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 從農記 / 阿碗 /03/2017

從農記

作者 阿碗

當美國農夫,做夢從沒想到!

我娘家姓「陳」,係南部高雄大家族,二次大戰後數度當市長的陳啟川先生與祖父同輩,我父親需叫他「啟川叔」。基於此一因緣,我父親曾在海關、稅捐處等所謂「肥缺」的金飯碗公家機關工作。但受日本教育的父親,深得奉公守法的日式文化的薰陶,不習慣於中國來臺外省同事拿紅包、走私、賺外快的陋習。格格不入的他,沒做很久就辭職,打道回府從商去。

父親在求學時,就喜好戶外活動,我曾看到很多他年輕時露營野炊的照片,有一度,父親異想天開,在我升初中時,搬到鄕下去,想經營農場,他還設計打造當時少見的半自動澆水系統,可惜他實在是個道地都市來的少爺,想想過乾癮可以,自己下農場苦幹還是不行,加上其他我不知道的因素,農場終究沒開成。

但在鄕居的時候,父親常在假日帶我們去野外,上山下田去探訪,教我們如何野外求生,如何識別各種動植物,走過不知名的山溪,看過罕見的泥土噴泉。有時在山上走了一整天不覺累,有些農戶還會相贈自種新鮮採收的筍、芒果、棗等各式各樣的蔬果。有幾次,我們曾摘用山上自長的野木瓜,其天然熟成甜美香醇的滋味,至今再也沒嚐過。自從搬回市區後,那幾年的鄕居生活只變成成長中一段精彩和特別的記憶,塵封在腦海裡。

 

來美定居洛杉磯後,成家、求學、生子,一路走來,一直沒有找到定位。生性不拘的我,自認公司上班的工作不太適合,加上婆婆的美言「妳一付瘦瘦無肉的樣子,不要上班,把家管好就行了。」當年的小媳婦,果然乖乖的在家修身養性耗了幾年。在這同時,先生屁股坐不住,趁電腦行業好找工作,每幾年就換工作,每次換工作地點,就買新房子,一路下來,無意中有了幾間房子,間接變成小房東,無師自通的管理房產也順暢無事。

那想到1992年,先生因start up的機緣,搬到矽谷,就把在南加州的房子委託當經紀的朋友管理,不知爲何,房客不付租的問題,接二連三的發生,甚至還碰到所謂的「職業房客」,他們比房東還懂,知道怎麼逃租,請eWcUon公司上法院告訴,連坐飛機南下出庭都告輸他們,這些人得以連續白住近一年,應付他們實在勞民傷財,讓一向喜愛投資房地產而一路輕鬆管理的我們碰到踢腳板,而開始思考其他投資的方向。

無意中,在一次聚會中,有人說起他從事杏仁農場經歷,聽了覺得新鮮有趣,刹然間,當年的鄕居記憶頓開,心想在鄕下買塊地,市區住久了,往鄕下農場跑,多麼怡情悅性!加上買地種豆子,如果收成不賺錢,地不會跑,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愈想愈覺可行性很高。打定主意,加緊找地,花了近二年時間,終於有位要退休老先生把地賣給我們。

初買到地時,一片荒煙蔓草,當時是六月天,又乾又熱,看了實在不怎麼興奮,沒想到好戲還在後頭呢!接下來的事可是千頭萬緒。第一年從整地、埋水管、買樹苗、種樹,我們全是無知新手,其艱難可見。

整地時租來的挖土機,有一層半樓高,龐大巨物,轟隆轟隆,縱橫地把地挖個稀爛,據說土鬆根才會長得深,樹也會長得高。再來的自動噴水埋管,前前後後跟農業水管專家硏究數回才定案,從運河水接大管到濾水機,再由此大管接小管,再接到注水管線輸送到農場各角落,形成一片壯觀的線路圖。

至於樹苗,還得到樹苗公司去參觀他們如何先進地育苗、配種,以便採用不同苗種增加最高自然交配出收成率。再來是種樹,更是學問,爲了讓樹長的壯,還得花錢勞駕專家以天然配方塗在小樹苗根上,這好像臺灣人會替快要「轉大人」的大小孩進補一樣,希望他們長得健碩高大。接著種樹公司就開自動種樹機,一面挖洞,一面種樹,幾天工夫迅速俐落地完成種樹苗使命,至此大功告成。

你以爲,從此之後就是前途光明,等待收成嗎?還早的呢!再來,好戲還在後頭,連續碰到的surprises可多著呢!有年難得地去坐遊輪,十多天回來,天黑了一半,三分之一的樹完蛋了,原來是根被地鼠啃掉都沒人知道,直到樹葉發黃才發現不妙,也因此才發現請管理公司是白花銀子。因爲經理躲在冷氣房消涼,只派個小工應付,遠水救不了近火,乾脆做罷,還不如直接找真正會做農事的Amigo接管,多付工資,他們做得開心,我們也樂得安心有人負責。果然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後來的幾年,每年不預期的水電、剪枝、肥料、工資和其他雜費都相當可觀,加上有待解決林林總總的問題,都是當初一廂情願要開農場新手的我們始未料及,有一度還覺得真是「吃飽無代誌」,自找麻煩,有點喪氣呢!

幸運的是我們帶有臺灣水牛般不屈不撓的毅力,經過幾年的慘澹經營,努力學習,收成的時間到了!當收成機一搖,嘩啦啦的豆子掉落遍地時,興奮之情洋溢於外。

農場開始至今十年多,回想一路走來,甚爲勞心勞力,但收到的報酬,卻不是金錢的回收而已。由於農場位於加州中部,除了專注於我們本身的專業工作以外,於往返市區與鄕間,能逼近體會美國農業區的另類生活和接觸不同族裔的農業就業員工和專家,體會和瞭解到更多意想不到的知識和風俗,尤其對美國農業的進步、高度科技化和企業化,更感到嘆爲觀止。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個不曾精心規劃,半路出家的從農記,居然這麼地豐富了我們的在美生涯。

Source from Taiwan Tribune 台灣公論報 Issues 2355, 9/16/2011

Posted in 03/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