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變成動物標本製作家
作者 鄭瑞雄
我們談起藝術,都指繪畫、彫刻、音樂等,沒有人會談動物標本製作,其實動物標本製作是鮮人所知的另類藝術。首先我來介紹我如何變成標本製作家。那是1970時代,我在密尼斯達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當病理住院醫師時,有一天去密西根湖釣到一條重32磅的鮭魚。我去標本製作店,要請他們替我作魚標本留作紀念,因為我認為將來不可能再釣到這麽大的魚。去美國朋友的家,常常看到在他們的客廳掛有魚類、鳥類、或動物的標本,我好想把那條鮭魚作成標本。訽問結果,那條魚作好要花400元美金,剛好我一個月的薪資,當然我捨不得花,老板建議我去圖書舘借書参考,自己去作,我眞的就這樣去作了。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作成了魚標本,我把它掛在壁爐牆壁上面,我很得意,但是我兒子告訴我,那條魚太醜了。其實我也知道,沒有經驗的我,第一次作成的標本怎麼有可能會好看呢?
病理醫師受訓完後,博士學位半途而廢,舉家搬到威斯康辛州的米瓦基城,一所榮民醫院當主治醫師,同時也當醫學院的助理教授。病理科有二位台灣去的研究生,楊正信和王德予。楊正信是台大醫技系畢業,王德予是高醫藥劑系第一屆畢業,學生時代就認識了。我們三人都喜歡釣魚,有空週末都一齊去釣魚,幾乎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因為那條鮭魚的標本作得不理想,我發誓一定要把魚的標本作好。每次釣魚回家,我都挑選一條最大的來練習,作不好的地方,就去圖書舘借書來研究,自己摸索,二年後我所作的魚標本,就達到了專業標本作家的標準了。我對標本的製作,也增加了信心,對標本的製作發生更加濃厚的興趣,我不可能去標本製作學習,只好無師自通了。
四年後搬家到印弟安那州,在蓋瑞城一家醫院服務。除了釣魚外我也喜歡打獵,因此和醫院喜歡打獵的同事,很快就變成了好朋友。他們知道我有作動物標本的嗜好,說可以提供作標本的檢體。從家裡去上班的路上,也常常看到小動物出來尋食,被車子輾死,有的体無完膚,有的是內傷或骨拆,還可以檢回作標本用。既然有作標本的來源,我也認為標本的製作,應該開始擴展到鳥類及哺乳類小動物了。首先,還是去圖書館借書來研究,然後開始製作。日積月累,雖然丟了不少不如意的標本,很快標本多到無處可放。後來我想了一個方法,把牠們捐給兒子念的小學。我跟校長談後,校長很高興空出了一個教室出來,專門擺設我的標本作教學用,甚至開了一張空頭收據,金額由我填寫,作為報稅用,眞是一舉二得。
搬去沙烏地阿拉伯時,也常常去釣魚,所以在沙烏地阿拉伯也作不少魚標本。把魚標本帶回美國時,機埸檢查人員懷疑我藏在魚內,可能有違法的東西,還剖開來檢查呢!沙烏地阿拉伯服務二年完畢回去美國,是住在拉斯維加斯,那裡雖然是沙漠,附近也有不少釣魚的地方,又認識了打獵的朋友,所以標本的來源不缺,作愈多技術當然愈好,熟能生巧。回台灣後在和信醫院時,也作了一隻雉雞,牠撞到醫院7樓的玻璃窗而死亡,而後我也為牠寫了一篇文章。在羅東聖母醫院,有不少原住民的同事,他們生性愛打獵,曾經給我一隻飛鼠及一隻鼬獾,我也把牠們作成標本。鼬獾放在高神父的辦公室,飛鼠掛在院長辦公室的牆壁上。
作動物標本的第一步驟都要剝皮,剝皮沒有什麼技術,只要是把肉及脂肪去除乾淨,作多了就會作得好。鳥類或小動物,要作得栩栩如生,把牠們生前的神韻表現出來,才是藝術,這和彫刻有點類似。我常去動物園或大自然觀賞鳥類或動物的習性,對我作標本頗有助益。魚類的標本就不同了,用紙漿填滿,固定型狀讓牠乾後,就失去原來的色彩,要噴油漆使牠恢復原來的顏色,這也是藝術。油漆不能用毛筆刷,一定要用氣刷術。
標本製作在美國是36行職業之一行,美國人視打獵或釣魚為一種運動,很多人都想把獵物作成標本當作紀念。台灣養寵物的人很多,也有人寵物枉生後,想把牠們作成標本,但是會作標本的人不多,所以作標本可能是不錯的商機。我的標本也經常當作送禮用,特別是魚,因為牠象徵着年年有餘,很受台灣人的喜愛。我的同學中,林媽利及劉如峯都受過我的魚標本。
常常有人問我,那些動物的皮毛,用什麽防腐劑來防腐?以前標本製作家用有劇毒的含砷化合物來防腐,我只用沒有毒性的硼酸粉,灑在剝好的皮上旣可。重點是動物要新鮮,脂肪及肉要拿乾淨。作動物標本要花很多時間,從剝皮、作假體、填塞、擺姿勢、及魚類的油漆,都可以分段來進行,不可能一氣呵成。一個標本須耗時10到20小時,看標本的大小而定。我有好幾個冰箱,放有不同的動物或魚,或沒有作完的東西都可以放回冰箱儲藏。當我逢人生低潮時,我就去冰箱拿出來作。在工作台上一座就是數小時,它能使我忘憂解愁,是我很好的精神食糧。
White tail Deer(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
Amherst pheasant(白腹錦雉)—Chrysolophus amhersiae
Ring-necked pheasant(環頸雉雞)—Phasianus colchicus
Yellow perch(黃鱸)—Perca flavescens
源自 鄭瑞雄 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