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的鄉土,咱的歌–芝城台灣文化促進會公演記實
作者 林中
芝加哥台灣文化促進會的成員於十一月廿一日以動人的歌聲、靈巧的舞姿、美艷的服裝、奇幻的燈光、立體的音響與秀麗的佈景完成了一次多彩多姿的台灣歌舞。
這次定名爲“咱的鄕土咱的歌”的大公演於當夜七點四十五分在郊區DOWNERS GROVE中學的集會堂開鑼。觀衆達千人之多,是大芝加哥地區近年來極盛大的一次台灣人晚會。芝加哥台灣同鄕會、芝加哥台灣人商會、芝城台灣人社區敎會、芝城台灣人信用合作社、北美洲台灣人敎授會中北部分會及慈淵基金會等社團特別贈送花籃,祝賀演出成功。
在“啊,美麗島”的讚嘆聲中,“台灣鄕土歌謠組曲”的樂音爲晚會展開了序幕。這段緊湊的歌謠集錦,把觀眾帶入思鄕念故的意境中。三位秀髮垂肩的美女配合着單純洪亮的原始歌聲跳起了“蘭嶼頭毛舞”。那自然漂緻的舞姿把台灣原住民純樸豪放的性格妥切地表現出來。
隨後的歌舞節目,共分五場,由古至今,段落分明。
第一場“黑水溝”,顯示十七世紀初期先人遠渡重洋,冒險犯難的開拓精祌。其中,“走路調”表現了攀山過海尋求新天地的勇往邁進。“牛黎歌”唱出了蓽路藍縷以啓山林的壯志豪倩°“飮酒歌”是整天辛勤工作後,在星月的陪伴下飮酒作樂的輕鬆場面。“育子歌”描述了傳宗接代養子成材的人生歷程。這四首歌曲分別代表歌仔戲、車鼓、北管與搖籃曲四種不同的音樂典型。
第二場“紅毛城”在羅曼蒂克的吉他聲中展開,象徵荷人據台的西方影響。“祭神舞”的服飾鮮豔、舞步狂熱,它是原住民追求精神寄託的表現方式。“山歌仔”將客家移民的勤奮進取表露無遺。“安平追想曲”不僅是異國情鴛的相思情歌,也點出了台灣人混血的可能性。“含露牡丹”在抒情表態之外,也暗示了台灣人心中所潛存的寄望。
第三場“赤嵌樓”是明末淸初的民情寫照。“吟詩調”描出地濶天空、悠然自得的村野生活。“古井”激起飮水思源的祭祖敬宗。“初戀思君”透露了少女的思春情懷。
第四場“濁水溪”代表台灣濁濁淸淸的多故變局。“六月茉莉”不畏風雨昂然錠放。“做布袋戲的姐夫”在困苦的環境中使鄕土戲劇藝術承續不斷。“一隻鳥仔哮救救”唱出了鳥兒覆巢的悲痛,也道盡了人們對外來統治壓迫者的抗議。
前四場演出人員均着適應時代的古裝,配合情節連歌帶舞,把台灣歷史的精隨用歌聲舞影扼要地表達出來,使陶醉的觀衆恍然嗅到鄕土的芬芳氣息。
第五場由總督府到總統府是台灣當代歌舞的大會串。七首戰前民謠是“阮的政鄕是台灣”、“雨夜花”、“望春風”、“南都夜曲”、“碎心花”、“悲戀酒杯”及“春花夢露”。九首戰後歌曲是“秋風夜雨”、 “爲什麽”、“舊情綿綿”、“你我是同鄕”、“期待再期待”、“夜半路燈”、“漂泊的七迌人”、“不想伊”及“舞女”。這些歌曲都經特別挑選以適合毎位歌手不同的演唱風格。結果,一位唱得比一位出色,一人跳得比一人起勁。現代服裝都是爲了演出精心選擇的舞台穿著。燈光佈景的巧妙配合使演唱更加突出、情節更爲感人。
最後的結曲由演出人員全體合唱方靑作詞的“咱的鄕土進行曲”。這首以“桃花過渡”爲主調的進行曲雄壯動人,歌詞共分四節,最後一節這樣說:“台灣啊,人啊人都主張民主好,咱的啊前途啊伊都光明多,手牽哪双手啊伊都心連心,大家哪奮鬥啊伊都會達成。”長達兩個小時半的晚會就在這充滿信心與希望的尾聲中落幕。
“咱的鄕土咱的歌”由認眞負責的邱伸彥製作,編導經驗豐富的陳淸風策劃編導。音樂顧問是蔡淑芬,舞蹈指導是徐慧姫、黃翠萍與江玲珠。周茂寅負責道具與音響。楊錫鈿主掌燈光。王文隆設計佈景。林碧蓉處理化妝。吳彩雲監督舞台。演出人員依出場順序是黃翠萍、陳瑾瑛、楊婷、林錦弘、林靜娥、徐慧姫、柯京平、賴毓芬、吳平治、黃信興、簡炯仁、李嘉展、江玲珠、簡銘儀、邱伸彥與蔡淑芬。
終揚後,觀衆對超水準的演出表示驚喜;他(她)們對台灣人的文化潛力與演藝才能讚不絕口。慈淵基金會在公演前決定補助兩千五百元的製作費用,公演後,該會負貴人廖述宗敎授在感動之餘決定將捐款加倍,俾便芝加哥台灣文化促會擴展會務、推動全美性的活動。
摘自 台灣公論報第六二一期198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