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洛杉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邱惠美、李永碩 /12/2020

洛杉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五十年恩典之路

                                   一所蒙福的教會

                                     一所歷史性的教會

                                       一所焚而不燬的教會

 

                                     邱惠美、李永碩整理

 

前言

座落在洛杉磯市西區 Olympic Boulevard 和 La Brea Avenue 交叉口附近,有一座建築物聳立在Olympic街道的北面,是一所屋頂高聳的教堂,她就是50年前即已屹立在此的「洛杉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英文名稱為“Formosan Presbyterian Church in Los Angeles”。冠以Formosan而不是Taiwanese自稱的台灣人教會在目前比較罕見,這種名稱的使用不單是對故鄉台灣的懷念,也反映了該教會成立的年代,因為在1950、1960年代Formosa是歐美國家對台灣的主要稱呼。她是一所以台語為主的台灣人教會,也是一所歷史悠久、保有高度台灣文化及族群認同的教會。

教會的創設

洛杉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簡稱為洛杉磯教會或Olympic教會,於1973年5月20日正式昇格為堂會,是全美國第一間被美國聯合長老教會(PCUSA)接受為堂會的台灣人教會。PCUSA是全國性的組織,也是美國基督教主流教派之一,要成為其旗下的一所正式教會必須經過嚴謹的審核過程,因此洛杉磯教會創會歷程長達三年之久。從初次聚會(1970年8月),進而制定教會組織與章程,然後積極爭取PCUSA的承認與輔導(1971年5月),擬定正式的宣教計畫,以及聘請首任組織牧師(1971年9月)等事工,在一群創會元老的手中,憑著一股傳播基督福音,以及延續台灣人基督徒信仰使命的熱誠,不辭勞苦奮鬥之下完成了。洛杉磯教會創始人之一張瑞雄牧師於1970年任職加州中部Fresno衛理公會,但鑒於當時廣大洛杉磯地區並無完全屬於台灣人的教會,張牧師前來洛杉磯協助試辦台灣人教會,首次聚會於1970年8月9日在Normandie Avenue和35th Street的Centenary United Methodist Church(衛理公會教會)舉行,此次聚會便成了歷史性的創始點。當時積極參與支持張牧師開拓事工者有高光民、陳昭俊、葉思雅、李宗派、許文彬、王春雄、吳政彥以及賴信雄等人。

洛杉磯教會的會友對這棟教堂充滿了情感,因為早在1971年7月太平洋中會還在輔導的時期他們就在此處聚會了 ; 當時這裏是一所叫做Wilshire Crest Presbyterian Church的美國人教會,透過他們的邀請,洛杉磯教會得以入駐此處。上帝奇妙的安排,Wilshire Crest因連年會友遷往外地,會員人數銳減,1974年向中會申請解散,中會決定將教堂以及一切設備悉數交由洛杉磯教會使用。

信心的考驗與重建

有了專屬的教堂並不代表從此過著高枕無憂的日子,在1982年4月19日凌晨驚傳教會禮拜堂遭人縱火,消防隊出動了8輛消防車全力搶救,等到火勢撲滅後禮拜堂早已面目全非了。當下洛杉磯教會面臨重大的信心考驗,撇開教堂重建艱鉅的事工不說,接下來連下一場禮拜要在哪裡舉行都不知道。後來透過太平洋中會的協助,從1982年4月25日起,洛杉磯教會借Immanuel Presbyterian Church (以馬內利長老教會)副堂聚會,一直到1985年2月3日才遷回原址,教會重建整整花了2年又10個月的時間。經過這一次火煉的信心考驗,教會建立了更堅強傳播基督福音的意志,對聖經真理所教導的,在患難中建立堅韌不拔的信心與毅力有了更確切的體驗。也讓會友對聖經記載關於摩西在何烈山上看到荊棘焚而不燬的屬靈涵義有了更深層的認識,對他們來說焚而不燬不是一種口號,而是一種信仰的力量,它成為洛杉磯教會幾十年來的精神傳承。

