八年到美國之後,與東海時代老友楊牧,共同合作催生了廿四部「新潮叢書」,把海外優秀學人的作品介紹回祖國台灣,後因警總的查禁劉大任的「紅土印象」而結束。

在紐約十年(一九六八 – 一九七八),我結束了台灣文化文盲的時代,因受卡薩爾斯、愛默生、葉慈的影響,而種下了文化獨立的種子,一九七八搬到南加州後,我變成了台灣文化的奉獻者,雖然行醫很忙,但把業餘時間都放在台灣文化的推廣事業上,曾先後催生「台灣出版社J、「南加州台灣人聯合基金會」,與吳西面、陳惠亭等人共同創刊「太平洋時報」並舉辦「台灣文化之夜」、「台灣名家演奏系列」,多多少少讓台灣人知道台灣文化的存在,並把台灣文化推廣到國際舞台。

一九八二年張良澤遠從日本來南加州宣揚台灣文化,那時他給一百位左右優秀的同鄉考「台灣文化」,結果祇有五位同鄉及格,當時的同鄉會長許英治說:「我一生考試從未考得這麼壞,這表示國民黨的教育非常成功,讓台灣人不知道有台灣文化的存在。」這句話對我是當頭棒喝,決心奉獻於台灣文化的宣揚。於是在一九八三年十月三十一日在南加州的Cerrito華國飯店正式成立台灣出版社,約有廿多位股東參加,大約募集五萬美金,吳西面就是熱心的原始股東之一。一九八四年三月十五日才正式推出三部台灣文化名著:「江文也的生平與作品」、「無花果J、「自由的滋味」,這三部書都是促成我台灣意識覺醒的書,而且具有永恆的文學價值,我也希望能透過這些書,能普遍讓海外同鄉萌發台灣意識。

 文化知己——郭尚五

我在美國西部創辦台灣出版社後不久,郭尚五兄不久就自動寄二千美金,加入股東的陣容,事實上我跟他祇是君子之交,但因大家對台灣文化的宣揚,有共同的使命感,他之成為出版社同仁,使我倍感溫馨。郭尚五兄出身台大心理系,留美後改學電腦,在北美同鄉中歷史最悠久的「望春風雜誌」,在他接手之後,變成印刷精美,水準頗高的雜誌,因為他對台灣文化與民主運動的熱心奉獻,加上他夫人楊葆菲本身也是藝術家,他們的家無形中變成波士頓地區台灣人的「山水亭」,路過波士頓的台灣文人雅客,都曾住過他家。海外台灣人最重要的夏令營:美東夏令營輪到波士頓同鄉會主辦時,尚五兄往往負責文化節目,記得一九九二年,我催生的「台灣出版社」與「聯合基金會」攜手合作,組織「台灣文化巡迴演講團」,到全美各地宣揚台灣文化的福音時,尚五兄特別邀請我們參加第廿三屆美東夏令營,結果成為廿三年來,我參加過的美東夏令營中,文化水準最高的一次盛會,我一向主張的文化運動與政治運動結合的理想,也在此次美東夏令營獲得實現,文化團的成員李鴻禧、苦苓、東方白、陳芳明與陳燁均有精彩的表現,令人難忘,同時透過尚五兄的安排,我與出版社經理林錦松先生賣了將近二萬美金的書,使台灣出版社的財務起死回生,這是我特別必須感激尚五兄的地方。二年前的聖誕前夕,他突然去逝,未能在他去逝之前,與他促膝長談,聽他爽朗的笑聲,實在是我終身的遺憾。

 讓台灣出版社起死回生的李雅彥

一九八六年,台灣出版社準備出版張良澤「四十五自述」與「郭雨新紀念文集」時,因美國印刷費太貴,因此決定到香港去印,想不到碰到了香港騙子,結果這二本書,延遲一年多才出書,我因醫院值班忙碌,加上出版社的不順利,我的十二指腸潰瘍的宿疾復發而入院,幸賴母親與老婆的及早發現,緊急送到「加護病房」治療,才復活過來,不久二位北醫的校友李雅彥醫師與許正憲醫師聽到台灣出版社快要彈盡援絕,馬上各寄六千美金,加入股東陣容,才使台灣出版社起死回生,在此之前,我並不認識他們。

