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 蔡立慧教授的人生故事:尋找上億人的記憶 / 謝明玲 /11/2017

蔡立慧教授的人生故事:尋找上億人的記憶

作者 謝明玲

「我們走吧,」不過三、四歲的蔡立慧敦促外婆。

「去哪裡?」

「回家啊。」

「家在哪裡?」

蔡立慧小時和外婆同住基隆。那天,他們如往常地上市場。倏地一聲雷電,他們匆忙躲雨。雨停了,外婆卻忘了回家的路。她在接受國外媒體訪問時,透露了這個故事。

「那對我有很大的影響,」事隔四十多年,中研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Picower學習暨記憶中心主任蔡立慧想起外婆突然失智的場景,記憶鮮明,「我很執著要找出讓人能不為其所苦的方法。」

這個願望,可望在明年踏出最實質的一步。研究預估,到了二○五○年,全球會有超過上億名阿茲海默症患者。而蔡立慧發現的HDAC inhibitor(組織蛋白去乙醯?抑制劑)在○七年動物實驗裡,證明能改善神經退化後學習能力的衰退,甚至找回因退化失去的記憶。

此藥物預計在明年進入第一期人體試驗,為找回上億人的記憶帶來曙光。這將是台灣中研院院士另一個重大的生技發明。

在這之前,蔡立慧先發現了腦中一種叫CDK5扮演腦成熟發展的關鍵角色,而另一種叫P25的蛋白質在適量時會活化CDK5,但過量了,卻會對腦造成傷害。

「她不從病理,而從『細胞』的角度去看,」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培寧解釋,過去阿茲海默症已知的病理變化有類澱粉斑的沈積和TAU蛋白的糾結兩種,但蔡立慧是從更細微的層次去看問題。

二○○七年,蔡立慧再以P25的小鼠作實驗,除了發現HDAC inhibitor的作用外,她還實驗,讓神經退化的P25小鼠處在不同的環境中,一隻處於刺激多的「遊樂園」,一隻則處於一般環境。結果發現,環境因素會在細胞中造成實質的改變。

「這證明學習環境和過程,會影響基因表達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發現,」兩年前提名蔡立慧為院士、並在院士會議上介紹她研究的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陳良博說。當年,蔡立慧就以最高票當選院士。

找到關鍵蛋白質、發現直接影響的藥物、作用機轉——然而,研究和學習的路,從不如旁者所見的順遂、通暢。

與未知和不確定感戰鬥

在台灣念完中興獸醫後,蔡立慧到威斯康辛大學進修。在一堂諾貝爾獎得主Howard Temin的分子生物課上,她被「作研究」深深吸引,原想擔任獸醫的心動搖了。

「你可以感到那種興奮,」蔡立慧說。「你可以感覺到,如果現在去做,you can be part of the history(你可以成為歷史的一部份)。」蔡立慧說,自己從大學開始,就高度自覺到,人生要做出有意義的事情。剛剛起步的分子生物學,帶給她前所未有的興奮。

也是同樣的心態,引領她進了神經科學。「我們不知道我們如何思考、記憶;為什麼每個人會有不同的個性,為什麼會生氣、快樂。我們對這種最基本的問題一點答案都沒有,」蔡立慧說,「這就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

由獸醫到癌症研究,再到神經科學,蔡立慧很少思考跨界的困難、 或探索未知帶來的不確定。

「我不曉得是不是我這個人有問題還是怎樣,」她笑說,「我很少想到uncertainty(難以預料的事),或失敗怎麼辦。我只想要怎樣make progress(使事情繼續前行)。」

當她完成博士後研究,要到哈佛大學擔任助理教授時,有人警告她哈佛很難拿到終身職。她卻坦言這從未列入她的考量,只為哈佛有一流的學生、同事而興奮不已。

她是一個懂得和不確定感、自疑奮鬥的人。

當她剛剛開始將注意關注在CDK5時,有人問她,如果這CDK5一點都不重要怎麼辦?

「我說,如果它不重要的話,我很自信我會找到另一樣很重要的東西來作,」她說,「you just have to be confident about yourself(就是要有自信)。」

短短的回答,卻顯現出她自述的好強性格,儘管她的外表看來甜美、柔和;儘管她從小被媽媽形容為聽話的孩子。

問她為何總挑大問題、大挑戰。

「當然要挑大問題啊,」蔡立慧笑說,「你只活一次耶。」

蔡立慧教授與她的研究團隊於實驗室內 MIT Boston, MA

Source from天下雜誌451期2011-04-13

Posted in 11/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