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台大醫學院的教學及研究
作者 賴義隆
於1994年, 我到台大醫學院生理科上班的主要任務有二:教學及研究。教學的任務包含要教大學部(醫及牙學系,以及藥學、護理、物理治療、醫技、職業治療等學系,以及研究生等)和研究所的課。大學部的課包括了四大班,都是大班(學生最多時達約180人)的教學,因老師:學生之人數之比率太過懸殊,因此,一般上課時,學生無法發問,若有問題,大多都待至下課的空檔才問老師;醫、牙學系的學生很喜歡問問題,常常問到上課鈴聲響了,還要再問,其他學糸的同學則很少會問問題。我在UK時沒有教大班的機會,所以起先教台大的大班教學並不習慣,還好,陳朝峰教授(我回台大時已由蔡元奮教授當主任或所長) 替我改正了許多教學上的姿勢和方法,讓我的講課有了大進展。另外,我剛自肯達基回來,國語也講得不好,常常講了幾句國語後,英語自然而然就自口中跑出來。後來經不斷的練習,而且採用慢慢講的方式,我的大班教學才逐漸地上軌道。至於在研究所(碩及博士班)開的呼吸生理課則是小班教學,學生人數大約十或十幾位。通常,我要每位學生輪流地講解一個章節給其他同學們聽,大家輪流,人人有份,每人都有機會要準備做講解的工作。研究所的課還包括實驗,上實驗課時,則大家一起合作,把實驗完成。致於我的實驗室之研究工作,我則覺得相當有趣。當然,這種研究工作要靠研究生及助理的幫忙。我怎麼訓練碩士班的學生呢?通常碩士生於暑期約6月考入研究所,大約在7或8月即會到實驗室來報到,我則馬上會開始訓練他們讀原文(英文)的論文,自文章的第一字讀起,直至其最後的一個字,一邊讀,一邊要求他們解釋其意義。因此,一個暑期即可讀數篇文章,開學後,他們更忙,如果他們有時間的話,可以繼續讀原文的論文。另外,一及二年級時,有個專題討論(Seminar)的課,他們也要讀原文的論文,並向全體的師生們報告。待至一年級快要結束時,我則會找時間與同學一起討論他或她的可能之論文題目,另外再找些跟該論文題目有關的論文給他或她看,希望他們在一年級的暑假即可開始進行論文的研究工作,希望在二年級的上學期,約三月時,即有初步的資料可供給參加全國性之生醫年會並在會上發表論文。開過生醫年會後,可一面補些論文所需的資料,一面開始撰寫論文,而在5或6月舉行畢業論文口試,通過了,即可畢業。通過了畢業口試後還要把論文整理出來,以便投稿至雜誌社,把論文發表出來。如果該學生願意把論文整理成可以投稿的英文版本,我就會用該生的名字為該篇文章的第一作者;若該生不願意這樣做的話,我就會著手去把論文整理成可以投稿的英文版本,而該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就是我自己。對於博士班的學生,我則未給予像碩士班學生那樣之嚴謹性的訓練,我讓他們自己看原文論文與進行實驗工作,但給予必要之技術及物資的支援。我會定期地與博、碩生一起看他們所得的實驗結果,並要求他們都參加每星期舉行一次之實驗室的研討會。博士班的學生通常要修完一定學分的課程,通過檢定考試,再發表兩篇好質量的論文,通過畢業論文口試,即能畢業。一般的博士班生之無法畢業的原因,大部分都卡在「發表兩篇好質量的論文」上頭,亦即發表論文是一般的瓶頸。因此,我都鼓勵博士班生要勇于投稿,只要自己的實驗結果可告訴人家一個好故事時,就要把論文投出去發表。通常一篇文章自從寄出去,經過審查,直至被接受可以發表為止,約需一年左右的時間,所以是相當花時間,要有耐性與毅力!至於研究助理呢?通常,我要研究助理自己去看文章,而沒有給予特殊的訓練,但我希望他們隨時要來問我不清楚的事項;對儀器的使用,我則會對研究助理交代得明明白白地。學校都指定我就是我的實驗室之學生們的導師,學校並於每學期供給導師費。大部分的老師就將此導師費用於聚餐,而我與我的實驗室之學生們很喜歡旅行或到處玩,我們就用導師費來補助旅遊。因此,每年有兩次,我們一起旅遊了很多地方,例如陽明山-金山-基隆、草嶺古道、烏來、宜蘭、桃園的角板山及鶯歌、九份、拉拉山、阿里山、臺中中和鄉的高接梨園以及緣島等。有時候,我們尚吸引了別的實驗室之學生們來一起參加。自1994年回台大醫學院生理科後,我共教了九年書,至2003年的七月底退休,這期間共有15位碩士班學生以及3位博士班學生自我的實驗室進行實驗工作,整理資料,寫成論文,通過畢業論文口試,才得以畢業。
由於我的研究成績還算不錯, 於1996年12月27日獲得了陳萬裕教授的醫學研究獎。
除了教學及研究, 我於1998年8月與2002年7月之間, 為期三年, 被推舉為生理科(研究所) 的主任(所長) 。
與研究生、助理們同遊蘭嶼
與彭明聰教授(前排中)、其他老師及研究生們在台大生理科合影
Source from 加州 San Jose 賴義隆 08/2017
Posted in 08/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