上帝的祝福並不止於教會重建 ; 洛杉磯教會在1991年5月從中會的手中買下這棟教堂,並在1992年6月7日舉行獻堂禮拜。教會原本就是基督徒屬靈的家庭,自從擁有教堂之後,屬靈家庭的意義又增添了一層具體感,這股強烈的歸屬感與家庭認同鞏固了會友對這教會長期的愛護與支持。

1971年9月教會還在接受輔導時,教會曾召聘高昭龍牧師為首任的組織牧師,但高牧師因學術研究的使命感,於1972年8月返回哈佛大學繼續作研究,之後,教會立即監選許錦銘牧師接掌組織牧師之職,直到隔年才正式聘為第一任的駐堂牧師。

歷任牧師與教勢發展

洛杉磯教會歷任的牧師如下:第一任:許錦銘牧師(1973-1979);第二任:溫惠雄牧師(1981-1987);第三任:陳黃義敏牧師(1988-1991);第四任:孫武夫牧師(1993-2003);第五任:蘇森源牧師(2008-2011);第六任:李仁豪牧師(2014-2019)。其間1980年得黃德利牧師協助牧會一年,1992年獲吳得榮牧師幫助講道、成人主日學及查經等事工。2013年7月~2014年6月聘請許惲哲傳道前來協助主日講道和基督徒教育等事工,前後約有一年的時間。教會剛設立的時候正式會友只有37人,慕道友43人,小孩33人。80年代的末期教會人數達到250人左右,在這段教會快速成長的年代,有許多會友遷往洛杉磯近郊的社區,洛杉磯教會在1976年和1988年分別在Orange County (橙縣)與South Bay(南灣)等地設立分會,為這兩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奠定了基礎。由於分設教會,以及2000年後隨著台灣移民人數的遞減,洛杉磯教會會友人數才逐年降低,到了2019年教會人數成人70多人、青少年及兒童20多人,不到鼎盛時期的一半人數。 教會歷任牧師們也都有他們的宣教方針與特色,例如:許錦銘牧師善於文書,編製散發傳單領人前來教會是他致力的事工重點之一;溫惠雄牧師善於探訪,協助會友適應新的移民生活不遺餘力;陳黃義敏牧師英文程度優越,與中會和大會之間互動溝通良好,亦勤於對教會同工的教導;孫武夫牧師在台灣曾任長老教會總會議長,對教會法規了然於胸,善於教會組織及事工分配;蘇森源牧師對社青會友的信仰造就頗有建樹,李仁豪牧師致力於提供會友每日讀經和靈修教材,協助教會聖樂事工。這些都是牧者對教會的貢獻。

如果說韓國人的教會是禱告的教會,那麼台灣人的教會就是音樂的教會。洛杉磯教會曾經就是屬於這種音樂造詣卓越的台灣人教會,具有音樂恩賜的會友比比皆是,無論是詩班,合唱團,交響樂團,手鐘團,或在演唱,演奏,作曲等領域的人才輩出,倍受肯定。如今,50年的世事變化,有回台定居者、工作變遷者、回歸天家者等等,教會因此喪失了不少人才,由於他們熱心的服事,使得教會的聖樂事工多采多姿,讓人緬懷不已。

洛杉磯教會的主日禮拜氣氛莊嚴隆重,是所謂傳統的敬拜方式,非常適合年齡偏高的會眾。當年那群年輕力壯的台灣移民和留學生今日都變成銀髮族了。多年來洛杉磯教會一直有兩組年輕人在主日分別禮拜,一組是講華語的社青團契,另一組是英語部的青年。真不可思議,小小的教會竟然有三種不同語言同時在敬拜上帝。而這情況自2019年起改為每個月3次台、華語聯合禮拜,1次台、華、英聯合禮拜,目前部分講華語的社青,也漸漸的參加了台語禮拜聖歌隊的服事。