李雅彥出身北醫第五屆,他是一位非常有天生的領袖魅力的人,更是一位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的台灣人,有他在場在北美洲的台灣人就不會受中國人欺負,他的專業成就非常高,他是全美著名的休士頓癌症醫療中心M.D. Anderson醫院的專任教授,對來自台灣的病人特別照顧,他雖然在異鄉身居豪宅卻時時刻刻在關心故鄉的原住民,他催生了海外第一座休士頓的「台灣人活動中心」,他任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會長時,曾組團返台到各地做學術演講,他對台灣文化與母語的推廣,以及對台灣民主運動的發展均有傑出的貢獻,他對蕭泰然音樂的推崇可謂海外第一人,我最難忘的是一九八九年蕭泰然與我帶領北美洲台灣人音樂文化訪問團巡迴北美洲十二大城時,其他城市我們都住旅館,唯獨休士頓我們一行人約十多位都住在他家,接受他與夫人葉錦如最溫馨與難忘的招待,並在李雅彥主持下,在萊斯大學音樂廳,舉行一場休士頓台灣人有史以來最令人難忘的音樂會。

也許是受雅彥兄的感召,我在一九九七年十月返台在門諾醫院為原住民服務,那時他的子女還小,否則相信他也會返台為原住民服務。一九九七年十二月我在台中碰到他返台參加姪女郭慈安的婚禮時,他對我說不久他也會跟我一樣回來祖國為原住民服務,那時我把他心儀的高俊明牧師與畫家謝里法介紹給他,大家相談甚歡,非常愉快,想不到二個禮拜之後,他竟壯志未酬身先死。」懷著未完成的理想,死在故鄉的懷抱—他的母校台北醫學院附屬醫院。他的突然去逝,更加堅定我留在台灣服務的決心。

他跟他年老的醫師父親對母校台北醫學大學的貢獻非常大,因此他的母校特別創設「李雅彥講座」,每年都舉行很有意義的紀念活動,我很榮幸今年與他的夫人葉錦如女士同台對二百多位北醫的學弟妹講述他的生平事蹟,似乎激起後輩子弟的不少感動,雅彥兄安息吧,我們大家都很懷念您,尤其是休士頓的同鄉,您留下來的大公無私的典範,與對海外台灣人的貢獻,相信永遠會被台美人所懷念。

為台灣文化鞠躬盡瘁的王古勳兄

另外二位英年早逝的文化知己,一位是一九九〇年十二月五日去逝的王古勳兄及一九九二年一月廿四日去逝的陳明憲醫師。王古勳的父親王井泉是日據時代台灣文化界的龍頭,他所創辦的「山水亭」,是日據時代台灣文化精英的聚會之所,古勳從小耳濡目染,因此他對台灣三十年代作家都直接間接認識,我是去美國之後,才知道這些作家的存在,因此我一直鼓舞他編著《台灣三十年代作家列傳》,可惜他沒有完成就去逝了,直到一九九四年在張恆豪、羊子喬合作下,才替古勳兄完成他生前未完成的理想,出版了《復活的群像—台灣三十年代作家列傳》。古勳可以說是我在洛城最親密的文化戰友,我們一起主辦「台灣文化之夜」、「台灣文化講座」,出版「台灣文庫」,他那種為台灣人的文化事業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在海外台美人中,找不到第二個人。

 視病如親的陳明憲醫師

陳明憲醫師,是一位天生的完人,他對病人的服務態度,幾乎可以說是醫界的典範人物,雖然他只活了短短的44年,但是他在默默中所做的善行,幾乎超過我所認識的朋友。我在創辦出版社的頭五年,就碰到陳明憲夫婦這樣的知音,頓時覺得辛勞並沒有白費,當我讀到他女兒回憶他父親的文章時,他確實是一位了不起的父親,我自歎不如。希望透過此書的出版,陳醫師仁慈的典範能永恆地留傳下去。在此我特別感激陳永興、陳芳明和黃日燦先生分別為王古勳兄與陳明憲醫師做了精彩的畫像,讓我收在此書中。

 創辦《太平洋時報》的吳西面兄

在我人生的旅途上,一九九五年發生了二件我最難忘的事,一是我最敬愛的文化戰友吳西面先生在五月去逝,結束了他多彩多姿的一生;六月開刀後復活的蕭泰然,他一生的傑作「一九四七序曲」在北加州奧克蘭市舉行世界首演,這場音樂會,不但悄悄地創造了台灣文化奇蹟,同時也間接救活了吳西面創辦的太平洋時報,因為我在聽完音樂會之後,見到了顏永財、莊和子夫婦,他們知道吳西面去逝後,太平洋時報財務一定有困難,於是主動提供協助,一九九七年我返台服務之前,我把太平洋時報董事長的重任,轉交給顏永財兄,使我能輕鬆地返鄉服務,而太平洋時報也變成海外台美人的喉舌,為全體海外台美人服務。

