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人籌設「台灣經濟研究所」軼事
作者 許子津•杜新茂
八十年代,台灣經濟奇跡已漸塑型。但當時的台灣產業大多由小規摸的家庭式企業構成。對外國先進的枓技資訊知道的非常有限。留美學人如果能將所學、經驗貢獻給自己的家鄕,提升台灣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增加人民的就業機會及收入,並使台灣進入已開發國家行列,是多麽令人興奮的事。
憶起一九七五年某日當杜新茂吿知許子津台灣大同公司來美尋找科技技術及產品時,我們都感到驚喜台灣企業家終於對他們的技術革進有興趣了。我們討論這個信息後,就無法抑止振奮想爲故鄕台灣貢獻一己之長的志向;計劃創設「台灣經濟硏究所」,因台灣不能永遠靠抄襲、模仿起家,有朝一日必需有自己的硏創,才能出類拔萃,領導諸國群雄。
許子津學管理科學及產業硏究,在美國MOBIL OIL COMPANY服務了二十三年,任職總公司企劃部經理(LONG TERM PLANNING MANAGER),職司跨產業業務硏究,(OPERATIONS RESEARCH)。杜新茂唸財經、科技管理,當時在紐約證券交易所(THE NEW YOWK STOCK EXCHANGE)擔任資深企劃顧問(SR.PLANNING CONSULTANT)。他們所接觸到的企業案,可以說都是最先進的頂端產品、技術;或是龐大規模複雜的企業經營方案。對企業的營運方針、策略以及產品市場導向,都能提供最新與優越的資訊與建議。我們倆雖在不同公司任職,但所接觸的資訊與經驗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擬籌組「台灣經濟硏究所」之構想,使我們挹注精力、時間,不斷收集資料與甄選人才,並詳擬了一份「台灣經濟硏究所籌設綱領」。不久此計劃幸獲來美考察的財政部李國鼎部長的讚許,並蒙推薦晉見了數位當時的台灣企業界領袖。
在這樣順利的起點,許子津與杜新茂就更積極將有限的假期,兩人分批將所計劃的「台灣經濟硏究所籌設網領」帶回台灣,積極向工商界企業龍頭推介。環球水泥公司的吳三連董事長很慷漑允諾:「每出口一噸水泥,願將捐款美金一元,做爲硏究所的經費」;台塑王永慶董事長亦很重視硏究所的成立,並希望能秉持超越的立場,不偏不倚,塑造像日本的「經團聯」風範硏究立論,用硏究成果供作政府政策釐定、企業界開發產業與學術界造就人才之參考。王董事長自願擬捐出三、五甲林□的土地做爲建設硏究所用地。其他如大同公司林挺生董事長、台泥公司辜振甫董事長以及彰銀吳金川董事長,都看到我們的「硏究所籌劃綱領」後,大家都很稱讚我們的理念,並鼓勵我們能早日促成。
計劃的進行可說很順利,但籌集資金卻不如預期。在美國我們不缺專家;如郭茂桐、楊朝陽、吳樂雲、車茂宏以及數位留美、日好友都是飽學的業界、學界精英,這是我們的優勢。可惜我們未能及時籌足資金,「台灣經濟硏究所」的成立,因此稽延了時日。
翌年,李國鼎部長再訪紐約時,召見了我們,並傳遞了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台灣經濟硏究所已由辜振甫董事長麾下的台灣水泥公司投入資金成立了」。我們花了一年的時間,整合大企業及在美產業、科技管理與硏發人才,對於受薪階級的台美人來說,只扼於經濟能力,未能親自建立經濟硏究所,不無深覺遺憾。自從計劃以至各地奔跑,著實萃出了一生所學專業智識與經驗。但台灣民間旣能自力創設「台灣經濟硏究所」,抛磚引玉並未枉費努力,亦算實現了我們的理念,深値欣慰。該所與中央硏究院的經濟硏究所及後來成立的「中華經濟研究院」,鼎足爲三所台灣的經濟硏究機構。
如今回憶二十八年前,我們所草擬的「台灣經濟硏究所籌設網領」,能受到台灣產業界、政界的關注,並能在短短二年內,「台灣經濟硏究所」(現已更名爲台灣經濟硏究院),爲政府、企業界與學界提供財經、產業、管理的先進珍貴資訊與硏究成果的「創意」,與所帶來的價値,深刻銘心,終生難忘。更値得欣慰的是去年台灣所獲專利已臻美、德外,世界排行第三的硏究創作大國。道說明了留美的僑胞,無論是學生、教授、事業家大都代表台灣的精英,大家若能以其所學、歷練,不只用於居留地的社會;有時靈機一動,更換想法,轉一個方向,柳暗花明,可能在鄕梓還有一個充滿機會的大舞台,讓我們回饋故鄕台灣。
Source from 自由時報 06/01/2003
Posted in 04/2017