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 Rowland Brown 薄柔纜 _譜寫山高水長的門諾醫療奉獻精神/ 11/03/11

Rowland Brown 薄柔纜

譜寫山高水長的門諾醫療奉獻精神

 

柔薄纜 - 0001

 1954年,薄柔纜(Rowland Brown)醫師在美國「門諾會海外救濟總會」的協助下,創辦了花蓮「基督教門諾會醫院」。門諾醫院的前身是「山地巡迴醫療工作隊」。從1948年起,一群由美國「門諾會海外救濟總會」差派來台的專業醫護宣教士們,不畏艱難的穿梭於花東地區的山地部落,爲布農、阿美、泰雅等原住民及平地的貧民展開醫療服務。1953年,薄醫師將「山地巡迴醫療工作隊」分成東、西兩支。工作隊的隊員們分別在中央山脈兩側進行醫療傳道事工。他們翻越嶺、餐風露宿:在各村落停留兩週後,又得返回平地的醫療中心領取新補給品。

清晨,曙光乍現,山地巡迴醫療工作隊的同工就得撐起身子迎接忙碌而充滿希望的一天。早起的原住民也早就迫不及待的排隊接受蛔蟲治療。夜晚,美麗的月光下,工作隊員們透過日語翻譯,熱切的將神愛世人的福音告訴各族同胞。當時的山地村落根本沒有浴室,薄柔纜醫師也和山村居民一樣,跳到山溪裡洗澡。薄醫師就寢時,常有好奇的少年們爭相探視,他們想知道白種人是否可以不睡覺?外籍護士洗澡時,居然引來原住民婦女圍觀,她們要證實白種人的身體是不是和臉一樣白?原住民和大多數的平地人一樣,初見白種人,就跟他們看到醫療隊帶去的衛生保健影片一樣驚訝好奇。交通、電信的不便也讓醫療隊嘗盡苦頭,深入東海岸時,因尙無海岸公路,工作人員只好背負醫療器材、食物、日用品,渡木瓜溪越過重重的海岸山脈到鹽寮。這段如今僅十五分鐘車程的路途,當年足足走了十個小時。頂著烈日背負重物,還得一路開山闢路。餓了, 就在河谷以石頭架鍋煮飯。累了,起水泡又酸痛的雙腳還是得往前邁進。他們只有一個信念-爲主服務。

柔薄纜 - 0002

1949年就加入醫療隊的台籍林清和牧師回憶說,地處「後山」的花蓮不僅山地環境落後,平地的物資亦普遍缺乏,薄醫師想買二張椅子都買不到,只好自己畫圖請木匠照圖釘製。薄太太來到沒有任何家用電器的環境,也得學著本地人在爐灶上炊飯。當時除了盛行的瘧疾、寄生蟲、皮膚病,「營養不良」也是當時人民的普遍問題。1961年起,門諾醫院便在各鄕村成立「牛奶站」。數年間,約有一萬一千名學童每日上學途中可領取一杯 營養味美的牛奶。直至政府在鄕村普設衛生所,各個牛奶站才逐漸關閉。對於肺結核患者,薄醫師更是懷著極大的悲憫。他曾爲了給予肺癆患者更好的醫療,而返美鑽研胸腔外科。爲了讓患者安心療養,還在美麗的秀林鄕山腳下設立肺病療養院。肺癆是會傳染的,薄醫師顧及病患的尊嚴,與患者接觸的時候從不戴口罩。門諾醫院初創的前八年,對平地同胞及原住民均採「一人一元」政策,只要一塊錢可以看病也可以開刀。直至今 日,門諾醫院從未拒絕過任何一位求助的病患。正當薄醫師日夜爲病患忙碌的同時,薄太太也積極投入教會及社會服務事 工。她協助美崙教會創設幼稚園、興辦英文小學讓宣教士的子女們有就學的地方,也在「花蓮未婚媽媽之家」,重建未婚懷孕少女的身、心、靈。三名子女成年獨立後,她還專程返美攻讀特殊教育,以便更實際的幫助「黎明啓智中心」(門諾會智障兒童學校)的智障兒童。

柔薄纜 - 0003

四十年來,門諾醫院從三十五張病床的規模增至今日的二百零六床。滄海桑田物換星移,唯一不變的是爲主服務的熱忱。對原住民及貧病患者的不吝付出,仍是門諾醫院永遠的堅持。在薄醫師的領導下,門諾醫院對患者的醫治「全人」(包括身、心、靈)的醫治。醫院內有牧師及社工員,從事病患心靈的復健、協助解協助解決患者的經濟、家庭等問題。病人返寧之後,若 有需要,社區保健的護士會前往居家護理,院內的牧師也會前往心理輔導,以上的服務絲毫不求報償。對於車禍或意外傷殘的患者,醫院還請專人教導他們製作人造花、編織等手工藝,使他們重返社會後有一技之長可以謀生。此外,還組織「推輪俱樂部」、「洗腎倶樂部」、「瞷心倶樂部」(心臟病友俱樂部),使同樣病情的患者藉著各種活動互相認識、互相砥礪。近年來,台灣經濟繁榮,病人自費就醫的能力提昇很多,但仍有些特殊病患亟待救援,如早產兒、棄嬰、血癌兒童、長期洗腎的腎病患者等等,門諾醫院不遺餘力的爲他們籌設了「早產兒基金」、「洗腎基金」、「血癌基金」。

除了各項醫療基金的籌措,門諾醫院院舍的改建經費是院內人員最感頭痛的。已興建三十餘年的院舍,大部分已老舊、漏雨、發霉,當年在克難物質條件下興建的設施,都有暗窄擁 擠、運作不便的問題,「重建基金」的籌措也是已退休的薄醫師,時時刻刻懸念的心事,六十六歲的薄醫師返美後,仍東奔西跑爲募重建基金盡心竭力。1991年,門諾醫院重建的第一期工程一新門診大樓終於落成,餘下的工程卻因經費匱乏,遲遲無法動工。自1948年開始的醫療團隊,至今日頗具規模的綜合醫院,門諾醫院一如薄柔纜醫師的風格一一默默付出、不求掌聲。

 

柔薄纜 - 0004

然而,這畢竟是個講求包裝、廣告的傳播時代,「沒有聲音」的方式,很難使外界瞭解門諾的需要,進而伸出援手。爲了所愛的醫院,一向寡言的薄醫師離台返美之前忍不住說話了 :

「臨別前我有一個請求,我爲台灣人擺上一生,我的父親也爲中國人獻上四十年光陰,你肯不肯爲自己的弟兄捐獻一點金錢,讓這個慈善醫院能夠繼續幫助貧困的病患?」薄柔纜醫師又說:「台灣的醫師到美國很近,到花蓮很遠!」意思是許多台灣醫師 寧可選擇留在美國,也不願到台灣的偏遠地區花蓮服務,這句話感動了遠在美國的台灣醫師黃勝雄,他是著名的腦神經外科醫師,接下了薄醫師的棒子,在黃勝雄院長的率領下,門諾醫院又開創了嶄新的局面,爲花東民衆繼續提供了最好的服務。

摘自 台灣醫界人物誌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