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台灣人文意識—50好書
作者:李學圖
收集在這本書裡的五十篇文章,是評介50本最能孕育台灣人文意識與台灣意識的書。這一本書的完成,是要經過兩道手續:選書與寫評介。前半部選書的工作,其構想是在2004年年底形成,實際的工作從2005年年初開始,經過6、7個月的時間,50位作家學者與意見領袖的參與,終於在2005年9月完成。有關這書選的過程與結果,在「引言」一文中有詳細的記述。後半部寫評介的工作,則是在2006年5月開始,經過一年的時光,於2007年5月完成。
爲什麼我會有評選50本最能孕育台灣人文意識與台灣意識的書的構想呢?遙望著台灣社會的動盪,國民自我定位的迷惘,我在想爲什麼會樣?有什麼我可助一臂之力?也許這問題存在著無數的原因,但我相信台灣的社會尙須加強對生命共同體的認知是原因之一。
我也相信閱讀有關台灣文學的經典之作、有時代意義的歷史傳記或有關台灣主體性的論述,對加強生命共同體的認知,應有潛移默化的啓發作用。於是我產生了一個想法:應用我們已有的文化資產,讓台灣的子民了解生命共同體的意義。基於上述的信念,我透過在「引言」一文中所述的方法與過程,選出了50本 「最能孕育台灣人文意識與台灣意識的書」。
選出的這50本作品,涵蓋四種文類:小說散文詩、歷史傳記、論叢及其他。就題材的種類而言,這些作品包括台灣的文學、歷史、社會、政治論述等,就其複雜性而言,包括深淺不同層次的讀物,以適應各種年齡、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興趣的讀者。譬如說,以台灣的歷史爲例,有群策會的《台灣的歷史》,王育德的《台灣——苦悶的歷史》,再有史明的《台灣人四百年史》,由淺入深以適應不同階段的讀者。每一作者只被選一部作品。在整個書選的過程中,我力求最後選出的書單有其代表性、正確性及公正性,以贏得高度的公信與讀者的興趣。
不過我必須強調一點:這個書選的工作並非要批判作品的優劣,而是要尋找作品中的某一特性:孕育台灣人文意識與台灣意識的潛能。即使緊握著這把標尺,一個學工程的人,竟想在台灣文化的浩瀚大海中尋寶,必定會有迷失眞寶的可能。
這書選的工作能順利完成,我必須向數十位參與書選的作家學者及意見領袖致謝,感謝他們的參與。我特別要向李喬及陳千武二位先生致謝,當我的越洋電話邀請他們參加書選時,他們給我這個從未見過面的人,一種強烈的支持,讓我覺得有人與我並肩而行。我也要向眞理大學的張良澤教授及戴嘉玲老師、淡江大學的施正鋒教授及群策會的莊孟學處長致謝;他們提供我評選人名單,我才有足夠的回答問卷的人,才能直接地提高書選的正確性與公正性。我也要向旅居南加州的鄭炳全博士及由美還台的林衡哲「文化醫師」致謝;感謝他們二位給我的鼓勵與支持。
書選工作完成大約7個月之後,才著手籌劃寫評介的工作。這50篇評介就是對選出的50本書的評介;不過書名爲避免繁長就簡化成《孕育台灣人文意識——50好書》。這50篇評介在本書的出現,以文學作品的評介開始,以期讀者感受到台灣文化資產所呈現的台灣人文精神,以提升我們的人文素養;繼之以歷史傳記,讓歷史還原、讓讀者了解眞正的史實,讓歷史引領我們體認生命共同體的意涵;最後以論叢結尾,讓讀者參與一些對台灣願景的論述,釐清國家定位,激發我們衛護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與捍衛台灣主權的情愫。
這50篇評介分由27位台灣、1位旅居日本及7位旅居美國的作者執筆撰寫。這35位作者有不同的專業背景與寫作風格,相信可提供讀者各種不同的角度與方式來欣賞台灣的文化。
這50篇評介之能順利完成,我要向陳千武先生及趙天儀與彭瑞金教授致謝;陳千武先生為我提供一個比我原先的想法更適當的方法來處理文學作品的評介,趙天儀與彭瑞金教授爲我請到12位作家來評介文學作品。這二位的幫忙,無疑地提高了本書的可讀性。我更必須向(除我之外的)34位執筆者致謝,感謝他們的勞心與勞力。事實上,對所有評介撰寫人以義工式的,無所求地投入這台灣國民的啓蒙工作,我致謝,我致敬。
一個退休的工程師與資訊管理專業人員,爲何會試圖應用台灣的文化資產,來培育台灣人文意識與台灣意識?這是因爲我旅居國外多年,參與台美人活動以爭取美國主流社會對台灣的支持,在與美國政界及媒體人士接觸時,常聽到他們說不知道台灣人民的意向。這種經驗讓我深信台灣的未來,有賴於台灣人民的發聲及其聲響的一致性。我相信了解台灣的文化資產、了解台灣的史實、了解台灣的願景,當能讓台灣人民產生對生命共同體的認知,進而向國際社會發出響亮而一致的聲音,在地球上引發強烈的共鳴。
於是,我將此書獻給台灣的國民,我永遠的鄉親。
李學圖於美國華盛頓州2007年6月5日
Posted in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