西面兄出身虔誠的基督教家庭,他的個性活潑開朗,是天生的經商天才,早期與王桂榮一起經營成功的西藥公司,出國後他從事十多種行業,但未來的台美人會懷念他,是因為他創辦了太平洋時報,他用苦行僧的精神在辦報,太平洋時報在戒嚴時代的北美洲扮演了重要的民主推手底角色,但是報紙所面臨的種種困境,也提早結束西面兄的生命,當然他的抽重煙的習慣,也是幫兇之一。他是洛杉磯社團中最可愛的人物,他的奉獻從來不要求回報,他也是早期民進黨的金主之一,這點張俊宏兄最清楚,因為吳西面兄是右手做善事,不讓左手知道的人。他曾擔任「南加州台灣人聯合基金會」的第一任會長,經常為島內的民主運動人士募款,每次有義賣,他一定是出錢出力最多的人,不管是基金會或太平洋時報,我都成為他的接棒者,很幸運地這二個海外台美人的機構,都對台美人的文化與媒體做出重大的貢獻,更難得的是目前都還活著,繼續在為台美人的社區服務。吳西面兄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對愛情的執著、對台灣充滿了熱愛、他對台灣民主運動與台美人社區的無私奉獻,確實值得大家的懷念與追思,我特別感激仁慈的西面嫂陳信愛女士,對我的文化理想的不斷支持與鼓勵,才能在台灣文化這條孤寂的道路上,勇敢地繼續走下去。

 推廣台灣文化的唐吉訶德——紀敏雄兄

最後一位值得我們懷念的人物是一紀敏雄兄,他雖不是我們出版社的同仁,但據說是看了「台灣文庫」的書,才興起返故鄉台中創辦「台灣本土文化書局J,他放棄美國的工作,在子女還在初高中念書時,就返台奉獻推廣台灣文化的工作,他的唐吉訶德的精神,感動了我,因此我每次返台,一定會去他的書局找他,甚至我的「開創台灣文化的新時代」就是在他書局舉行新書發表會,那時李喬和苦苓也來共襄盛舉,想不到我返台後不久,就聽說他為癌症而返美治病,他是另一個為台灣文化而「壯志未酬身先死」的文化鬥士,在默默中過世,目前他留下來的台中本土文化書局由他的姪女,在默默中經營著。

 文化台獨的孤寂之路

人一生中所能遇到的知音,實在不多,他們六位可以說是我在北美洲奉獻台灣文化運動的過程中,所碰到的難得的知音,在北美洲要找到台灣政治獨立的同志很容易,但是要找到建立台灣文化獨立的同志卻很不容易,在目前的民進黨中,幾乎找不到像當年蔣渭水這麼重視文化的政治人物,五年來陳水扁總統的資政與國策顧問中,已經有不少主張台灣獨立的人士入圍,而強力主張建立台灣文化體性的人士卻無一入圍(唯一的例外可能是李喬,但他是以客家籍作家的身份入圍)。正如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Robert Frost)的詩所言,林義雄選擇了一條較少人走的路,而我所選擇的「台灣文藝復興之路」。可以說比林義雄更為孤寂,更少人要跟著走,雖然但丁的佛羅倫斯、愛默生的新英格蘭、葉慈的愛爾蘭、福澤諭吉的日本,都在歷史上創造了文藝復興的時代,但是我的「台灣文藝復興時代」之夢,不知何時才能實現?

我們台灣人要在廿一世紀催生「文化奇蹟」,可能要在全世界各地組織世界性的「台灣文化協會」,推動政府與每個家庭都把文化預算提昇到百分之十,全力推動台灣人文主義精神的再生運動,那時台灣才能成為第一流文化水準的國度,並早日結束台灣人做中國文化殖民地的時代,以第一流的台灣文化媒體來取代目前的統派媒體,同時開創台灣文化的新時代,那時台灣人民才算是真正出頭天。

感謝這六位文化知音的幫忙與支持,才能順利出版42部「台灣文庫」的書,我才有勇氣繼續走這條台灣文化的孤寂之路,當然我也同樣感激其他所有支持台灣文庫的同仁、和所有的文庫之友及讀者,希望我們大家更加努力共同來催生台灣文化的黃金時代,能早日降臨咱們故鄉的大地一台灣,以慰他們六位文化戰友 在天之靈。

二〇〇五年十一月廿七日完稿於台北藝術大學

 

Posted in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