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 一位難得的台灣人 / 楊朝諭

一位難得的台灣人

作者:楊朝諭

接到李雅彥教授與世長辭的消息,實在使人難以相信也無法接受。三個禮拜前在台灣人傳統基金會的募款餐會見面時,看他還是紅好的老樣子,還談到台灣的消息及社區近況。過完年先是接到他因急性胰臟炎在台北醫學院附屬醫院治療的消息,社區的同鄉都非常關心。星期六(元月十曰)還特別到活動中心探聽雅彥兄的病況,聽梅子說已經漸漸好轉,正在高興雅彥兄也許很快就會回到Houston,想不到星期一(元月十二日)早上就接到雅彥兄因急性胰臟炎,併發腎衰竭與肺感染而去世的惡耗。雅彥兄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癌症放射科的專科醫師,同時也是一位有魄力而傑出的社團領袖,他一生出錢出力、熱心公益,關心台灣及本地台灣人社區的發展,實在是一位非常難得的台灣人。

雅彥兄一生對台灣非常關心,已準備在小孩子念大學後就要回台灣去服務。在休士頓,他對台灣人社團的活動不但積極的參與,如果財務上有需要,他一定會支持到底,而且還一再交待不要出名,就這樣在他的默默耕耘之下,休士頓台灣人社區一直在穩定中成長,筆者有幸在負責休士頓台灣人社團的工作上得到雅彥兄很多「暗中」的幫助,使很多活動得以順利推動。第一次真正認識雅彥兄是在1986年,筆者擔任休士頓台灣同鄉會會長時,有一艘台灣貨輪在休士頓港口因債務糾紛被扣押,船員被困在船上不得上岸,生活發生問題,同鄉會理事會得知此消息後,除了派理事攜帶食物去慰問並了解實況外,並準備致送慰問金。當時有消息說北美協調處已送五百美元。雅彥兄剛好在場,聽到後馬上就說「給他『壓』不夠的錢我出」。就這樣,同鄉會就送了六百美元的慰問金趕過了北美協調處的五百美元。(六百美元的捐款在當時經濟不景氣的時代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這件事使我對雅彥兄的慷慨有很深刻的印象,奠定以後互信合作的基礎。

在八〇年代後期,台灣反對黨的勢力還不是很穩固,海外台灣人為促進島內民主化,積極提升島內民主鬥士的士氣。當時台灣同鄉會的很多活動都配合台灣島尚的政治氣候而行事。如經常邀請島內的反對派人士、政治受難者或鄉土文化工作者來美國訪問、演講。每次辦這些活動都需要錢,除了同鄉會及一些熱心同鄉的捐款外,每次一些額外的開銷都是雅彥兄掏腰包湊足。如1988年由FAPA蔡同榮同鄉發動的「台灣民主聖火長跑」運動,由於經費無著落,正在考慮是否要參加,雅彥兄一句話,全部買下了五百美元的T-shirts分送給參加長跑者。這個民主聖火的長跑得以在休士頓舉行。又如為幫助台灣的政治受難者而成立的休士頓人權會及政治受難者子女獎學金,雅彥兄一直都是固定的捐款者。當時幾乎每一兩個月都有台灣的政治或文化工作者來休士頓訪問,雅彥兄對這些來訪者都以最大的敬意親自接待。對那些生活有困難者,在臨走前都會塞給一個大大的「紅包」,據說當年許信良為建黨回台來休士頓募款時,雅彥兄也給他一個大紅包,其他如1990年美國的人口普查,台美公民協會推動在族裔欄內填寫台灣」,雅彥兄也負擔了大部分經費。

休士頓台灣人最引以為榮的是有一棟完全由自己出錢購買的「台灣人活動中心」,眾所周知,這棟會館雅彥兄也是幕前幕後最大的催生者,早在1987年他就開始為未來的建館基金募款,如每次同鄉會的聚會上義賣食物,一元五角的累積,推銷台灣畫家謝里法的畫,一向不喜歡向人「低頭」的他,為了建館基金,甚至也逐家挨戶去拜訪休士頓的台灣人商家,他也召集了十幾位同鄉集資購買了一塊六畝的土地,準備為未來的建館用地,1991年,筆者擔任台灣人傳統基金會理事,受命擔任募款重責,當時大家都沒有信心能募到多少錢,有人建議以向同鄉貸款的方式籌款,筆者當時覺得長遠來看實在不妥當,恐怕步紐約台灣會館的後塵。由於幾年來目睹雅彥兄積極為台灣人奉獻的傻勁,使筆者對捐款的可行性增加不少信心。幾經集思廣益,遂訂定了捐款辦法。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捐款一萬美元,可以在一間教室的門口懸掛捐款人的姓名。當時敢於訂下這項高金額的辦法,主要是筆者已胸有成竹的知道,至少會有兩、三個人會捐一萬元,而雅彥兄就是其中之一,結果辦法推出以後,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十三個一萬元及六十多個一千元及其他一百五十個的熱烈捐款蜂擁而至,就這樣很快就募集了二十六萬多元,我們也輕而易舉的有了一間完全屬於自己的「家」。現在如果筆者說「沒有李雅彥就沒有台灣人活動中心。」這句話大概也不為過吧!

雅彥兄除了對休士頓台灣人社區的重大貢獻以外,他還成立了關懷中心,專門為前往安德森癌症中心求治的台灣同鄉服務,不分貧富、本省、外省,他都盡力協助,相信這方面事蹟一定會有同鄉報導,在此不必詳述。

雅彥兄對台灣人的公益活動經常一擲千金或萬金,毫無吝嗇,但是他自奉甚簡,生活簡單,雅彥兄一生所作所為深得大家的肯定,夫人葉錦如女士的功勞不少,她也是非常熱心公益,曾任休士頓台灣同鄉會理事及北美洲台灣人婦女會會長,有關雅彥兄的善行實在很多,在此只能列舉幾點與大家分享來懷念他的善行,他是台灣人的典範,是一位難得的台灣人。

摘自—永恆的追思/2006/01 林衡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