青年事工

其實洛杉磯教會從很早以前就有社青團契的存在,因為教會的地點介於幾所大學之間,很適合學生福音事工。社青團契的聚會以華語為主,因為華語是他們受教育的語言也是最慣用的語言。針對這群年輕人靈命成長與福音傳播的需求,除了每週五晚間有固定的聚會外,並從2013年起採用比較獨立性的方式,讓慣用華語的會友能有自己的禮拜與聚會場所,教會牧師與長老則負擔華語主日信息和基督徒教育的責任。

負責英語部的是Rev. William Lew(劉靄泉牧師),目前參加禮拜的人數約有20人左右,成員以青少年為主,從他們的年齡看來卻不像是台語部的第二代,倒像是第三代的子女。英語部的聚會在1998至2002年間可不是這種光景,那幾年是英語部的鼎盛時期,聚會人數超過40人以上,每月的奉獻逼近教會總數的四分之一,副堂的空間也不夠用,需要與台語部輪流使用主堂。他們習慣以現代式搖滾風的音樂敬拜,禮拜的時候熱鬧滾滾,生氣蓬勃。

當時英語部的會友大多是台語部第二代子女,到了90年代他們已到了上大學或上班的年齡了,青少年團契的架構已經無法滿足他們靈命成長的需求。1998年7月教會決定聘請Rev. William Lew為英語部的輔導牧師,充實英語部的靈性教育以及培養下一代的教會領導人,從此英語部活動漸趨穩定人數也逐漸增加。

英語部的快速成長使教會變成了「一間教會兩個部門」的架構。那段期間洛杉磯教會有很多創新,例如第一位英語牧師、第一位英語執事和長老、以英語為主的聯合禮拜、傳統與現代混合式的敬拜等等。英語部的同工也參與在教會各層組織和委員會當中,幾乎大部分的會議都需要翻譯,和會記錄也是雙語的,洛杉磯教會雙語年代正式來臨,展開了教會的新局。

正當英語部蓬勃發展的同時,洛杉磯教會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自從孫武夫牧師退休後,從2003年到2008年教會經歷了一段漫長無駐堂牧師的歲月。為了配合當時的宣教策略,教會本想聘請一位具有美國文化背景、精通台美雙語的牧師,一方面可以與英語部溝通,共同商議宣教計畫,同時亦可照顧台語部的長輩們。可是這種1.5世代的台美人牧者屈指可數,一年半載之間卻聘請不到。這段期間教會長執戰戰兢兢,時刻不敢鬆懈教會各項事工,但最終卻無法阻止英語部自立教會的打算。他們在短短幾年間陸續出走,所剩無幾,看到這種情形令人不勝唏噓。然而教會從未放棄英語部事工,仍持續不斷的經營和推動,目前成員大多為台語部第三代的青少年。

聯誼與關懷

教會的午餐,是教會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長年以來主日的午餐都是由會友輪流準備,上至炒菜炊飯,下至洗滌清掃,都是自己動手。現在大家都上了年紀,從外面餐廳購買午餐算是比較省事的做法。主日午餐和下午的休閒時間是會友交流愉悅的時段,不管是分享靈修心得或閒話家常都是一件開心的事。會友們對台灣時事十分投入,他們雖身居美國卻心繫台灣,對台灣局勢發展保持高度的關注。教會在社會關懷這方面也頗有擔待,長久積極參與許多關懷事工。他們在社會關懷這一塊大致上有兩個方向:其一,爭取台美族群在美國的能見度,讓美國主流社會不會將台灣相關的議題一併掃入「中國」的大簍筐裡面。在90年代,教會曾多次在中會和全國大會中促請美國長老教會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以及「台灣為一自主自立之實體」的訴求。其他台美人的組織如南加州台灣同鄉會、台美公民協會、南加州台灣長輩會及其他社團等,教會許多成員在其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二,除了注重台灣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之外,也幫助來自台灣的新移民加速適應新生活環境(舉辦未雨綢繆生活講座)。另外,教會也與台美長老會宣道會(FPM)共同舉辦Shalom Program,設有台語教學班、兒童詩班、以及提供信仰信息錄音帶等事工。

永續經營的探討

洛杉磯教會有一個稱號叫做「港口教會」,因為很多人來到教會後,又會因遷往其他社區居住,而尋找就近的聚會場所。對於這段歷史,李仁豪牧師有這樣的看法,他說:「早期洛杉磯地區台灣人的教會和社團都很少,台灣來的移民可以來到教會與同鄉們聚聚,解解鄉愁。追求信仰固然是重要的因素,但與鄉親互動之社交需求也是前來教會主要動力,台語成了人與人互動很重要的媒介。現在情形則不然,台灣人的社團與活動中心林立,甚至透過臉書就可聚群結眾辦起活動,前來教會已不是第一選擇了。然而不論是講英語的台美第二、三代,或是習慣講華語的台灣人,講台語卻成了一種困難」。年齡老化是所有台語教會普遍存在的現象,而從第二、三代子女身上著手開拓英語事工是顯而易見的發展途徑。對於這個問題李牧師說:「如果我們教會侷限於目前的經營與運作方式,那很明顯,10年、20年後台語教會的存續與發展,就會是一項很嚴峻的考驗了。教會若要永續經營就得認真探討第二種或第三種語言的可能性了」。

從1998年到現在,劉牧師經歷了英語部的大起大落,這段期間他不離不棄,在艱辛的環境下依然在英語部默默地服事,以堅韌的毅力扛著大家對英語事工的期待與託付,劉牧師所展現的信心就如同聖經彼得前書1章7節說的:「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

後序

今年(2020)洛杉磯長老教會正要迎接“設教50週年”之際,却發生了一場“新冠狀病毒”的疫情,而疫情之嚴重,影響之深遠,前所未有, 幾乎打亂了人類的生活秩序 ; 由於政府為了管控疫情的擴散,宣布“居家令”並制定嚴格的公眾聚會法規 (幾乎是禁止聚會),這突如其來的挑戰,打斷了所有的籌備和計劃,不論是往常的主日實體敬拜、團契聚會,甚或是50週年的各項慶祝活動及感恩禮拜,皆驟然停止,無法進行 ; 教會本來已遇教勢發展的瓶頸。如今又發生世紀性大瘟疫,對今後的宣教事工和教勢發展,將產生何種影響,實在難以想像 ; 但不論上帝的心意為何? 祂要帶領教會走向何方 ? 詩篇第126篇第5節 :“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這就是上帝的應許 ; 不論環境多麼的險峻,或者時代如何的變遷,只要大家信心堅定、調整腳步、做好準備、從心出發、與主同工,再次發揮焚而不燬的精神、努力撒種必能為主得人,這豈不是為神的國度重新建造,再創新局的美好見證嗎?

走過50年的路徑,主恩足用,不論人們給予洛杉磯教會何種稱謂 : 「南加卅港口的教會」、「美國第一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熱心關懷台美社區的教會」,會友們只有一個確切的經歷和體認,就是她一路充滿了神的保守和帶領,數不盡的恩典和祝福 — 創會的艱辛、教會的焚毀、社區的暴動、小偷的偷竊、柑縣和南灣兩所分會的設立、英語部青年的出走、會友年齡層的偏高、新移民的減少、以及最近COVID-19的疫情的衝擊。面對這麼多的困境和風浪,如果沒有主的憐憫、恩典和托住,洛杉磯教會這盞燈塔怎能仍然在此穩定站立 ? 可見,世事雖多變,但主恩不變,只要兄姐們愛主的初心也不變,委身基督的心志更堅定,相信信實、公義和恩典的主,將繼續帶領洛杉磯教會邁向另一個蒙福的50年。

羅馬書第12章第12節的勉勵 :“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恒切”,但願我們勇敢的緊緊的跟隨主的腳步,並靠着聖靈的大能,忘記背後,努力向前,必可越過藩籬,直奔標竿。

 

231_洛杉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 231_洛杉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2 231_洛杉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3

Source from Nami Yang 李淑櫻 07/2016, updated 12/2020

Posted in 07/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